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以整體漸進的方式推進的。順應這一規律,語文教學正向整體化發展。我們知道,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更需要拓展性積累。因此,我們嘗試開展加強教材單元主題的拓展閱讀,通過增強興趣、有效課堂、活動實踐等行之有效的形式來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興趣;能力
《新課標》對閱讀教學提出的目標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培養理解能力。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學習語文教材,自由而廣泛的拓展性閱讀是一個重要的途徑。作為教師,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通過多年教學實踐,筆者選擇通過“單元拓展性閱讀”這一途徑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引導,開展單元拓展性閱讀教學,為促進學生的閱讀進行了諸多嘗試與實踐。
所謂單元拓展性閱讀,是指以教材為中心,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教材中各單元均有一個明確的閱讀主題),提煉出閱讀主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向四周輻射,學習與文本相關的課外閱讀讀物,在課外閱讀中加以有效引導,讓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有效的憑借和依托,成為課內閱讀的擴展和補充,從而達到一篇帶多篇,以精讀帶博讀,增加課外閱讀量,不斷開闊學生視野,豐富語言積累,增強課外閱讀的興趣和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古人云:“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教師應在學生心靈中激起求知欲望和點燃熱愛知識的火花。這“欲望”與“火花”就是學習興趣與動機的激發。
心理學大量研究數據表明,兒童只會對其感興趣的閱讀內容和方式產生閱讀的欲望。因此,引導學生進行拓展主題性閱讀首先必須關注學生的興趣。我校地處城郊,學生大多來自郊區、所轄縣城和外來務工農村家庭,家庭閱讀氛圍差,大部分學生沒有養成勤閱讀的好習慣。但他們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獵奇心理較重。這一點在新學期伊始我在班級開展的問卷調查報告中表現明顯。報告也顯示,學生對科學、宇宙、歷史、未來等充滿好奇。這一點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時要牢牢抓住的關鍵。
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一共六個單元,每一單元都主題鮮明。其中第一單元的主題是“神話傳說”,一個個情節生動、想象離奇的神話故事深深吸引著這群平時不愛閱讀的孩子。這表明,閱讀的“欲望種子”已悄然在孩子們心里“發芽”。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給這顆小芽澆澆水了——推薦這個單元的主題拓展閱讀書目。因為被《稻草人》中盡忠職守卻無能為力的稻草人所感動,嘆息,孩子們迫不及待想了解作者葉圣陶的其他作品,于是我向他們推薦《古代英雄的石像》;學習了《夸父逐日》《女媧造人》,孩子們感慨古代先民們勇于探索、創造的精神,我向他們推薦寄托古人想象與追求的《山海經》……除了我推薦外,我也讓學生在小組間、班級里進行交流,結合單元主題進行閱讀書籍介紹和推薦。這樣不僅拓寬了推薦的空間和閱讀的范圍,還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更能達到用愛看書的學生去感染更多的學生的目的。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當然不僅僅這樣做,我還利用隊會、大課間的時間,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中外成名作家的寫作之路和故事,一些中外偉人與書的故事,本校、本班學生與書的感人事例和取得的成績等。還讓愛看書的學生“現身說法”,介紹自己的閱讀經歷和感受。每一個上臺演說的孩子,他們的“博覽群書”總能引起其他孩子的艷羨,這樣就在學生心中樹立起成功閱讀的榜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我需求。此外,我還利用第二課堂做優秀圖書介紹,組織學生在學習園地開展優美文章、世界奇聞、片斷節選介紹活動,優秀書報展覽,為學生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行為起到導向的作用。
建好班級圖書角也是激發學生讀書興趣的良好舉措。圖書角里面滿滿都是各類有益的書籍,來源于學校圖書館的定期借閱,還來自學生的捐贈、“漂流”。“與書為友”是我班圖書角的口號,每天下午一來到學校,上課之前的這段時間就是我班的午讀時間,孩子們端坐著,捧著自己心儀的書籍靜心閱讀;每隔兩周,我們班會開展一次讀書活動,有“好書大家讀”讀書交易會、“我是這樣讀書的”讀書經驗交流會、“閱讀之星”的評比活動等。我經常鼓勵學生借書看書,課堂也會抓住時機講書中的人物、故事,吸引他們的注意,常常一下課,學生就圍著我問書的名字,他們也要看。
“人是自我意識與實踐能力的主體,主體性是人之為人的最寶貴特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平等學習中的引導者。我一直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單元拓展閱讀的實踐過程中受到情感熏陶,得到精神啟發,獲得思想洗禮,享受閱讀樂趣,提高綜合素養。
在六年級語文課堂上,我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閱讀實踐:引導學生合理使用工具書;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評價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聯想、想象能力;學習精讀、泛讀、瀏覽、速讀等常用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等。語文S版教材有許多精彩的課文,不僅有能直觀展示課文某個情節、場景或人物的精美插圖,而且語言形象,描述生動,是對學生進行閱讀理解訓練、閱讀習慣養成以及作文模仿、練筆、寫法學習的很好的材料。這要求我們要積極善用教材,創造性地開發、利用好教材。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出書本,用所學指導種種語文實踐,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開闊學生的視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切不能讓學生產生“學了課文也沒用”的狹隘心理。
讀書筆記是閱讀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列夫·托爾斯泰要求自己身邊永遠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的時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記下重要的知識如有不懂可以再看一下。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后,應根據不同情況,寫好讀書筆記。寫讀書筆記不僅能提高閱讀的效率,還能增加語言積累,提高寫作能力。
我鼓勵學生每周都要寫讀書筆記,里面記錄了時間、書名、作者、主要內容、好詞、好句、好段,還讓學生寫讀書感悟,暢談讀書的收獲及理解。在班上一個小書迷啟發下,孩子們自己設計、制作讀書閱讀卡,功能類似于圖書館的借閱卡,記錄自己的閱讀成長歷程。后來讀書閱讀卡還成為同學們的一張閃亮的名片,閱讀多的孩子總能成為同學中最耀眼的明星。我們班還經常利用讀書閱讀卡進行自我提問,回顧和反思,不但提高了學生拓展閱讀的效率,還使學生深入理解為什么要這樣閱讀,從而使其從自己的學習方法中獲得反饋信息,進一步調節學習方法、學習計劃,以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開展讀書活動是教師指導課外閱讀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互相學習交流、促進的重要環節。我們開展讀書交流會,述說自己課外閱讀的收獲與體會,“把陽光與雨露撒播到別人的心中”;我們開展讀書專場評論會,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開展讀書朗誦會,正如葉圣陶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方能駕馭語言文字”;我們還開展讀書成果展,展示學生們辛勤耕耘的讀書筆記、親手剪裁的美文欣賞、得意的優秀習作……
多彩的活動既為學生提供了表達自己讀書收獲的機會,形成閱讀情感場,也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發現自己的不足,尋找同學間的差距,還能使那些對課外閱讀興趣不大,閱讀馬馬虎虎囫圇吞棗的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產生共振效應。
一年來,我和家長、孩子一起見證著他們的閱讀成長。如果說一開始的單元拓展性閱讀是靠教師的引導和要求,是出自學生的好奇,那么后來的閱讀就可說是發自學生內心的需求。于是,班上愛看書的學生在逐步增加中,逐步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發自內心喜愛閱讀。學生的閱讀視野更開闊了,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都有明顯的進步。班級訂閱的《河源晚報教育版》《古邑學堂》成為受追捧的對象,除了里面的優秀作品吸引人,更滿足了學生想看看又有哪個同學的作品變成了鉛字的心理。班級的閱讀氛圍濃郁,當初的那顆“小嫩芽”,此時已開始長出嫩綠的葉,不是一顆、一個,而是“遠芳侵道”。
從信息論角度看,閱讀的過程是信息的輸入(吸收)過程。從這方面講,拓展性閱讀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學生獲取信息的觸角向外延伸,讓學生“多讀”“博讀”,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向外延伸。從人文角度而言,拓展性閱讀是文本的延伸、閱讀的延伸和自我的提升與追求。拓展性閱讀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思維和形式也是多元化的。它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適應學習型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正如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袁振國說的:無論怎樣化妝和打扮都無法改變人會老去的事實,唯有讀書能讓人永遠不老,能使生命之樹常青。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新洲.竇桂梅與主題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張民生,于漪.教師人文讀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4]溫海燕.新課改下語文拓展性閱讀教學探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