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對兒童的成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學前教育能夠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可以系統地幫助兒童對外部世界和環境進行初步認知和探索,學習簡單的社會交往,形成健康的情緒,還可以讓他們經常進行正面的情緒體驗,從而形成初步的判斷能力,同時獲得健康的體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學前教育呈現出社會組織化的特征,社會組織化的學前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降低社會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率。社會組織化的學前教育呈現出兩種組織模式,一種以市場為學前教育的供給主體,另一種則以政府為供給主體。本文認為,社會組織化的學前教育具有公共產品特征,政府應該承擔更多的學前教育成本,促進學前教育健康發展。
一、學前教育的公共產品特征
按照經濟學的解釋,由私人組成的市場在供給公共物品時,會依據其私人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來安排供給數量。公共物品具有較大的社會效益,而決定市場均衡數量的收益遠低于社會收益,因而私人組成的市場供給的公共品數量會低于帕累托最優數量。為了實現帕累托最優,公共品的供給應該主要由政府供給。學前教育跟其他教育一樣,其社會價值大大大于其私人價值,因而其具有公共產品特征。學前教育的公共產品屬性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學前教育由于其對人的社會性、人格品質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使其社會價值大于個人價值。學前期是個體社會化的起始階段和關鍵時期,在后天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下,在與周圍人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奠定了行為、性格、人格的基礎,這一時期的學前教育通過其有組織、持續性地影響,幫助兒童積極地適應環境、順利地適應社會生活,幫助其形成良好的社會性、人格品質,從而有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其次,學前教育對人的認知發展也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學前教育可以提高后續教育效率,使其產生較大的社會價值及其個人價值。學前期是人的認知發展得最為迅速的時期,在人一生的認識能力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除此之外,學前期還是個體心理多方面發展的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個體對于某些知識經驗、理論建設的學習或行為的形成比較容易,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在較晚的階段再來彌補,則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有時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事。同時,學前期還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創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已有研究證明,早期教育對于兒童的認知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總體來說,良好的學前教育能夠有效提高人的認知能力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后續教育效率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以民辦教育為主體的學前教育投資主體的弊端
我國學前教育一直以來都提倡民辦和公辦并舉的發展舉措,有眾多政府文件鼓勵民辦學前教育的發展。2002年我國頒布了《民辦教育促進法》;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十部門(單位)《關于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并指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公辦幼兒園建設,積極鼓勵和提倡社會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種形式舉辦幼兒園”;2010年溫家寶總理在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提出:“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不可否認,民辦教育的發展彌補了我國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學前教育的需求也逐步增加。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明顯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節奏,民辦教育開始成為學前教育的主流,因而學前教育也由公益性的活動逐步成為營利性的企業組織形態,然而,過多市場化操作的學前教育正呈現出越來越多不和諧的因素。
三、加大政府對學前教育支持力度的政策建議
上述分析表明,作為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學前教育,應該主要由政府供給,家庭過大的支出比例會使整個學前教育的供給數量低于社會帕累托水平。同時,在我國由市場主導的學前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影響了幼教事業的發展,甚至威脅到社會和諧,筆者認為應該加強政府對幼教的支持。
首先,政府應該加大公辦幼兒園的規模。上述分析表明,市場主導的學前事業的發展是造成混亂、矛盾突出的根源。因此,政府要增加公辦學前教育機構的數量,擴大全社會公辦學前教育的規模,讓政府成為學前教育的辦學主體,使學前教育重回其本來軌道,減少家園之間的矛盾,促進學前兒童發展起點的公平,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第一,要增加公辦學前教育機構的數量,使更多學前兒童就讀公辦幼教機構;第二,要均衡布局公辦幼教機構網點,促進學前兒童能夠就近就讀,降低學前兒童就讀的困難。
其次,加大對民辦學前機構的扶持力度。在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民辦學前教育機構仍然是學前教育的重要力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辦學前教育機構的運行成本上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此,政府要正視民辦學前教育機構所面臨的困難,要讓民辦學前教育機構在堅持公益性的基礎上不至于出現不必要的虧損。同時,應該加大對民辦學前教育機構辦學資質的審核,避免不良商家對學前教育事業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