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首先,在開展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時候,要提前進行備課,備課的內容主要包含兩點:第一是教材,第二是學生。為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教師的備課不僅要參考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更加要借助互聯網的優勢來搜集教學所需資料。網絡上的信息量非常大,教師在搜尋相關資料的時候,還要注意進行資料的篩選,確保資料符合教學要求。
在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對此,建議教師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第一,在開展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多媒體技術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等優勢,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和特點,創設獨特的教學情境,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進行信息技術相關知識的講解,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第二,信息技術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所以教師需要提前進行大量的閱讀,從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優化閱讀教學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
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也相對陳舊,無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教師在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無法進行變通,教學形式不夠靈活,一味地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語言表達能力也有限,無法完全理解某些知識點,進而影響了相關知識點的運用。而學生由于不會運用,就會逐漸地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失去興趣。在學生沒有興趣的情況下,其就無法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和練習任務,針對某些練習任務甚至是感到無從下手,一片茫然,心理對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會更加排斥。所以,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通過一系列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例如使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法等。
三、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引入問題教學法
對于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創新,問題教學法的運用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問題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提升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問題教學法,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問題的解決,通過團隊合作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延伸到與之相關的知識點上,逐漸提升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可以轉變學習方式,將學生變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則從旁輔助。例如,在進行“演示文稿”的相關操作的時候,教師可以學生最為關注的生活話題為切入點,例如以水資源為例,以近幾年來頻繁出現的水災以及水患為基礎創設教學情境,然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來設計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不同的角度入手,針對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之后統一學生的討論結果和意見,列出其中幾個關鍵點,讓學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渠道和方法來獲取自己需要的資料,例如互聯網、圖書館等。然后再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歸納、匯總,并制成演示文稿。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演示文稿的相關要點,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優化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考核機制
要創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需要優化其考核機制。通過有效的考核機制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教學效果的評價更加完善,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也更加全面和完善。優化考核機制,首先要突破傳統的考核模式,以驗證性的課題內容為基礎,劃出選題范圍,然后讓學生在選題范圍內自主設計課題方向,并將學校實驗室對學生進行開放,讓學生在實驗室中進行實踐和創新。其次,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指導,既要有統一的指導,又要有一對一的針對性指導。減少學生在自主實驗過程中的問題,協助學生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制定出解決措施,并確保解決措施的可行性。最后,對學生的實驗課題的完成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從而幫助學生總結實踐經驗,指出可以優化和改進的地方,讓學生在專業實驗室中或者其他地方進行優化和改進,并驗證自己的進步,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拓展課外學習時間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有一些信息技術的知識點具有一定的難度,并且信息量比較大,單純依靠課堂的教學實踐遠遠達不到教學效果。所以有必要針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補充,拓展學生的課外學習。將實驗移到課后進行。例如,教師可以在完成理論教學之后,要求學生預習下一節的實驗內容,在課外的時間做好實驗的準備工作。然后在課程開始之前,對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制定實驗目標。最后在討論結束后,總結相關知識點,糾正學生討論的不足之處,助其進一步鞏固相關知識點。
六、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的創新可以在提升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教師要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手段,提升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