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受到教育設施、教學體制、應試教育、教學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山區初中學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存在厭學,學習興趣不高等現象,嚴重影響了山區初中生的健康成長。文章對某山區初中生心理特征展開了調查,分析了山區初中生心理特征和學習動機的現狀,并積極探索了山區初中生的特色教育模式,以不斷促進山區初中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山區初中生;心理特征;學習動機;策略
新形勢下,為進一步加強山區初中的教育研究,針對山區初中生特有的狀態和認知心理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筆者以所在的山區初中為調查對象,結合“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宗旨,對山區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動機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分析。
選取筆者所在山區初中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七年級89人,八年級95人,九年級85人。在調查過程中,筆者通過問卷、走訪和觀察的方式,對調查對象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并對調查所得的數據和資料進行了一定的整理、分析。
(一)山區初中生心理特征分析
調查資料和數據顯示,山區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呈現螺旋發展的趨勢。尤其在八年級的時候,初中學生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總體上來說,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呈現出兩種趨勢:第一,三分之二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心理品質也不斷成長,如自我意識覺醒,自我評價能力逐漸提高等,尤其是在這三分之二的學生中,有一半的學生學習意志和品質、成績更加優秀;第二,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心理品質出現了明顯的不良傾向,且日趨嚴重,如厭學、厭考、自卑、失控、孤僻、逆反等。
(二)山區初中生學習動機調查分析
在學習動機調查中,筆者將學習動機分為“為自己學習”“為父母學習”“為社會學習”三種。根據調查,在山區七年級中,超過一半的學生選擇了“為父母學習”,還有一小部分選擇“為自己學習”,選擇“為社會學習”的人數非常少。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為自己學習”的人數逐漸增加,“為父母學習”的人數逐步下降,但是“為社會學習”的人數保持幾乎不變的趨勢。
這一調查數據說明,山區初中生尚未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沒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多數學生僅僅把學習當作改善當前生活狀態的一種手段,甚至是完成父母的愿望。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山區初中學生存在心理不成熟,學習目標不明確的現象。
從以上的調查不難發現,大部分山區的初中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學習動機低落的現象,這就直接對學生的學習狀態產生了不良的影響。調查發現,學習動機低落的學生,其厭學狀態十分明顯。這些學生經常上課不聽講,拿起書本就犯困,對待學習完全是一種應付的狀態,甘于落后,不求上進……
造成山區學生厭學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學生的學習動機低落,而導致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因素有很多。筆者經過分析,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過渡階段導致學習鏈條斷裂
大部分山區學生進入初中之后,出現了明顯的不適應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初中課程量更大,時間更緊,節奏感更強,一部分學生在步入初中階段之后,常常受到學習習慣、學習方式的限制,無法更好地適應新的教師、新的環境、新的課程。在這種情況下,初中學生只有及時做出調整,才能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學習的要求;否則就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學習中遇到許多困難,從而產生頹廢心理,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二)“讀書無用論”的影響
在當前社會中,尤其是在山區,相當一部分學生及家長深受“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認為讀書沒有什么用處,就算讀了書也未必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再加上現在社會就業形勢特別嚴峻,很多山區家長認為只要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混張畢業證即可,之后就可以參加工作了。同時,還有很多學生將“明星”“款爺”作為自己的偶像,甚至連一些小學生都萌生了外出打工賺錢的念頭。可以說,在我國大部分山區,“讀書無用論”的影響范圍非常大,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動機的下降,學習興趣不高,產生厭學、厭考的狀態。
(三)文化基礎較差,學習信心不足
山區的大部分初中學生由于基礎較差,在課堂上猶如“鴨子聽雷——不著邊際”,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感到十分艱辛,對學習懷有一種恐懼感,經常“破罐子破摔”。
(四)家庭環境的消極影響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在當前山區,許多家長整天忙于生計,對孩子的學習漠不關心。這種態度對學生的學習動機造成了消極的影響。一部分山區家長,平時基本上不管孩子,對孩子最大的要求就是在學校不鬧事就可以了。還有一部分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期望值比較高,經常嘮嘮叨叨,給學生的思想帶來了較大的壓力。除此之外,家庭生活的貧困、家庭結構的破損程度等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消極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的厭學情緒。
(五)不當的教學評價
在山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教師的整體素質略低于城市等發達地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山區初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落后、簡單,尤其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味地采用加大學習強度和加班加點的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學生的思想教育,師生之間缺少平等溝通,學生缺少關愛,從而使得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產生厭學心理。
(六)外面世界的誘惑
如今,隨著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即便是在山區,各種娛樂設施也日趨多樣化,如網吧、影視、錄像廳等開始在山區出現。與學校教育課堂相比,這些外面世界的誘惑力更大。再加上初中學生受年齡特點的影響,非常容易受到外面世界的誘惑,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習動機。
(一)確立目的動機
目的動機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動機的一個有效措施。所謂的學習目的,就是學生進行學習所要達到的結果或實現的目標。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過程中,只有確立明確的目的動機,才能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并且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保持高度的自覺性。
通常,在確立目的動機的過程中,需遵循三個原則。
第一,求近不求遠。就是說在確立目的動機的過程中,要立足于眼前的任務,而非遙遠的未來。
第二,具體明確而非籠統模糊。就是說在確立目的動機的過程中,要明確學生目前的學習動機,并且保持其清晰的程度,使其建立在可觀察到的行為結果上,如“準確無誤地運算后課后數學題”,“作一篇優秀的作文”。
第三,非難非易。就是說在目的動機確立的過程中,要使其具備合適的挑戰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并因為挑戰性恰恰合適,非難非易,才不會使得學生在奮斗的過程中失去興趣。
(二)培養交往動機
所謂的交往動機,主要是指學生愿意與其他人進行交往,建立友誼關系的需要。在教學環境中,學生的交往動機主要表現為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和探索小組討論活動,并且喜歡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學習問題。
同時,交往動機還是學習動機的另一重要表現形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必須要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較多的交往機會,積極培養學生的交往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關注興趣因素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影響學習動機的一大主要因素,直接影響了學生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的意識傾向,且這種意識傾向帶有非常強的感情體驗,最現實,最活躍,最具感情色彩。
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是先天性的,具體來說,學生是否擁有學習興趣,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因素。
第一,事物本身的特性。學生總是對那些相對強烈、對比明顯、不斷變化、帶有新異性和刺激性的事物,產生巨大的興趣。
第二,已有的知識經驗。很多時候,有些事物雖然并不具有一定的新異性和刺激性,但因為人擁有一定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獲取新的知識經驗,也會激發學習興趣。
第三,對事物的愉快情感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只有保持愉快的情感體驗,才會逐漸增強、學習興趣。
因此,教師在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時,需立足這三個因素,不斷增強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多樣性,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將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有機聯系在一起,以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綜上所述,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山區初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動機低落,學習興趣不足,存在嚴重的厭學情緒。因此,山區初中教師必須要確立目的動機,培養學生的興趣動機,并積極關注學生的興趣因素,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朱寶華.初中生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J].赤子,2016(11):246-247.
[2]王少良.山區初中生心理特征和學習動機調查分析及其策略[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4(0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