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專學生的學業較為繁重,專業課的學習占據了中專生活大部分時間,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很少,這使得中專學生的身體素質日漸下降。由此可見,在中專學生的教育教學中,體育教學不可忽視。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著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體育素養,讓學生樹立體育鍛煉的意識,使學生能夠自覺進行體育鍛煉。接下來,筆者就如何在體育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不可忽視體育理論知識的講述
現在許多中專學校對體育課的理論知識教學并不重視,體育教師也往往只是注重對學生的體育鍛煉而忽視了體育理論知識的教授。沒有結合體育理論知識的體育教學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在體育訓練課上,許多同學穿著牛仔褲、平底鞋就來參加體育訓練,還有就是在做高強度運動之前,學生不會自發地進行課前熱身,就算教師帶領其進行熱身,大部分同學根本就無心做,甚至不想做,這樣非常容易造成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受傷。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向同學們講述體育鍛煉前熱身的重要性,以及體育訓練過程中的自我保護方法等理論知識,讓同學們做到科學合理地進行體育鍛煉。
在學習乒乓球運動時,許多學生對于乒乓球零基礎,往往并不會有很高的學習情緒,甚至個別學生根本就不想學習。為了改善這類情況,教師可以在授課之前為同學們講述乒乓球在中國的輝煌歷史以及在乒乓球體育事業中取得優異成績的運動員事例,在故事的講述中提升學生對中國乒乓球的認識,以榜樣的魅力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體育教學對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
運動能力是指學生體能、體育技能和心理能力在運動中的表現,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基礎。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對班內學生的體能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爭取讓每個學生在體育鍛煉中都能獲得體能的平穩提升。在進行學生的體育技能教學時,應關注每個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由于教師一個人不能對每個學生都一對一進行教學,因此可以讓技能掌握熟練的學生幫助其他同學進行學習,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還增強了學生之間的感情,讓學生體會到互幫互助帶來的快樂。
另外,體育教學中不能忽視對學生心理能力的培養,一個優秀的體育運動員除了過硬的體育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合格的心理素質。學生的心理素質過關才能在體育考試和學校比賽中發揮自己的正常水平甚至超常發揮。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弱點。例如在教學籃球時,教師要積極鼓勵程度較差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比賽中來,以同學們激烈的競爭氣氛幫助學生克服怯場的情緒,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提升。
(二)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
健康行為包括情緒穩定、樂觀積極、“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體育精神,善于交流合作,勝不驕、敗不餒等。健康行為的養成對學生身體心理成長起著重要作用,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質,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學習球類運動時,教師在教授完體育技能后,往往會開設課堂比賽,能夠增加課堂樂趣,鞏固學生掌握的技能。其次,比賽過程中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發揮團隊的力量才是取勝的關鍵。賽場上瞬息萬變,有時學生因為當前優勢沾沾自喜,但不一會就會被對方扳回局面,所以在賽場上要學會勝不驕、敗不餒。比賽中難免會出現肢體接觸,學生要體現出自身的高素質,不要斤斤計較,做到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從而通過比賽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
體育品德是指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自尊自強、勇于挑戰、不斷突破自己的精神品質。提高學生的體育品德素養,有助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以正確積極的態度解決困難,受益終生。
三、體育教學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
體育教學除了對學生進行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外,也要注重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體育課上開設中國武術的學習,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更能幫助學生走近中華文化,領略中華武術藝術的精髓,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學生介紹中國武術的歷史,從“東亞病夫”的恥辱到現在深受世界各地的喜愛與稱贊,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和愛國熱情。同時,教師要通過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的創新能力;通過開設比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在個人比賽中培養學生敢于爭先、不斷突破自己的精神,進而在體育教學中的各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結語
中專的體育教學不僅在于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和身體素質,更多是要加強對學生的核心素質的培養、精神境界的提升。為此,學校政策和教師的教學計劃要做到與新時期的教育相結合,在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培養核心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