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學中年級人教版教材中的童話選編的分析
(一)童話選編數量
從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童話的統計數量來看,中年級教材中的童話共計10篇,在整個小學階段課文中的占比僅有11%。雖然童話在課文選編中占比較大,但是主要集中在小學低年級,年級越高,占比越小。比如,低年級有37篇童話,而中年級只有10篇,到了高年級減少到了1篇(《賣火柴的小女孩》)。在童話課文選編過程中,編者往往受制于一種先入為主的意識或者思想觀念,即童話是低年級兒童的讀物,對中、高年級的兒童似乎不太合適,因此逐漸減少了中年級的童話選入,童話選編的數量減少。
(二)童話性質及其內容
小學語文人教版中年級童話故事有10篇,即《陶罐和鐵罐》《神筆馬良》《獅子和鹿》《七色花》《七顆鉆石》《巨人的花園》《去年樹》《幸福是什么》以及《漁夫的故事》和《小木偶的故事》等。從入選的童話故事來看,都是文學性童話,比較注重童話文學的藝術性,其中《神筆馬良》《七色花》和《巨人的花園》三篇童話屬于超自然故事,擁有多種超自然的器物以及技能,童話故事具有較強的幻想性。這些入選的童話故事,比較符合中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和人格發展特征,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從內容上來看,入選的童話含有一定的教誡性,強調說理,忽略了童話中的人文情感,減弱了童話的人文性以及閱讀趣味性。比如,《七顆鉆石》一文突出愛心的力量,而《巨人的花園》一文則倡導分享快樂。從整體來看,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材中入選的童話,缺乏科學類童話。科學類童話應當體現兒童性以及科學性,并且為孩子們提供幻想空間。比如,《霧》《水上飛機》和《小稻秧脫險記》等,這些童話故事具有顯著的知識性特點。相比之下,科學類童話的認知價值更高。然而,從當前小學中年級人教版教材中入選的童話故事來看,科學童話嚴重缺失。
二、小學中年級語文人教版教材童話選編的路徑
(一)多采用發散性思維來解讀文本
目前小學中年級語文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的主題過于突出,在選編教材時應該從多個視角來解讀文本,避免因中心思想的束縛而只停留在教參中心主旨層面之上。在選編童話文本時,應當結合實際經驗以及閱讀實踐來解讀文本,采用發散性思維來理解小學中年級童話文本,并且結合中年級學生的心理、身體以及思維特點等來優化設計課堂教學,將對孩子們的認知有效地融入教材之中。另外,在童話選編的過程中,不能武斷地灌輸某種價值觀念,而是應當積極地引導學生對童話文本所呈現出來的價值判斷進行深入的思考。
(二)選編童話文本時應當盡可能地彌補原有的缺陷
上文已經指出小學中年級選入的童話文本缺乏科學類童話,童話文本為突出主題,過分強調與主旨相關的故事情節,以至于童話文本在人物塑造以及科學認知能力的培養方面比較欠缺。而童話文本的這一缺陷,對兒童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認知和判斷力的提升,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小學中年級語文教材選編的過程中,應當通過優化設計課堂教學和整合教學資源,來有效彌補這一缺陷。
(三)入選的童話文本應當能夠讀出兒童味
就當前小學語文選編的童話文本以及教學現狀來看,在很多情況下學生無法感受到童話作品的審美體驗以及整體形象,無論是情感的熏陶還是想象力的培養都大打折扣。因此,為了能夠將童話文本的價值和作用發揮出來,必須讓選編的童話文本散發“兒童味”。在此過程中,應當正確地處理思想性與知識性之間的關系,深入挖掘媒介所傳達的知識內容,處理好童話文本的知識性與思想性的關系,以免一味地利用童話文本向學生灌輸知識。正確的做法是通過選編的童話文本的特有性質,整合思想性與知識性,從而充分地發揮出童話文本的真正功能和價值。同時,在閱讀教學以及指導過程中,應當尊重學生,突出他們的課堂主體地位,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對童話文本進行充分體驗。另外,還要對中年級學生的童話文本閱讀情況進行評價,一方面要考查學生們的童話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另一方面還要密切關注學生在閱讀童話故事時的思想和行為變化。總之,選編童話文本的“兒童味”,不僅是閱讀教學的指導手段,也是指導目的。在童話文本選編入教材后,便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指導,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只提供閱讀材料就能有效地解決問題,還需教師的不斷探索與努力,方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中年級語文童話文本選編的過程中,應當慎重選編或者改動童話作品,要均衡多種體裁的兒童文學選文分布,提高入選作品的趣味性、科學性以及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