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是指聽話、說話能力在實際交往中的應用,但我們不能把口語交際簡單地等同于聽話、說話。《語文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提出的總目標是: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口語交際課正是培養學生交流思想、傳播信息、情感表達、學習規范語言的教學平臺。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學會傾聽,打下基礎
口語交際是聽說雙方的互動過程,這里的“聽”不僅指聽教師的話,還要學會傾聽同學的回答。課堂上常常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當教師已經指明某個學生回答時,仍有幾個學生舉著小手,似乎在暗示教師請他們回答。這些學生對教師的問題聽得很清楚,但對同學的回答卻置若罔聞,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也影響了他們的積累與內化。如何才能讓學生學會傾聽呢?課堂上,我常常采用復述的方法考查他們的傾聽程度。
我常常會請不認真聽課的學生復述:剛才老師問了什么問題?有同學沒聽清楚,你能告訴他嗎?或者請那些不愿意傾聽同學回答的學生回答問題,如:剛才那位同學回答得太棒了,你能再講給大家聽一遍嗎?如果他們回答出來,則給予其相應的獎勵。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在獎勵、鼓舞之下,采用復述方法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只有當學生學會了傾聽,才能為他們的口語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利用插圖,言之有物
小學語文課本的每個練習中都有口語交際版塊,而且每個版塊都有主題和插圖,學會觀察插圖是口語交際的基礎。如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練習2中的《春天來啦》時,我首先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找出主要景物,等學生找齊景物后,我指導他們選其中的一個景物,并說一句完整的話,如:小燕子在天空中嘰嘰喳喳地唱歌。有了提示,學生的靈感來了。有的說,小朋友們在草地上做游戲;有的說,桃花在枝頭上盛開,仿佛在和地上的花比美;有的說,柳條在春風姐姐的吹拂下正在翩翩起舞。最后,我引導學生將零散的話連接起來,組成一幅春景圖。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后,學生描述的每一樣景物都清晰可見且具有生命活力,這樣的表達是言之有物的。
三、創設情境,言之有意
口語交際不同于簡單地聽與說,它是聽說雙方的互動過程,因此,必須要有互動場,這常常需要教師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語境。如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練習3》的口語交際主題時,若光看插圖與例文而不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學生的這項技能就得不到內化,口語交際就成了紙上談兵。
因此,我是這樣操作的:首先,讓學生讀例文,找出指路過程要用到的禮貌用語,如請問、您、謝謝、再見、不用謝等;其次,讓學生找出小姑娘是如何為解放軍叔叔指路的:“您從這兒往前走,在十字路口向右一拐就到了。”讓學生明白指路時要指得正確、清楚。接著,我讓學生上臺演一演小姑娘和解放軍叔叔,激發交際興趣的同時鞏固交際要點;最后,為了讓學生將書中所學遷移到實踐中,我創設了以下情境。
教師:小朋友,我是來實驗小學參觀的外校老師,現在打算去體育館,請問從一(5)班教室到體育館怎么走?
學生:老師好,歡迎您來我們學校做客。到體育館的路很簡單,您從教室門口向前走,到十字路口向右拐,然后一直向前走,到食堂前面可以看到一條很高的樓梯,沿著樓梯上去就到了。
教師:謝謝你,小朋友,再見。
學生:不用謝,再見。
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練習,才能真正掌握一項技能。因此,需及時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展示積極性,還能考查其是否掌握了交際要點。
四、模仿教材,言之有序
口語交際的訓練還蘊藏在每篇課文中,我們教師要用一雙慧眼捕捉教材中的語言訓練點,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低年級學生對抽象、順序性的表達難以把握,表達起來經常語無倫次,條理性不強。針對這種情況,我常采用模仿性說話訓練的方法進行教學。
如《他得的紅圈圈最多》這篇課文中有一句話:先生讓孩子們先用紙蒙著字帖描,再照著字帖寫。這里出現了表示順序的詞語——“先”“再”,為了提升學生表達的條理性,我先解釋了這兩個字的意思,讓學生明白“先”“再”表示順序,“再”表示承接前一個動作。然后,我設計了一個說話訓練,讓學生們模仿句型“先……再……”說一句話。有的學生說,我先做完作業再玩;有的說,早晨醒來后,我先刷牙洗臉再吃早飯。通過這種模仿性的訓練,能使學生的表達更具邏輯性,也可使學生的表達言之有序。
口語交際是一項重要的語文教學內容,在低年級中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努力地探究口語交際教學的一系列途徑,讓學生的表達有物、有意、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