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亮 牛利君
【摘 要】目的:探討普通放療與適形調強放療治療局部晚期宮頸癌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我院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給予對照組普通放療治療,給予觀察組適形調強放療治療,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及急性毒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急性放射性腸炎及急性放射性膀胱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骨髓抑制發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適形調強放療治療局部晚期宮頸癌效果顯著,且具有較高安全性,值得臨床全方位推廣應用。
【關鍵詞】 宮頸癌;適形調強放療;急性毒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3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7-257-01
晚期宮頸癌患者已喪失了手術機會,僅可采用放療或化療進行治療,且治療效果往往較早期宮頸癌差。適形調強放療屬于一種新型的放療技術,其具有劑量梯度陡峭,能形成弧形劑量曲線等特地,在乳腺癌、頭頸部腫瘤等疾病中得到了廣泛應用[1]。基于此,本研究對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采用適形調強放療治療,現將結果作如下報道。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將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4例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32例,年齡39-71歲,平均(56.28±6.17)歲;TNM分期:IIb期14例,IIIa期12例,IIIb期4例,IVa期2例。觀察組32例,年齡40-72歲,平均(56.14±6.22)歲;TNM分期:IIb期15例,IIIa期11例,IIIb期5例,IVa期1例。對比兩組年齡及TNM分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普通放療,常規定位腫瘤部位,勾畫出治療靶區,使用四野盒式照射技術行放射治療,放射劑量為45-50Gy,每次1.5Gy,每周5次,共治療25-28次。觀察組應用適形調強放療,對腫瘤部分常規定位后,畫出治療靶區,利用五野調強技術行放射治療,放射劑量、次數及療程同對照組。兩組均在放射治療同時進行化療,靜脈滴注順鉑25mg/m2,1次/周,共持續治療5次。
1.3 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參照實體瘤療效標準對患者臨床效果進行評價,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進展,完全緩解: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緩解:病灶面積與治療前比較縮小≥30%;穩定:病灶面積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縮小<30%;進展:病灶面積與治療前比較無變化或增大。統計兩組毒副作用。
1.4 統計學方法 借助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用X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效果的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2.2 兩組毒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急性放射性腸炎及急性放射性膀胱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骨髓抑制發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宮頸癌是一種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其在臨床極為常見,患者發病初期往往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導致多數患者在就診時已發展至晚期。放療是晚期宮頸癌重要的治療手段,其與順鉑同步化療用于局部晚期宮頸癌治療中,可取得顯著效果。其中適形調強放療技術是在三維適形放療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的放射技術。臨床研究顯示[2],適形調強放療技術可通過逆向調強技術,提高腫瘤控制率,該技術的照射野形狀和靶區形狀相同,且能夠根據治療需求對照射野內各照射點劑量進行調整,最大限度減少放射線對患者器官組織的損傷,同時具有靶區定位精準、劑量分布勻稱等特點,目前已廣泛用于腫瘤的治療中。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適形調強放療的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應用普通放療的對照組,且觀察組急性放射性腸炎及急性放射性膀胱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該結果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似[3],提示適形調強放療能夠提高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的臨床療效,且毒副作用小,與普通放療相比,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對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實施適形調強放療可提高臨床療效,且毒副作用小,可作為臨床治療局部晚期宮頸癌的一種優選方案。
參考文獻
[1] 胡群超, 顧科, 李成,等. 局部晚期宮頸癌盆腔精確放療劑量學研究[J]. 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 2016, 26(2):189-192.
[2] 顧科, 胡群超, 翟小明,等. 局部晚期宮頸癌調強放療及骨髓限量照射計劃設計的劑量學研究[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6, 45(4):432-436.
[3] 于潔. 局部晚期宮頸癌經調強放療和三維適形放療治療的效果及毒副作用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72):14076-14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