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素養之一,在新課改之后我們的歷史課本對時間的要求已經少了很多,減少了許多細節事件,突出重大事件和大歷史觀,即使這樣,時間仍是學生最為苦惱的要素,再加上學生由于地理知識的匱乏,又導致了學生空間觀念的淡薄,在平時的考試中,一旦出現涉及時間空間的試題,往往就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因此,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必須加強時空觀的培養,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和記憶各個歷史時期的知識。我在《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躍局面》這一課的教學中,就如何強化歷史時空觀進行了一些嘗試。
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呢?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這一課可設計為明末清初思想活躍的背景、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張、思想界活躍局面的影響這三個版塊進行教學,但這種教學設計顯得較為平淡,學生的時空觀念以及思維等得不到有效訓練。所以,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一些創新。
首先,在課題設計上,我擬定了一個主題:“探討明末清初儒學發展的時代性”——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躍局面。這樣的主題一亮出,學生頓時就覺得耳目一新了,對于什么是時代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接著,我就解釋什么是時代性,為什么要強調時代性?因為“時代是思想之母”“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就提示了任何思想都是特定時間空間內的產物,從而啟發學生從特定的時空去探討本課的內容。
接著,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子標題一:適應時代的思想。在講授明朝后期思想家李贄的思想時,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則材料,并進行了設問。問題1:根據材料歸納李贄的思想主張。學生歸納出答案為:李贄主張挑戰權威、個性解放、獨立思考,肯定人的正當欲望等。問題2:上述思想主張體現了怎樣的時代特征?引導學生探討出答案: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市民階層的壯大。這一設問就一下子把學生的思維帶到了明末那個特定的時空去了,體會那個時空的政治經濟思想狀況,并建立起與李贄思想的關聯,進而理解李贄思想產生的原因并加深對其思想的理解與記憶。同樣,在講授明清之際黃宗羲的思想時,我也先行向學生提供一則材料,然后進行設問,問題1:據材料歸納出黃宗羲的思想主張。學生正確地歸納出來了:政治上批判君主專制,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體現了民主思想。問題2:他的思想體現了怎樣的時代特征?引導學生得出答案: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封建制度衰落。在講授顧炎武的思想時,則重點介紹他的學風方面的思想,即經世致用的思想。該思想同樣也反映了明末清初這個特殊時空的又一個時代特征,即:封建理想日益陳腐僵化。
在講授完四大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所反映的時代特征后,我設計了子標題二:受制于時代的思想。即探究明末清初思想的局限性。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這些局限性,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對比明末清初思想與近代西方啟蒙思想的異同點。這道探究題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思維拉到了17~18世紀東方與西方這兩個地方來了解、對比東西方在政治經濟思想方面的共同點與差異,并建立起歷史知識的橫向聯系。經過探究后,幫助學生歸納出兩者的相同點:在經濟上,都反映了新的經濟因素發展的要求;在政治上,都批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不同點:黃宗羲等仍屬于封建士大夫階層,他們的思想沒有跳出傳統儒學的范疇,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不屬于近代民主思想。西方啟蒙思想家屬于資產階級,他們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指導了近代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民主政治。通過比較就不難看出明清思想的局限性在于:他們的思想仍屬于傳統儒學的范疇,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不屬于近代民主思想,未能從根本上動搖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緊接著,再進行設問:明清思想的局限性的時代因素是什么?學生經過探究歸納出時代因素:在政治上,君主專制的強化;在經濟上,小農經濟占主導,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在思想上,文化專制,八股取士等。
最后,我進入了第三個環節的教學,設計子標題三:超越時代的思想。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先行提供了兩則關于近代梁啟超、孫中山等人對黃宗羲等思想的態度,然后設問:黃宗羲等人的思想對近代中國有怎么樣的影響?這一設問就使得學生理解,黃宗羲等人的思想雖然在他們所處的時空內由于種種因素的阻礙,未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但他們的思想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它為中國近代反專制主義的思想家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特定的時代出發,去理解那些思想家們進步思想產生的社會根源,同樣,由于時代的局限,思想家們作為那個時空的人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時代的局限,我們不能過多地苛求于古人。在我們的歷史教學中,不斷地滲透這種時空觀教學,就會逐漸地使學生養成強烈的時空觀念,提升他們的歷史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