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句口號產生于第二野戰軍第18軍。
一
1950年初,第18軍奉命進軍西藏。面對諸多困難,時任第18軍軍長張國華說:“補給問題中最大的就是糧食問題,歷史上治藏成敗與否,就看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壞,因此,我們可能一面進軍、修路,一面還要生產。”他后來又提出:“公路是入藏部隊和工委的生命線。”就這樣,修筑入藏公路成為了一項戰略任務。
當然,如此重要的戰略任務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完成的,何況修路的地域又都在人跡罕至的雪域高原。駐藏部隊遇到的頭號難題就是糧食供給困難。然而困難難不倒駐藏部隊官兵,他們一方面決定進行開荒生產,一方面接收中央通過各種途徑給駐藏部隊官兵運來的糧食。糧食問題得到很大程度解決后,駐藏部隊官兵接下來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修筑公路上。
1954年春,康藏公路東西兩線的施工在波密、工布地區全面展開。當地自然條件惡劣,筑路官兵不但要翻越數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雪山,還需打通30多公里長的雪域天塹,不少指戰員犧牲在雪域高原。負責康藏公路西段施工的第155團2連的指戰員們看著一個個戰友在施工中倒下,不但不退縮,反而更加奮勇直前,莊嚴地喊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決心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將路修通到拉薩。
青藏公路雖然地勢較為平坦,但是由于海拔高、溫度低、氧氣稀薄,廣大官兵面臨的首要挑戰就是高原反應。面對艱難困苦的考驗,他們同樣喊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激勵自己早日完成任務。于是,楚爾瑪河、通天河、沱沱河,昆侖山、唐古拉山,一條條河、一座座山最終被筑路官兵征服。
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公路同時完成通車拉薩的戰略任務。然而卻有3000多名烈士長眠在這片雪域高原,他們用生命唱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贊歌,將自己的全部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
二
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宣布于11月22日零時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停火。從1962年10月17日中央軍委發布進行反擊戰役的命令至11月22日全面停火,歷時一個月有余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結束了。作為此戰的指揮員,時任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沉著若定的指揮,為最終贏得了自衛反擊作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反擊作戰的勝利固然值得欣喜,但戰爭準備階段和戰斗過程卻異常艱苦。部隊官兵遇到的首要難題就是克服高原反應,適應高原作戰。為克服這一困難,自1962年6月開始,部隊就開始加強負重行軍和攀登訓練,目的就是為了在高原長時間缺氧的情況下保持充沛體力并適應不同地形的作戰,同時要樹立吃大苦、耐大勞的思想。當時的糧食供給情況也不容樂觀,為了避免斷糧的情況,張國華指示部隊要熟悉能吃的野菜和野果,以防萬一。經過長時間準備,戰斗于1962年10月20日拂曉正式打響,在戰斗過程中,中國軍人體現出了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自衛反擊作戰勝利后,張國華帶著喜悅的心情趕赴北京向毛主席匯報勝利戰果。他談到了參戰部隊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氣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八個字就這樣在毛主席那里“掛了號”。
三
1965年5月1日,原濟南軍區坦克第2師工兵營1連5班班長王杰在日記本中寫下:“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他用生命踐行了這句口號的精神內涵。7月14日,年輕的王杰在即將結束的民兵地雷班示范地雷試爆時,炸藥發生意外爆炸,為保護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奮不顧身撲向炸點,壯烈犧牲。
英雄隕落后,全國掀起向王杰同志學習的熱潮。《人民日報》1965年11月8日第一版發表社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學習王杰同志一心為革命的崇高精神”,社論高度評價王杰“他為革命而生,為革命而死。他生得偉大,死得光榮”,提倡“我們要向王杰同志學習‘一心為革命’的思想,也就是學習他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解放軍報》在當年11月8日、11月10日、11月23日、12月18日連續發表社論,呼吁學習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一意為革命”的精神。從此,英雄王杰的光榮事跡在部隊中落地生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也成為廣大官兵忠實信奉的精神信條!
(摘自《國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