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悟”是積累和運用的前提,是與學生的心靈撞擊后產生的共鳴。小學階段的重點是朗讀,在朗讀過程中感知和感悟,使學生始終處于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狀態,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品讀;感悟;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這就讓我們了解到閱讀是需要學生自己主動地、有意識地去進行的學習行為。因此,教師完全沒有必要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品讀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準確地來說就是讓學生在潛意識中愛上閱讀,并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中進一步去理解,體驗,感悟和思考。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選擇適當的文章,為學生提供“讀”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在閱讀中享受生活。那么如何讓學生做到在品讀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呢?
(一)研讀文本,抓住特點
研讀文本是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憑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情的獨特的精神活動。研讀文本不但要研讀文本的字面意,更要體會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讓文本自己說話,準確理解和感悟文本。比如《獅子和鹿》是一篇寓言故事,它既有對學生理性的思想教育,又是感性的語文課。因此,在教學中,筆者緊緊抓住文章中“兩只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這個重點句,先讓學生找出“美麗”與“難看”這對反義詞,然后再緊緊抓住小鹿為什么喜歡自己的角而不喜歡自己的腿,但是后來又是什么原因讓小鹿改變了這一看法,進一步深化這個點,讓學生從中感悟道理。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借助板書,把重要的線索和知識點都簡單凝練地寫出來,讓學生直觀清晰地理解文章內容,逐步理性化地去認識寓言故事。
(二)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少不了課堂的交流。小組合作強化了主動參與,促進了相互交流。
如在教學《坐井觀天》時,筆者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第三次對話。先分角色朗讀,再相互討論它們的笑各有什么意思。有的學生說:“青蛙笑小鳥錯了,自己是對的。”有的學生說:“青蛙覺得自己坐在井里看天,最了解天的大小,不會弄錯的,小鳥居然和它爭論,實在可笑。”又有學生說:“小鳥笑青蛙確實弄錯了,還自以為是。”也有學生說:“小鳥笑青蛙聽不進別人的正確意見。”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受到啟發,情感和認識水乳交融,以議促讀,以讀促悟,以悟導讀,在課堂上充分自由地開展討論。將教學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更有激情,更有興趣地廣泛閱讀。
(三)賞讀文本,感悟內涵
自主感悟文本是語文課程教學的一個目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語文教學方法。相對來說,這一形式的有效運用最需要的是安靜的環境,只有靜下來閱讀,思考,才能全身心投入,主動地感悟探索。教師還需要注意,這種“賞讀”不但要精準,還要有效率,不論是初讀還是整體感知,都要引導學生進入狀態,敞開心扉地去閱讀,讀的過程中大腦要運轉,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在讀完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從文中所感悟到的觀點,加深學生的記憶,使學生逐步掌握一項讀書本領——自讀自悟。
如《從現在開始》一文富有兒童情趣,敘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體會角色的心理變化是朗讀指導的重點,所以在讀獅子的話時,要根據獅子的身份,用帝王的語氣讀出至高無上的感覺,以此突出人物特點;反之,在讀袋鼠的話時,要用比較激動的語氣。文字是無法用任何一種語言去形容的,不能靠教師的講解來感悟,需要學生調動自己的感官去領會文字的奧妙。
在以上的教學中,教師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閱讀-感悟-品讀”的學法中產生新的體驗,品味語言的精妙。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要想體驗文章的豐富內涵,學生就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如聽覺、視覺、觸覺甚至觸覺等,來共同體會文章的美妙。同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動用聲音、錄像、畫面等手段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文章的內涵。
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中:“西沙群島一帶,海水顯出種種色彩,有深藍的、淡青的、深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五光十色。”“海底的巖石上有各式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異常美麗……有的像美麗的鹿角……”顏色綺麗、異常美麗的海水,各式各樣的珊瑚,這些景物在學生的生活中很少見,都是學生感悟朗讀的難點。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把握好課堂進度,在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時,通過PPT展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西沙群島”。這樣學生在讀文章時,仿佛真的能看到西沙群島的景物,更覺得自己就置身于西沙群島觀賞美景,入境入情,一邊欣賞海水的奇異、珊瑚的多樣,一邊放聲朗讀,自然把領略到的美融入朗讀當中。
(二)精心引導,以讀悟情
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教師在朗讀指導過程中,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
在學生閱讀《雪孩子》的時候,教師圍繞文章設置了兩個題目:①雪孩子第一次幫助的是誰,他是怎樣幫助的?②雪孩子一共幫了幾個人?問題一出,學生閱讀的勁頭好像更高了,個個捧著書入神地閱讀。學生之所以會積極地投入學習,是以興趣為前提的,學生每次自己讀書找到問題的答案時,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窮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學生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同時培養了探索與創新精神。
(三)細讀感悟,悟中明理
在閱讀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重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讀下去。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學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讀才會散發出靈動的氣息。
例如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時,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細讀的,在學生對課文整體感知后,讓學生帶著以下問題細讀。①當種葫蘆的人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時,他心里想什么?②當鄰居勸他治一治蚜蟲時,他是怎么說的?學生自由讀文思考,在書上圈,點,畫,讀,不懂的地方在小組中交流。然后提問學生,并隨機板書: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為了訓練學生的語法,筆者采用了對比讀,如①“有幾個蟲子怕什么!”②“有幾個蟲子不用怕。”③“葉子上的蟲還用治?”④“葉子的蟲不用治。”讓學生訓練讀,讀后讓他們說說為什么這樣讀。通過對比讀的訓練,學生明白不同的句子要用不同的語氣來讀。
總之,課堂是學生平等共同學習的地方,在讀中質疑,在讀中理解感悟,學生學得自主,學得愉快,學得扎實。
真正用心地去寫一篇文章,能用的句子有千千萬萬,只需能抓住文章的主題,擬好題目,構建一篇好文章不在話下。閱讀也是一樣,只要明確目標就能達到目的。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以及語言感悟能力的首要工作就是找關鍵詞。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先理清頭緒,找出關鍵詞句并仔細分析,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再逐步感悟,提高閱讀水平。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在學生已有的能力水平上尊重學生的思維個性,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這種教學形式的根本目的。
例如在《獅子和鹿》的教學中,筆者采用了各種讀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一讀感受鹿對美麗的角和細長的腿的不同態度。通過找、讀相關的語句和幾個語氣詞的不同運用,體會鹿對角的盡情欣賞和對腿的鄙視,為下文反襯做了鋪墊。在每一次朗讀的過程中,筆者都以對話形式給學生提出明確的目標,讓學生讀有所依。
二讀感受鹿遭遇到獅子時的緊張場面,通過創設音樂情境,渲染氣氛,想象感受美麗的鹿角和細長的腿在此時帶給它的不同經歷。再次在音樂的氛圍中朗讀,感受此時小鹿的緊張恐懼、拼命掙脫的情境,體會小鹿的內心活動。
三讀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態度。在理解鹿對角、腿態度變化的原因上,讓學生找出能夠體現鹿對角、腿態度的重點句段。然后教師重點指導朗讀,讓學生從朗讀中感悟、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以及為什么鹿對角和腿的態度前后發生這么大的變化。最后可以讓學生大膽想象,自己去為這篇文章續寫一個結尾,如鹿鋸掉自己的角行不行?鹿會怎么做呢?根據鹿最終的決定,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把感受寫下來,與同學進行交流,最后由教師引導點評,進一步悟出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當然,教學無定法,要體現“品讀理解,讀中感悟”,必須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和特定情境,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培養語感,使學生受到文學情感的熏陶。在教學中,只有把“讀”作為教與學的主要活動,充分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才能讓學生快快樂樂、饒有趣味地學習,在讀中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吳亞西,張國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