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學生雖然在課堂中表現得十分出色,但是在課后作業(yè)和考試成績上并不盡如人意。出現此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并沒有養(yǎng)成正確的總結與復習習慣,導致很多知識逐漸被遺忘,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文章對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思維導圖;初中語文教學;應用
綜觀我國語文教學現狀,絕大多數的教育者仍然在采用滿堂灌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在初中語文課程中應用思維導圖,可以有效改變當前教學課堂中的諸多弊端,使學生可以將課堂中的知識重點、難點記錄下來,便于課后高效地開展復習活動。此外,教育者也可以通過運用思維導圖來豐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積極性。
思維導圖是由英國著名學者托尼·巴贊于20世紀70年代所提出的。思維導圖就是一種培養(yǎng)學習者邏輯思維能力的教學工具,可以將放射性思維進行集中化處理。思維導圖教學方式可以同時鍛煉學生的左右腦功能,不僅能夠加深所學知識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而且能夠激發(fā)出更多不同的想法,從而開啟學生通往嶄新學習之路的大門。
托尼·巴贊在他所創(chuàng)作的《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一書中對思維導圖的特點做出了如下的總結:首先,思維導圖的核心焦點需要鎖定在中央圖形中;其次,思維導圖需要從主體開始朝向四周放射;再次,思維導圖中的各個分支是由其中一個關鍵詞所產生的,一些并不重要的分支需要依附于更高層次的分支上;最后,思維導圖中的各個分支需要在相互連接的情況下形成層次分明的節(jié)點結構。
(一)在閱讀中的應用
通過在初中語文閱讀課程中應用思維導圖,可以將人物關系比較混亂且結構復雜的文章內容清晰地展示給學生,從而讓他們在非常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更加高效地完成閱讀任務。教育者應當先將閱讀教材中最為重要的核心內容挑選出來,在此基礎之上來對全文進行梳理,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利用系列圖的方式來加以展示,從而讓各個概念之間形成層次分明的交互關系。由于語文課程的閱讀量較大,因此教育者要教給學生正確運用思維導圖的方法,讓他們可以自主運用思維導圖來完成詩歌鑒賞、文言文閱讀以及現代文閱讀等學習任務,有效節(jié)約課堂時間。
在以往的初中語文課程中,教育者通常會先將文章分成多個自然段,而后讓學生按順序閱讀文章后總結中心思想。雖然此種教學方法也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但由于這是一種直線型的教學模式,因此并不符合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也呈現出了很多的弊端。例如在教授《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時,如果能夠運用思維導圖來進行教學,那么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的中心即為“雨”,余光中從三個方面來著手寫雨,首先是“聯想雨”,其次是“聽雨”,最后描寫了公寓時代聽不到雨聲的遺憾。通過應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此篇文章的情感脈絡與寫作結構,從而大大降低閱讀課程的學習難度。
(二)在課文分析中的應用
當學生已經初步掌握思維導圖的運用方法以后,教育者就要將課堂時間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嘗試利用思維導圖來自行分析課文,從而將思維導圖與自主學習巧妙地結合到一起。下面以《百合花》為例來進行講解。
《百合花》是由王安憶所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章,描寫了革命年代中感人至深且樸實無華的軍民情感。對于邏輯思維能力已經相對成熟的初三學生而言,讓他們自行理解這篇文章的情感內涵與中心思想并不困難,教育者可以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利用思維導圖來進行學習。
首先,教育者要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并在各個學習小組中選出一名組長、一名撰稿人;其次,讓各個學習小組明確一級分支中的內容,并讓他們分別從環(huán)境、任務、情節(jié)以及主題這四個方面著手來分析文章內容,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繪制出思維導圖;再次,各個學習小組的組長要進行任務分配,由2-3名學生負責其中的一個分支內容,同時在文章中找到相對應的內容后再進行匯總,由所有組員共同研究補充;最后,再由之前挑選出來的撰稿人來將各個組員所交上來的分支進行匯總,繪制出完整的思維導圖。
在上述環(huán)節(jié)完成以后,每位學生都表現出了十分高漲的參與興趣,所有學習小組都完成了思維導圖的繪制任務。在思維導圖教學模式中,學生成為課堂中的真正主體。在課程的下半階段,教育者要針對各個學習小組所繪制的思維導圖在班級中進行展示,由小組組長來進行講解。教育者在此時所扮演的是評委角色,從中挑選出表現最為優(yōu)秀的學習小組,給予他們一定的精神與物質獎勵。
不難看出,這是一節(jié)真正意義上的自主課堂,學生的能力與才華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得以充分的發(fā)揮。在課上,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與自信,而且還感受到了輕松與快樂,從根本上改變了對語文課程的看法,為其日后更高難度的課程學習夯實了基礎。
(三)在課后復習中的應用
在課后復習階段應用思維導圖可以大幅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持久性。教育者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來教給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后復習的方法,針對剛剛學習過的課程知識進行再次鞏固,盡可能地達到“知新”的效果。在過去,由于語文課程中的知識點較多,因此學生在復習內容時比較容易出現思維混亂的情況,復習效率十分低下。而通過運用思維導圖則可以有效改變這一弊端,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零散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從而自行建立起“知識空間感”,提高復習效率的同時強化復習效果。例如在對文言文進行復習時,教育者首先要讓學生鎖定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在此基礎之上將課文中的文言現象歸納出來。此外,教育者還要引導學生聯系之前學習過的文言文知識。例如在總結歸納“方”字的含義時,“方為秋田之害”中的“方”可被理解為“正”,“方兩三級”中的“方”可以被理解為“才”,“今方來”中的“方”可被理解為“將要”等等。通過此種方式,學生再看到文言文中出現“方”時,就會在腦海中同時浮現出這個字的多種含義,然后聯系上下文的內容,可以更加快速找到高效記憶方法。
綜上所述,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育者要將課堂的主導地位交還給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將他們的文字敏感度培養(yǎng)出來,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1]袁艷萍,何建波.運用思維導圖,提升初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J].教學動態(tài),2016(02):102-104.
[2]高建華.論思維導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2016(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