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 要】 目的:探討立體化心理干預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對中風康復期患者希望水平的影響。方法:將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中風康復期患者7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立體化心理干預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希望水平及依從性進行觀察。結果:兩組患者干預前的希望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希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依從率為97.22%,明顯較對照組83.33%高(P<0.05)。結論:立體化心理干預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提高中風康復期患者希望水平,也能提高患者護理及治療依從性,值得推廣。
【關鍵詞】 立體化心理干預;早期康復訓練;中風;康復期;希望水平
【中圖分類號】 R8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7-039-01
中風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主要由腦血管狹窄及閉塞導致血供不足或腦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因此臨床將之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中風后可引起偏癱、口眼歪斜等后遺癥,且中風發病急、病情變化快,導致患者多存在心理問題及希望水平偏低的情況,依從性也會受到明顯影響,因此實施有效的干預意義重大[1]。本研究分析立體化心理干預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對中風康復期患者希望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中風康復期患者7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例。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齡44~78歲,平均年齡(62.82±4.37)歲。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62.37±4.59)歲。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即護理人員給予患者健康宣教、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心理護理等基礎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立體化心理干預結合早期康復訓練:(1)將心理護理分為多個層次,構建立體化心理護理措施并進行干預:①認知性心理干預:收集患者病史,并結合臨床心理調查,對患者心理需求進行分析,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幫助患者建立有力的心理應對方式,提高其心理成熟能力;②支持性心理護理:做好家屬工作,指導家屬與醫護人員配合,為患者建立起家庭支持系統,使患者感覺家庭溫暖,提高安全感,振作精神與疾病斗爭;③疏導性心理干預:與患者談心交流,讓其表達自身想法與感受,使患者情緒得到傾述性釋放,針對其心理問題進行疏導,給予寬慰與幫助,從而改善心理問題;④針對性心理干預:病恥感是中風患者易發心理問題,護理人員應針對性開導,必要時予以藥物解郁;針對悲觀患者,應引導其想象美好生活,予以鼓勵與支持,幫助建立治療信心;⑤綜合性心理干預:指導患者做腹式深呼吸,取平臥位,每日至少聽一次輕松音樂;對患者提出問題及時作出反應,并對合理要求全力滿足;加強存在明顯抑郁癥患者的照護,防止意外情況發生;為患者安排看電視、讀報、聽收音機等活動,以轉移患者注意力。(2)早期康復訓練:①指導患者正確放置患肢位置,定期進行體位變化,保持功能位,避免患肢受壓;②病情穩定24h開始輔助患者進行患側肌肉按摩,按摩力度遵循由輕至重的原則,以肌肉酸脹不適為度;③根據恢復情況進行被動訓練與主動訓練,包括肢體抬高、屈伸、翻身、坐位、四肢活動、站立、行走等。
1.3 觀察指標 (1)分別在干預前后采用Herth希望量表評價兩組患者希望水平,采取1~4級評分,總分12~48分,評分越高說明希望水平越高。(2)采用自制依從性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依從率,采取百分制,90分及以上為完全依從,60~90分為部分依從,60分以下為不依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分析,計數資料經x2檢驗,率(%)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x±s)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 結果
2.1 兩組希望水平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希望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希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依從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依從率為97.22%,明顯較對照組83.33%高(P<0.05),見表2。
3 討論
中風作為中老年人群十分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致殘、致死率均較高,且中風后患者容易遺留偏癱、口眼歪斜等后遺癥,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因此該類患者希望水平通常偏低。希望主要包括對現實和未來的積極態度、采取積極的行動、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等,近年來研究發現影響中風患者希望水平的因素主要表現為機體及疾病狀況對壓力的應對能力、機體所感知的外部支持等[2]。
現代醫學認為患者心理狀況的改善與生理同等重要,通過對患者心理進行強化干預,不僅可改善其負面情緒,提高依從性,還可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為患者康復提供良好心理基礎,改善預后。立體化心理干預從患者心理需求出發,綜合了心理疏導、心理引導、健康教育及家庭支持等多種措施,為患者提供了多層面的護理干預,不僅在心理改善上可取得理想效果,同時還能夠對患者依從性及希望水平產生有利影響[3]。單純的心理干預并不能完全解決患者實際問題,因此需聯合早期康復訓練,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恢復,其通過肢體功能、語言功能等方面的早期訓練,促使患者生理上早期康復,將之與立體化心理干預聯合應用可發揮協同作用,使患者身心均得到顯著改善,進一步提高希望水平[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希望評分比對照組明顯更高,依從率也顯著高于對照組,充分體現出兩種干預方式聯合應用的顯著優勢。
綜合上述,立體化心理干預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提高中風康復期患者希望水平,也能提高患者護理及治療依從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瑞平,宋曉磊,馮曉東等.賞識性心理干預結合綜合康復訓練對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19):56-57.
[2] 李愛芹,陳愛景,王紅等.腦卒中康復期患者的希望水平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護理,2015,7(1):84-86.
[3] 戴暉,閆海春,張影等.立體化心理干預對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慮抑郁狀況的效果觀察[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7):3925-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