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
【關鍵詞】朗讀能力;突破;形式
語文是一門語言的藝術,朗讀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使得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高爾基說:“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因而,小學語文教師都要重視朗讀,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我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都知道小學生的朗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并開始在課堂上想方設法提高,似乎一夜之間,從上而下,雨后春筍般地出現了以教師為導演的范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比賽讀等形式多樣的訓練,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但我的親身實踐證明,真正要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快速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還要敢于突破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首尾環節,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
敢于突破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每節課開始的五六分鐘,常規是復習、談話、創設情景導入新課的時間,很多教師都是用來復習生字詞或者課文內容,極少與朗讀有關。不妨一改常規,敢于突破,讓學生從朗讀進入,一開始就喚起學生朗讀的欲望。可以采用指定、抽簽的方式交替進行,讓全體學生參與,有感情地背誦一節自己喜歡的片段,每節課抽一兩名學生誦讀,時間控制在四分鐘以內。當學生誦讀后,教師就采用激勵語言進行評價,對每一個學生都要給予恰當的表揚,少一些批評,多一些微笑。這樣學生的讀書熱情馬上高漲起來。基礎好的學生讀的內容較多,我就對他說“你的記性真好”“你讀得比老師還行”等之類的話;對于基礎差的學生,我會努力發現他在朗讀中的優點,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都給予肯定,并做好記錄工作,讓他覺得老師重視自己,時間控制在兩分鐘內。雖然是短短的幾分鐘,但是學生讀書的興趣會大大增強,為接下來新課中開展的閱讀教學做好了鋪墊。
我這個大膽的做法有感于學生年代教師對我的影響。那是讀師范時的語文課,必定是由一首古詩導入,但這首詩不是教師選擇,而是全部由學生自己利用課余時間去找,去挖掘所選定古詩的內容、所包含的意思,并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對朗讀的興趣就是從那時開始的,我的膽量、口語交際能力、朗讀能力得到快速提高。我現在還清清楚楚地記得,這樣的教學模式堅持了整整三年,我們的朗讀能力有了質的飛躍。海爾總裁張瑞敏說過:“什么叫不簡單?只要把人人認為簡單的事情每天做對,并且一直堅持下去,一年、兩年,變成習慣,這就是不簡單。”
敢于突破最后一個環節。傳統教學模式中布置作業是最后一個環節。在這一環節,為了下使一節新課能順利,也為了讓學生真正重視朗讀,我堅持布置的必不可少的作業是:把當天所教的課文,用老師所教的語氣來讀,并強記自己喜歡的、精彩的片段。“記讀”就是讓學生在閱讀時眼到,口到,腦到,心到,全面發展學生思維,也為今后寫作提供模仿、創新的原料,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得到全面提高。另外,“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每逢周六周日,就從讀課內的轉到讀課外書的,以便更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語言總是帶著一定的感情色彩,本身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下,在不同的氣氛、心理狀態、情緒和聲調中,賦予不同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色彩。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如果指導朗讀的方式過于單調,就會讓朗讀變得枯燥乏味,應該敢于運用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朗讀。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靈活運用如下朗讀方法。
(一)范讀
范讀就是示范性的朗讀。教師的范讀是十分重要的,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讓學生進入意境。特別像《十里長街送總理》和《再見了,親人!》這類感情色彩很濃厚的課文,更應該通過朗讀來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朗讀得平平淡淡,甚至結結巴巴,就無法表達出全國人民在十里長街盼靈車,送總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遠懷念總理的無限深情,難以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同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依依惜別之情,更難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深情厚誼。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自己必須聲情并茂地朗讀,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從而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二)齊讀
齊讀就是全班學生或一組學生一起讀。齊讀,可以使較多學生有朗讀的機會,也有利于訓練學生讀準字音,正確停頓。但齊讀不便于邊讀邊思考,也容易形成唱讀,所以要運用得當。
(三)個人讀
個人讀包括自由讀和指名讀。自由讀,就是全班學生在同一時間里對一篇課文或一段課文自己小聲朗讀,其好處是全班同學都可以得到練習,也便于邊讀邊思考邊體會。指名讀,便于針對學生朗讀中的具體問題進行指導。指名讀的面要廣,使好、中、差學生都能得到當眾朗讀和老師指導的機會。
(四)分角色讀
分角色讀,就是由兩個以上的學生分別讀出不同人物的有關語句。這種朗讀形式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是學生很喜歡的朗讀形式。如《陶罐和鐵罐》一課,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興趣大增,都想躍躍欲試。
朗讀作為一項閱讀基本功,必須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有的放矢地運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多讀,自己去咀嚼,品嘗,這樣既能訓練語感,又能讓朗讀成為學生的快樂;既使學生受到思想的啟迪,又能得到美的享受。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中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只要教師有耐心,有恒心,敢于突破常規,那么學生的朗讀能力就會得到快速提高。
[1]黃惠珠.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教學初探[J].考試周刊,2015(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