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數學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在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已經成了小學階段數學教育的關鍵目標。因此,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創新能力已經成了提高人們素質和能力的重要因素。并且,創新作為促進社會及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學校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小學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能夠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數學的理論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學生學習數學最重要的目的是把理論知識應用于生活。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從而在生活和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于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了以下幾點探討。
一、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又回歸到生活中的學科,再加上小學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生活經驗,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效結合在一起,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并且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教師要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感悟和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將數學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的數學技能,進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實現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高。
比如:在《時、分、秒》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掌握時、分、秒的時間觀念和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筆者將生活中常見的表帶到了課堂當中,讓學生在觀察鐘表的過程中自主探索時針、秒針、分針轉動的規律。并且,筆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在生活中見過的表,分析鐘表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幫助學生有效掌握了時、分、秒的相關知識,還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創建生活情境
小學是學生剛剛開始正式接觸學習的階段,對于小學生而言,感性認識往往要比理性認知豐富得多,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保護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數學學科的魅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習的態度往往會受到興趣的影響。所以,要想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只有學生具備了充足的興趣,學習效率和效果才會提高。因此,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態為基礎,為學生創建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在生動形象的生活情境中發現、探索、解決問題。只有學生完成了發現、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有所提高。
比如:在《千克和克》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能力,并且讓學生掌握克和千克的含義和關系,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建了情境:一位媽媽做糖醋排骨的過程。同時,筆者以圖片的形式為學生展示了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之后,筆者為學生提出了問題:視頻中的媽媽在做菜的過程中以什么單位來形容配料的輕重?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就掌握了克和千克的概念。由此可見,利用生活情境讓學生參與課堂,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巧妙設計作業
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并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但是,課堂的時間有限,很多時候都無法完成應用知識這一步。而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并且,學生在課外實踐的過程中能夠真實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和問題,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對書本知識的有效補充和印證。因此,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巧妙地為學生設計作業和練習,從而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認知,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比如,在完成《觀察物體》的教學之后,筆者就為學生布置了作業:觀察生活中的圖形并記錄下來。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構建起了數學理論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系,并增強了應用數學理論的能力。
四、結語
總之,要想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且,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為學生創建生活化的課堂,從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