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無數的文人志士對于法治治理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性發表過自己的見解。韓非子曾說:“家有常業,雖饑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亂。”這句話強調了法治的重要性;孟子曾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強調了道德的重要意義。可見,道德和法治對于學生和整個社會的意義都不言而喻。因此,每一位政治教師都應該思考如何才能高效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完成政治知識的探究和掌握。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以生為本,將整個教學環節的開展建立在生本理念下,使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問題的鋪設、師生互動的實施都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認知能力來開展,要“為了學生而教育”,而不是“為了知識而教育”。同時,因為政治課本中有很多社會生活中的實例,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從現實生活著手,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并促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當中感受到道德教化與法律法規的重要意義。最后,政治教育應該與發達的多媒體網絡資源相結合,通過將網絡資源加入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當中,可以有效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與時俱進的教學意義,使學生在與社會新聞接軌的同時掌握政治知識。接下來,筆者將從三個方面簡述初中政治高效教學實踐。
一、生本理念提高教學效果
道德與法治教學是通過普及我國的法律法規、政治制度和道德品質的相關知識來提高學生法律意識和道德素養的教育科目。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為了提高教育的效果、構建高效課堂,教師必須建立、貫徹生本理念。生本理念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學生的知識需求作為出發點,并借此合理地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需要結合生本理念來構建道德與法治課堂,并依靠生本理念的應用來建立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例如,在學習《在社會中成長》這一課時,筆者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置課堂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知識:在周末的時候,一位朋友邀請你參與社區義務勞動,幫助孤寡老人整理家務以及為留守兒童講解知識,但是另一位朋友邀請你一起出去玩,這時你會如何選擇?學生在情境中陷入了兩難的抉擇,一方面,自己想要出去玩;另一方面,又覺得參與社區義務勞動更有意義。筆者告訴學生:這兩個選擇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卻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經過筆者的講解,學生不僅了解到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也明白了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同時,學生還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建立起謙讓、分享、助人、合作和共情等一系列珍貴的品行和意識。
二、現實生活加深知識理解
將政治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雖然課本上的知識伴隨著真實事例,但是文字表達較為書面化,事例當中的人物過于扁平化,很難帶給學生真實、觸動的感受。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和新聞加入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感受社會事件的過程中消化和掌握政治相關知識。同時,借助現實生活當中的事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促使學生主動投入政治知識的學習中。
例如,在學習《法不可違》這一課時,筆者結合新聞“長春長生疫苗案”為學生進行了分析。這一社會事件曾引起軒然大波,很多學生在筆者講解過程中都表示自己了解過此事。同時,筆者結合課堂知識為學生講解:這個案件較為特殊,犯罪嫌疑人不僅涉及行政、民事犯罪,因其犯罪狀況嚴重,還會涉及刑事責任。也就是說,這個案子的犯罪嫌疑人因為多種犯罪行為的共同發生,將會受到嚴厲的法律制裁。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犯罪案例進行分析和評斷,學生不僅掌握了行政違法、民事違法和刑事違法行為三者之間的區別,也明白了法律法規的重要意義以及對于社會、民眾的巨大作用。同時,借助現實生活中的事件進行政治教育,對于高效課堂的開展可謂如虎添翼。
三、網絡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并不是隨便找一個圖片、視頻就可以加入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網絡資源的選取需要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課程相關這兩點作為重要的考量標準,只有與課程相關且能提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將網絡資源的作用發揮出來,推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課時,筆者從網絡當中選取了幾個短視頻請學生觀看,其中包括:電影《焦裕祿》當中的片段、珠港澳跨海大橋的航拍視頻、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發射的場景。這些短視頻是影視片段以及和我國現實發展相關的視頻,筆者邀請學生觀看后進行討論,并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的帶動下積極進行課本知識的討論,建立起尊重、學習國家建造者和實干創造祖國未來的偉大思想。可見,將網絡資源加入道德與法治課堂,不僅可以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