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春霞 王國香
【摘 要】目的:探討對帶狀皰疹患者開展中醫護理臨床路徑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接收的60例帶狀皰疹患者,就診時間為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間,隨機分為觀察組(n=30,采取中醫護理臨床路徑)和對照組(n=30,采取常規護理),對護理效果進行觀察。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療效較對照組明顯要優(P<0.05),且其止皰時間、脫痂時間、結痂時間較對照組均顯著要短(P<0.05)。結論:對帶狀皰疹患者實施中醫護理臨床路徑,護理效果顯著,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 帶狀皰疹;中醫護理;臨床路徑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7-106-01
帶狀皰疹是沿身體一側或呈帶狀分布的成簇水皰,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本病若治療護理不當,則可能會遺留頑固性神經痛,增加病人痛苦。本研究中通過資料回顧性分析,探討對帶狀皰疹患者開展中醫護理臨床路徑的效果,現作以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接收的60例帶狀皰疹患者,就診時間為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間,患者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有造血及肝腎功能障礙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精神障礙者。將入選者隨機分為觀察組(n=30,采取中醫護理臨床路徑)和對照組(n=30,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中,女12例,男18例,年齡32-72歲,平均(52.8±5.6)歲;對照組中,女13例,男17例,年齡31-73歲,平均(52.9±4.5)歲。在年齡、性別等資料上,兩組帶狀皰疹患者比較無明顯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實施中醫護理臨床路徑:分為入院第1d、2-3d、4-13d及出院時。(1)入院第1d向患者介紹醫院的環境、醫療設備等,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及相關治療情況,使其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2)入院2-3d。協助患者進行各項檢查,進行情志調理,多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內心所想,給予其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采用移情療法,轉移其情緒,怡養心神,舒暢氣機;同時指導患者平靜呼吸,閉目靜心全身放松,以減輕其心理壓力。指導患者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著柔軟、寬松的棉質內衣,要勤清洗、勤更換。有癢痛時,勿用手搔抓,皰已破或糜爛潰瘍時,取健側臥位,勿搔抓、被壓。采取中醫特色操作技術,包括電針、中藥薰藥、艾灸及穴位法治療。中藥熏藥采取院內協定方,以活血清熱、解毒利濕藥物為主,采取紫草15g、蛇床子30g、荊芥15g、黃柏10g、地膚子30g、白癬皮15g、茵陳20g、苦參50g。每劑煎成200ml,每日一劑,使用XJZA-II型中藥熏蒸自控治療儀治療,將藥物放入治療儀中,產生蒸汽對準皮疹部位,溫度控制在40-50℃,避免燙傷。穴位按摩時,遵醫囑選擇相應穴位,操作時用力要柔和、均勻,密切觀察患者反應,如有不適應停止操作。使用電針儀治療時,電流量調節應由小到大,注意觀察有無暈針、斷針、彎針等情況;艾灸時,將蘇州產華佗牌艾條點燃后,在皮疹部位及其周圍作廣泛性回旋灸,治療時間30min,艾灸時以患者感覺灼燙但能耐受為宜。(3)入院4-13d。除進行上述護理外,還指導患者進行科學飲食。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煎炸、厚味之品,忌辛辣魚腥等食物,禁煙、酒。根據證型指導患者進行飲食調護。肝經郁熱型宜食用清熱解毒之品,如西瓜、苦瓜等;脾虛濕蘊型宜服如綠豆湯、扁豆、冬瓜等健脾利濕之品;氣滯血瘀型宜進食絲瓜湯、洋白菜、白蘿卜、木耳等化瘀解毒,行氣通絡之品。(4)出院指導。患者治療后皮疹結痂,在檢查各項指標恢復正常后,可通知患者及家屬辦理出院手續,講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合理安排飲食、多吃水果蔬菜等。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入院檢查、遵醫囑用藥等。
1.3 觀察指標 治愈:皮疹消退,無疼痛后后遺癥,臨床體征消失;顯效:皮疹消退約30%,疼痛改善;無效:皮疹消退不足30%[1]。本文以顯效、治愈為臨床有效。觀察脫痂時間、結痂時間、止皰時間。
1.4 數據處理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分析及處理數據,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以卡方檢驗,當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以(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以t檢驗。
2 結果
2.1 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臨床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要高(P<0.05),見下表
2.2 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止皰時間、脫痂時間、結痂時間較對照組均明顯要短(P<0.05),見下表
3 討論
帶狀皰疹是臨床上常見的急性皰疹性疾病,由于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神經節,患者多表現為嚴重的神經痛,部分患者皰疹消退后仍會遺留神經痛[2]。臨床治療多采取營養神經、抗病毒、止痛藥物,但藥物副作用較大,且療效往往不令人滿意。
中醫護理臨床路徑,使護理由被動轉為轉動,不再是盲目執行醫囑,而是有預見性地、有計劃性地進行護理干預,給予患者更為規范化、標準化的護理服務,使護理質量大大提高[3]。同時護理中結合中醫護理技術,包括電針、艾灸、按摩、中藥薰藥等,體現中醫整體觀的治療原則,通過直接作用于相應穴位,起到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清利濕熱等作用,根據中醫不同證型進行飲食調護,能夠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更好促進疾病康復。同時健康教育,能夠使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和治療方案、療效,減輕其心理顧慮,使其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情志調理能舒暢氣機,則痛減三分[4-5]。本研究中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療效較對照組明顯要優(P<0.05);止皰時間、脫痂時間、結痂時間較對照組均顯著要短(P<0.05),提示,中醫護臨床路徑的實施,能縮短病程,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對帶狀皰疹患者實施中醫護理臨床路徑,護理效果顯著,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麗敏.綜合護理干預對眼部帶狀皰疹繼發青光眼患者眼部疼痛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9):12-14.
[2] 黃為陽.帶狀皰疹中西醫護理研究進展[J].中醫外治雜志,2015,24(4):49-51.
[3] 張雅琳.氦氖激光配合刺絡拔罐法治療帶狀皰疹的中醫護理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6,35(8):178-179.
[4] 翁藝真,林美芳.個性化護理干預對老年帶狀皰疹患者疼痛癥狀及滿意度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1):36-37.
[5] 杜玉敏,任玉娥,叢海靜等.疼痛護理干預應用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5):1394-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