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2月30日,斯大林在接見蔣經國時曾說過這樣的話:“毛澤東不相信蔣介石,蔣介石也不相信毛澤東。”事實上,在1930年代到40年代期間,斯大林盡管承認蔣介石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但他實際上對蔣介石并不信任;當然,他對毛澤東也不信任。說起來,斯大林、蔣介石和毛澤東這個互不信任的三角,經過了三個發展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前
1930年代,為了應付斯大林自己判斷的不可避免的帝國主義國家對蘇聯的入侵,斯大林把外交的重點放在西方,尤其是放在與德國的關系上。盡力緩和與日本的關系,避免在遠東地區出現麻煩,這是斯大林在處理遠東問題及與遠東周邊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對日關系上,斯大林把西方國家的一切建議都看成是挑撥和挑釁。
這一時期,斯大林的外交對象是蔣介石而不是毛澤東。1932年3月初偽“滿洲國”宣告成立,這促使南京政府決心加緊行動與蘇聯政府進行談判,以期恢復自1929年因“中東路事件”中斷了的中蘇關系。南京政府的決策是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為主,恢復中蘇關系,其潛在目的是一旦中日發生沖突或戰事,期望蘇聯的援手。
5月,中方代表莫德惠的外交努力失敗。6月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決議舉行中蘇復交的秘密談判,但消息泄露,日本密切關注有關事宜。南京政府指令正在日內瓦參加裁軍會議談判的代表顏惠慶,要他設法與蘇聯代表聯系。
莫洛托夫就此事向斯大林作了匯報,斯大林很快作出了指示。1932年6月19日,斯大林在給莫洛托夫的信中寫道:“南京人關于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建議完全是個騙局。整個南京政府完全是由卑劣的騙子組成的。這當然并不是說,我們不應當同這些騙子打交道,或者說不理睬他們關于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建議;但應考慮到他們是些卑劣的騙子,還是應該談判。”
由此可見,斯大林對南京政府的不信任是極端強烈的,這種不信任一是源于斯大林認為南京政府在“中東路事件”上的決策損害了蘇聯的國家利益;二是源于斯大林已經感覺到南京政府意欲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潛在目的。所以,這次談判在后來僅僅解決了恢復兩國關系的問題,而沒有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抗日戰爭期間
1937年8月21日,中蘇之間終于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時,中蘇關系的核心是南京政府迫切需要蘇聯的經濟和軍事援助。
對待這個問題,斯大林也是持十分謹慎的態度的。將近3個月后,蔣介石的特使楊杰與斯大林就蘇聯援華問題進行了會談。楊杰在談話中不斷地重復一句話:“請求援助我們”“我們全國都寄希望于你們的援助”。但斯大林的回答常常是模棱兩可的,有時甚至規避了蘇聯單方面援助的問題。他說:“我以為,中國不應忽視任何援助,可以而且應當向美國和德國購買飛機和機槍。盟友有堅定的,也有不堅定的,也要和不可靠的盟友,比方說英國打交道。僅僅從蘇聯獲得援助是不對的。”斯大林的決策顯然被斯大林對蔣介石的不信任所掣肘,因此,蘇聯對華的援助并沒有達到蔣介石所希望的那種規模和數量。
11月26日,蔣介石為此親自給斯大林寫信,請求斯大林派兵。當然,斯大林不可能派兵。斯大林只能提供有限的武器,而且這些武器是要南京政府以黃金來購買的。但是,蔣介石政府沒有足夠的黃金,蘇聯方面就不斷地討要。即使如此,蘇聯提供的軍援仍維持在不至于使蔣介石政府被日本擊敗,同時又不能使蔣介石政府去打贏一場和共產黨的戰爭這樣一個幅度之內的。
而在這一期間,斯大林對毛澤東也是很不滿意的。1945年12月30日,斯大林在和蔣經國談話時,不時地透露出這種強烈的不滿情緒。斯大林說:“毛澤東是個獨特的人,獨特的共產黨人。他在農村活動,避開城市,對城市沒有興趣。”他還說:“蘇聯政府不知道中共的情況。他們也不征求任何意見。”斯大林對毛澤東的不滿顯然集中在毛澤東的不聽話和獨行其是上。
抗日戰爭勝利后
抗戰勝利后,斯大林、蔣介石和毛澤東之間的相互不信任,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東北問題上。
蘇聯出兵東北的實際目的有三,一是要保持住多年來在東北所經營的勢力范圍,不愿放棄中東路、大連和旅順港的權益;二是搶占日本在東北所經營并遺留下的軍工和軍事研究的遺產;三是絕不讓東北成為美國的勢力范圍。蘇聯出兵東北最擔心的并不是日本人,而是美國人。斯大林說:“蘇聯不希望美軍進入東北。這是蘇聯的地區。”
在1945年12月30日蔣經國和斯大林的會談中,蔣經國表示,蔣介石擔心毛澤東“另立山頭”,影響和破壞“在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實現民主化”,因而,“請斯大林大元帥勸告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
而這時,斯大林同樣不相信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時,斯大林并不想支持毛澤東對談判的決策,所以,蘇聯大使館并不曾出面公開接待中共代表團。除了毛澤東個人的作為外,斯大林對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這種不信任態度,源于他對游擊隊模式的不信任,斯大林認為游擊隊成不了大氣候。
斯大林的這種態度直到1948年才稍稍發生變化。1948年2月10日,斯大林在與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領導人會見時說:“我也曾懷疑中國人是否能夠勝利,我建議他們同蔣介石達成臨時協議。他們形式上同意我們的建議,而實際上繼續干自己的——動員中國人民的力量。顯然,他們是正確的,而我們是不正確的。”
斯大林的這種變化,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節節勝利;另一方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斯大林對戰后蘇聯的發展有了更明確的想法——世界劃分為兩個陣營的理論,即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他當然希望中國能進入社會主義陣營。
斯大林對毛澤東的不信任,事實上是對中國共產黨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從根本上說是由斯大林一貫堅持的蘇聯的國家和民族利益所決定的。
1949年1月31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部隊進入北平后,斯大林曾親自簽署指示,要位于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蘇聯領事館暫停其官方活動,只準許領事機構的負責人和地方當局的代表接觸。這表明斯大林對美國和英國會站在國民黨方面可能干涉中國內戰進程的擔心,美英可能利用這一點作為蘇聯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借口。
總之,斯大林對蔣介石和毛澤東的不信任,最后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承認告一段落,但是他的這種不信任,深刻地影響了他之后的蘇聯執政者。赫魯曉夫就模仿斯大林解決南斯拉夫的模式,從中國撤走專家、撕毀合作協議,最終導致了蘇中關系的破裂。而斯大林對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堅持封閉的、“社會主義陣營”式的建設,最終導致了這個國家在1990年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得不向全世界大開國門——蘇聯解體了。
(摘自《凱歌悲壯:一個歷史學家眼中的俄羅斯之二》,聞一著,江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