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縣作為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重點縣、襄陽市精準扶貧的主戰場,縣委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發揮組織優勢、整合組織資源、凝聚組織力量,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黨建引領,服務大局,提升政治領導力。保康縣在農村大力推行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村民自治組織、村務監督組織、產業協會、理事會主要負責人由黨支部成員或其他黨員兼任。黨組織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對村內重大事務把關定向,打造以黨組織和黨員為核心的“同心圓”,讓黨組織和黨員成為群眾的主心骨。打破傳統式、條塊式的黨組織設置模式,因地制宜組建產業黨委、產業黨支部、產業黨小組,讓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黨組織掌舵產業發展,引導全縣80%的土地、80%的農戶、100%的村干部、100%的黨員發展特色主導產業,100%的村創辦集體企業或經濟實體。發揮黨組織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的作用,在農村、社區、企業、學校、機關分類創辦了100個新時代講習所,建立了1100名講習師資隊伍,突出黨性教育、技能培訓、政策宣講、法律普及和典型宣傳,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堅定理想信念、增強發展信心,比家庭責任、比勤勞致富,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實現由“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
建強隊伍,積極作為,提升發展推動力。按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標準,大膽選用返鄉創業人員、致富帶頭人、村教村醫、大學畢業生等各類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擔任黨組織書記,全縣“能人型”黨組織書記共190名,占74%。分批分期對全縣257名村黨組織書記到堯治河、堰河集中培訓,到南漳肖堰、貴州塘約等地學習觀摩,大幅度提升黨組織書記推動脫貧攻堅的實戰本領。在能人書記的帶領下,全縣茶葉、核桃、煙葉等主導產業不斷鞏固壯大,藥材、蔬菜、養殖、旅游等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全縣公開選聘257名農村后備干部“上崗”鍛煉,依托縣委黨校、堯治河黨員干部培訓基地和鄉鎮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對新選聘的后備干部進行崗前培訓,組織他們參與精準扶貧、征地拆遷、土地確權、環境整治等實踐鍛煉,共同助力脫貧攻堅。實施“黨員創業致富計劃”,從項目、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導黨員領辦創辦專業公司、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
村社合一,共同富裕,提升群眾凝聚力。全面開展農村“三資”清理,對歸屬不清、權屬不明的,登記造冊,確權頒證;對侵占集體、違規占用的,重新核實,明確權屬;對所有土地承包、建設用地、山林房屋和集體財產等都確保精準勘別,明確到戶、到人、到集體。盤活省市劃撥的近300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補助資金,推出“郵儲富民貸”產品和城投擔保貸款,撬動3.5億元信貸資金投放到農村支持集體經濟發展。出臺《扶持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助推產業精準扶貧工作行動計劃》,大力支持村集體注冊成立合作社、企業,引導村民以土地作價入股,讓村民變股民、社員,發揮土地的規模綜合效應,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品格局。全縣先后注冊成立農業龍頭企業35家、專業合作社657家、家庭農場70家,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簽定幫扶協議1.4萬份,輻射帶動貧困戶新建特色產業基地6萬余畝,實現特色產品訂單銷售2.8億元,7000多個貧困戶脫貧致富。
(作者系保康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