余泉,阮劍
“雙一流”建設標志著中國高校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1],提出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目標、四項基本原則和五項建設任務,為高校在新時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2],確定了“雙一流”高校的遴選和管理辦法,以及動態調整管理機制,使高校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高校學報作為高校教學及科研工作的延伸,其發展與“雙一流”建設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方面,高校學報建設能夠對“雙一流”建設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雙一流”建設能夠為學報建設提供新契機,對高校學報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高校學報發展應該緊密結合“雙一流”建設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和建設任務,更好地為“雙一流”建設服務。

圖1 高校學報對“雙一流”建設的推動作用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從頂層規劃層面對“雙一流”建設提出了“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動成果轉化”五項建設任務[1],明確了新形勢下高校的重點發展方向。而高校學報作為反映本校優勢科研和優秀教學成果的學術理論刊物[3],對“雙一流”的各項建設任務均能夠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具體如圖1所示。
加強高校學科建設、提升科學研究水平是“雙一流”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高校學報能夠對其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首先,學報是集中和匯聚高校科研成果的資源池,為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奠定理論基礎。以《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為例,2005—2014年,該學報發文量共計3104篇,其中,有1660篇文獻的作者機構屬于武漢大學,占比高達53.48%,且發文數量居前十位的作者大多為武漢大學的院士,以及長江學者、杰青等高層次人才。《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見證著武漢大學在遙感、導航和地理信息等學科領域的發展和創新,為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和依據。其次,學報是宣傳和展示高校科研水平的窗口,為學科成長和發展起到引導和促進作用。通過利用學報的刊期規劃、專題專欄、優先發表等方式,有計劃、有目的、有側重地針對學科前沿和學術熱點的科研成果進行集中展示和宣傳,能夠在較大程度上促進高校學科體系建設,引導學科成長壯大,提升科學研究水平。
高校學報對科研成果轉化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高校學報是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的“橋梁”。高校學報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傳播途徑,通過學報科研成果以論文的形式得到發表和傳播,才有可能進一步轉化為生產力,產生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高校學報是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的“催化劑”。除傳播作用外,學報還對科研成果起著重要的宣傳作用,通過學報對科研成果的宣傳,學術進展和科研技術在相關研究領域得以普及,為研究者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節省科研前期投入,縮短整個研發周期,催化產業技術變革,促進科研成果轉化[4]。
“雙一流”建設要求高校堅持立德樹人,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1]。高校學報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立德方面,學報是宣傳和傳播學術誠信的基地。通過學報對學術誠信的嚴格要求、把關、宣傳和科普,幫助學生增強學術誠信意識,弘揚學術道德;在樹人方面,學報是培養和發現優秀人才的園地。通過學報優秀論文發現優秀人才,利用學報有利資源培養優秀人才。學生通過學報能夠得到專業知識的提升和科研視野的開拓,學報能夠為學生提供最佳的論文發表平臺,幫助學生培養其科研思維和提高論文寫作水平,使他們的科研成果得到更好展示。
一流的師資隊伍是建設“雙一流”的重要保障,自“雙一流”建設方案公布以來,各高校紛紛將建設一流師資隊伍作為實現“雙一流”建設的著力點。高校學報作為高校傳播和交流學術信息的平臺,對一流師資隊伍建設的推動作用重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青年教師的培養。中青年教師是高校學報的主要作者與讀者[5],能夠借助學報發表科研成果,同時更快更好地獲取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促進中青年教師成長。二是交叉科研能力的提升,高校學報匯聚了多領域、跨專業的研究成果,有利于高校教師便捷地了解交叉學科技術進展,提升交叉科研能力。
建設“雙一流”需要有一流的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作為支撐。學報在高校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方面同樣能夠有所作為。首先,學報是高校文化的“記錄者”。通過學報對高校文化及文明成果的學術闡釋、記錄和保存,使科學文化的發展得以傳承。其次,學報是高校文化的“傳播者”。通過學報發行及其新型的出版方式,將大學恪守的學術精神和取得的優秀學術成果進行廣泛宣傳和傳播。最后,學報是高校文化的“守門員”。通過學報對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向的嚴格把關,傳承創新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雙一流”建設對高校學報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對標“雙一流”建設“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四項基本原則[1],高校學報同樣需要理清發展思路,探索適合校情的發展路徑,建立以一流學報為目標、以學科資源為基礎、以績效考核為杠桿、以數字化改革為動力,助推一流學校建設、服務一流學科建設、激發學報內部活力、推動學報向未來轉型的發展模式,具體如圖2。

圖2 “雙一流”建設指引高校學報發展
作為高校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學報水平應該與高校水平和學科實力相匹配。“雙一流”建設的首要基本原則就是要求“以一流為目標”,因此,在“雙一流”建設的新背景下,高校學報同樣應該有高標準高要求,樹立建設“一流學報”的目標。
建設“一流學報”應瞄準學報質量與學報評價兩個層面。首先,要重視學報質量,夯實內在基礎。學報質量從根本上決定了學報的實力和影響力,學術水平越高、學術特色越鮮明、編校越精細的學報,越容易獲得更多的閱讀和認可[6]。其次,要重視學報評價,提升外部影響力。學報評價指標從定性或定量的角度直接反映著學報水平,體現著學報影響力的大小。目前主要的期刊評價體系包括:一是由新聞出版主管部門、行業學會等機構牽頭開展的優秀期刊評價;二是基于載文量、引文率、利用率等文獻計量學的指標的核心期刊評價;三是根據所編數據庫的目的、要求,從期刊學術性、編輯標準等方面加以衡量而選出的作為統計源期刊的引文來源期刊評價[7]。
建設“一流學報”需要堅持以學報質量為根本,以學報評價為導向,致力于提升學報國內外影響力,承擔起宣傳展示學校科研水平重要窗口的職責,發揮好學報的品牌效應,助推“一流學校”建設。
“雙一流”建設的重點在于學科建設,而學報自創始之初,就是基于本校學科而產生的。在這一點上,高校學報與“雙一流”建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雙一流”建設的新背景下,更應該堅定地抓住這個契合點,立足本校學科資源發展學報,并在此基礎上,回歸服務于“一流學科”建設。
1. 立足本校學科資源,指導學報可持續發展。在新時代,高校學報的發展需要與高水平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相結合。通過立足本校學科研究基礎,有區分有針對地利用優勢、特色、新興學科[8]資源,指導和促進學報發展。一是立足優勢學科,保障學報高水平發展。優勢學科一般在相關領域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與其相匹配的優秀科研成果和高水平學者,能夠為學報提供源源不斷的高質量論文。二是立足特色學科,促使學報特色化發展。特色學科在特定領域擁有獨特的社會價值和學術地位,能夠增強學報辦刊過程中的特色化與不可替代性。三是立足新興學科,為學報增添新活力。新興學科圍繞交叉科學、工程技術、人文經濟等關注的新熱點,有助于引起讀者關注,把握學報前瞻性。在實現方式上,需要學報編輯主動出擊,深入走進科研團隊一線,與學者專家進行深入研討交流,掌握最新科研進展和動態,為學報挖掘和儲備高質量稿源奠定基礎。
2. 利用學報高水平出版資源,服務“一流學科”建設。在新時代,高校學報的發展應該服務于“一流學科”建設。通過學報出版學術專欄、專輯,利用學報編校、出版相關資源,為學科建設提供良好的科研服務平臺和學術探討氛圍。針對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對領軍團隊的研究成果進行匯編,使優秀成果得到集中、充分地展示;針對新興學科,對其動態及發展進行科普和宣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為其發展贏得更多資源支持。
“雙一流”建設的動態調整機制,使高校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為適應競爭性發展形勢、跟上“雙一流”建設步伐,高校學報同樣需要進行內部管理機制的調整,即通過建立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實現對編輯工作目標和工作方法的引導,提高人員素質,樹立競爭意識,提升運行效率。
制定考核指標體系是保障績效考核合理可行的關鍵,應從學報編輯出版質量、影響力傳播、引用評價三方面著手。一是將出版質量納入考核,增強編輯規范辦刊意識,保障出版流程可控有序,不斷縮短出版周期。在此基礎上,開展編校質量檢查,發現、分析、總結編校問題,并將質檢結果納入績效考核;二是將組稿約稿納入考核。引導編輯重視稿件質量提升。組稿約稿是高水平論文的重要來源,從專題組稿、院士特約稿、一般性約稿等方面對組稿約稿質量進行劃分和評估。三是將專輯出版納入考核,促進期刊專業領域影響力提升。專輯出版是針對特定方向研究成果的匯聚,從專刊(輯)出版、專題會議集出版、學術專欄出版等方面對出版質量進行劃分和評估。四是將優先出版納入考核,促進期刊傳播效率提高。優先出版實現單篇及整期的提前上網檢索,保障優秀科研成果的首發性,從優先出版的論文數量和質量方面進行評估。五是將引證指標納入考核,引導編輯將提高引證指標為工作目標。引證指標是衡量論文及期刊水平最直接的量化標準,針對論文單篇和期刊整體進行考核,對于論文單篇,從下載量、引用量和數據庫收錄等方面進行考核。對于期刊整體,從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WEB下載量、期刊學科排名等指標進行考核。
針對以上績效考核指標,區分權重,進行績效打分,并建立獎勵機制,對績效考核優秀的個人和團隊予以肯定和獎勵,形成正向激勵,以良好的績效考核機制推動編輯用心辦出高水平期刊。
“互聯網+”時代,網絡傳播已經成為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9]。學報作為高校科研成果的信息發布平臺,只有推動數字化改革,積極面向未來轉型,才能跟上“互聯網+”的大環境和“雙一流”的建設發展要求。
學報的數字化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內容的數字化,借助新技術,將傳統紙質期刊的內容進行數字化處理,使其更好地適應和匹配網上閱讀和檢索需求,實現更多樣化的傳播途徑和更廣泛的傳播范圍,提高傳播效率;二是出版流程的數字化,通過平臺網站實現投稿、審稿、校對、出版、發行出版流程的數字化,提高出版效率,降低出版成本。
因技術積累與工作重點不同,高校學報的數字化工作可通過與第三方公司合作的方式實現,借助其技術和平臺優勢,推進學報的數字化改革:一方面,通過與知網、萬方等數據庫公司合作,實現論文內容的數字化出版;另一方面,加強學報官方網站建設,實現投審稿流程的數字化。在此基礎上,通過結合優先出版、增強出版、雙語出版等新興的數字化出版形式,適應“互聯網+”時代下越來越多樣化的閱讀需求。未來,學報的數字化改革需要進一步打通從投稿、審稿到編稿、校對出版、發行整個流程。
此外,結合目前移動端閱讀快速發展的趨勢,學報的數字化變革需要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對優秀論文和科研動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推送、分享和轉發,從移動端提高學報論文的傳播效率。
高校學報建設與“雙一流”建設有著高度的契合性,針對“雙一流”的五項建設任務,高校學報均能夠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為更好地服務于“雙一流”建設,高校學報建設需要瞄準“雙一流”建設的四項基本原則有針對性地展開,以“一流學報”為目標,助推“一流學校”建設;以學科資源為基礎,服務“一流學科”建設;以績效考核為杠桿,激發學報內部活力;以數字化改革為動力,推動學報面向未來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