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妍
【摘 要】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息肉患者治療中實施無痛胃鏡下電凝電切術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將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入院接受治療的49例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按照1:1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所有患者均實施傳統內鏡下電凝電切治療,觀察組患者實施無痛胃鏡下電凝電切術,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各項指標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中各項手術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實施無痛胃鏡下電凝電切治療后并發癥的發生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上消化道息肉患者治療中實施無痛胃鏡下電凝電切術效果較好,能夠提升手術質量,降低患者痛苦,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復。
【關鍵詞】 無痛胃鏡下電凝電切術;內鏡下電凝電切術;上消化道息肉
【中圖分類號】 R96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7-010-01
上消化道息肉是消化內科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主要是由于消化道粘膜中上皮細胞凸入消化道導致消化道病變引起的,與地區環境、生活習慣及患者年齡等外界因素均有一定關系,隨著年齡逐漸增大,患病的幾率也會逐漸增加,臨床癥狀主要有消化道穿孔、出血等情況[1],如不及時進行治療,回有癌變風險,臨床中針對上消化道息肉的治療方式主要為手術方式,將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入院接受治療的49例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探究上消化道息肉患者治療中無痛胃鏡下電凝電切術臨床治療的實際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入院接受治療的49例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按照1:1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共計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齡26-76歲,平均年齡(46.35±1.24)歲;對照組患者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齡28-74歲,平均年齡(45.37±1.48)歲;兩組患者一般基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分析。
1.2 方法 對照組所有患者均實施傳統內鏡下電凝電切治療,觀察組患者實施無痛胃鏡下電凝電切術,患者手過程始終采取左側臥位,麻醉藥物為1-1.5mg/kg丙泊酚、0.01-0.02mg/kg咪唑安定以及1μg/kg芬太尼,麻醉方式為靜脈推注,麻醉生效后插入胃鏡,手術實施中電凝指數為45W,電切指數為50W,在手術過程中要做好息肉組織上的粘液及水分處理,防止出現燒傷情況[2]。
1.3 觀察指標 統計本次研究中患者手術時間及手術創口恢復情況,觀察患者手術后腹部疼痛、術后滲血、感染及息肉殘留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意義 使用SPSS19.0系統對本次本次研究中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通過x2進行檢驗,通過t進行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P<0.05時則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手術指標情況 觀察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治療中各項手術指標與對照組相對有明顯優勢,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統計及對比情況如下表1。
2.2 對比兩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實施無痛胃鏡下電凝電切治療后并發癥的發生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2。
3 討論
由于上消化道息肉的發病率較高,其處理不當會發展至較為嚴重的情況,因此,臨床研究中針對上消化道息肉的治療方式一直在創新和改進,除了要提升手術效果,還要降低患者手術前后的痛苦,無痛胃鏡下電凝電切治療術在上消化道息肉患者治療中的應用能夠幫助患者在睡眠中完成手術,降低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及抵觸,提升手術質量,與傳統內徑電凝電切手術相比安全性更高,切口更小,更有利于患者接受[3]。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中各項手術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手術完成后腹部疼痛、術后滲血、感染及息肉殘留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與對照組相比較少,且差異對比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無痛胃鏡下電凝電切治療術在上消化道息肉治療中的應用能夠提升手術質量,降低手術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
綜上可知,上消化道息肉患者治療中無痛胃鏡下電凝電切治療術的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值得進行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董輝, 陳武. 無痛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治療消化道息肉182例臨床分析[J]. 醫藥衛生:全文版, 2016, 6(11):00274-00274.
[2] 李春嫻, 羅彩艷, 王培玉,等. 胃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臨床效果[J]. 中國社區醫師, 2016, 32(3):37-38.
[3] 劉志斌, 高艷林. 無痛胃鏡高頻電凝切除術治療胃息肉的安全性及療效分析[J]. 內科, 2016, 11(6):92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