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的入校年齡一般較小,在校5年期間要經歷生理上發育成熟、心理趨向成人的過程,在15~16周歲左右,在校時間長達5年之久。在此期間,高職生在生理上經歷了從懵懂少年到成熟青年的過程,而心理上會經歷未成年的情緒化到成年人的成熟理智、非理性到理性的重要心理發育過程,這個過程中巨大的變化、頻繁的沖突往往使他們不知所措,更有甚者會走彎路、摔跟頭甚至發生重大錯誤,令人惋惜。
如何引導學生在這一關鍵時期,激發他們認同自我、迎接挑戰、改變不合理信念的本能,糾正不正確的行為偏差,形成理性的思維和行為,對非理性的認知和信念進行重建是高職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本文的案例,運用REBT療法來解決該學生在此期間遇到不能正確認知自我的心理問題,使學生能夠正確評價自己,樹立正確的“三觀”,加速他們的社會化進程。
一、以其中一個典型案例來分析
(一)案例背景
吳某某,男,17歲,某城市職業技術學院2013級網絡高職班學生。其個性內向,對中考成績極為不滿,高職就讀的專業是遵從父母意愿而選擇的,對高職身份不認同,專業學習興趣低下,學習效率低。他在課上聽不懂,又不愿與同學、教師交流,作業不能按要求完成,上課緊張,不敢與教師進行交流。
(二)案例描述
在一次自習課中,因被專業課教師追討欠交的作業與教師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吳同學在教室公開辱罵教師。
從教師的角度來分析:Activatingevents(誘發事件)追討拖欠作業;Beliefs(我的信念):不按時交作業的不是好學生;Consequences(行為結果):吳同學當眾辱罵教師。此時教師認為吳同學不按時交作業就不是好學生,這一非理念信念(B),引起了教師當眾批評吳同學不按時交作業是壞習慣,所交作業錯誤多是能力差(A),導致了吳同學氣憤地當眾辱罵老師(C)這一較極端的行為結果。面對此情況,當事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駁斥(B)非理性信念。從吳同學的角度來分析:誘發事件(A)因為被當眾批評不交作業;信念(B)我不是差生,不能被老師和同學看不起;行為結果(C)我要反擊,以免被老師同學看不起。他此時的非理性信念是(B)被老師當眾批評的就是差生,會被看不起(C)于是當場還擊,辱罵教師。
通過用理性情緒行為ABC法與吳同學分析整個過程的誘發事件、信念、行為結果;通過對本人的心理咨詢、與家長的單獨訪談等方法,使吳同學認識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教師批評同學沒按時交作業的行為并由此認為自己是差生。
(三)根據以上原因梳理,制定以下目標
1.近期的具體目標
情感認知:了解高職的學習內容,認同高職生身份。學習方法:改進專業課的學習方式,從識記為主,調整為以理解實踐為主。交流方式:從原來的師向生的單向交流,變換成生師雙向交流。溝通能力:與同學多溝通,融入新班級的生活,交一兩個談得來的朋友。
2.遠期目標
在達到近期的具體目標后,拓展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的特長,參與到班級的服務管理工作中去,制定明確的職業規劃,提高學生與人溝通交際的能力,促進心理的健康和發展。
(四)實施過程分為3個階段
1.第一階段:第一個月
學生要收集整理有關“計算機網絡”的專業知識,了解該專業的學習內容,通過網絡了解網絡專業的發展方向及本專業的就業方向。其還要對計算機網絡專業的學習范圍形成一個較為客觀全面的了解,認識高職生的學習價值,最終認同自己現在的高職學生的身份。
2.第二階段:第二個月
學生應在課堂上進行積極發言,盡量獨立完成練習;課后加強與同學之間的交流;進行每天一小時的課后閱讀;發現自己的學習興趣點,發展自己的特長。
3.第三階段:第三個月
學生可制定本階段的學習目標;與同學組建興趣小組,培養一種較為固定的業余愛好;每周參加一次校內外的集體活動或公益活動;堅持每天進行一次總結,給自己擬定每天的學習計劃和要求,提高自我認知和評價的能力。通過對目標實施行動后,吳同學與教師的關系更加融洽,與三五好友創建企業網,搭建興趣小組,定期開展活動。他在第二年成功地擔任了專業課代表,第三年獲校三好學生,在班級活動中常有出色的表現。
本案例運用REBT的各種技術成功地解決了1名高職學生因無正確的自我認知而導致的師生沖突問題。個案前后吳同學的轉變很大,結果的比較證實了REBT對高職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和促進性,并從中得到一些解決問題的經驗和啟示。相比于傳統的說服法或灌輸式思想教育,REBT中學生接受的正確觀念是通過自我否定——自我肯定的辯論方式,將自身的非理性觀念修正,并最終認同正確理性的觀念,這種方法對中小學及職業教育特別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