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維能力是必備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閱讀教學在現代教學中越來越受重視,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既讓學生掌握知識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文章試從閱讀前設疑,閱讀中多途徑理解,課后多運用三方面,探究了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思維能力;思維導圖;設疑;運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英語課程性質明確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這說明,英語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由于小學生知識積累較少,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因而教師容易在課堂上將詞匯與語法現象從文本中剝離出來重點講解,只讓學生識記操練即可,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閱讀中就得不到發展。筆者認為,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個人學科核心素養,最終提高人文素養。本文以教育科學出版社《英語》(三年級起點)(以下簡稱教科版)的閱讀教學課為例,探討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讀前巧設疑,開啟思維之門
閱讀前主要目的有四個方面: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引出話題;為進一步閱讀解決理解上的語言障礙(范偉,2007)。在讀前,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巧妙設置懸疑,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在思考問題與解答問題中激活思維。
1.圖畫設疑。小學生以直觀思維為主,對有著豐富色彩、有趣的圖畫,一看就會被吸引住,豐富想象力。這時教師可適時地提出疑問,鼓勵學生思考問題,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激活思維,探究更深層的內容。比如在學習教科版六年級下冊unit 4 We can save the animals這課時,教師出示幾張動物被殺的圖,然后適時提問。
T: What can you see? S: Some thin/sick/died animals.
T: How do you feel? S: I feel sad/angry/unhappy...
T: Can we help them? S: Yes, we can.
這時學生已進入狀態,教師適時拋出開放話題:“If we try to help them,we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them.”然后提示學生用where,how,what,when,why等疑問詞提出問題,思考如何幫助動物。他們可能會問:“Where do the lions live in ?”“Why are they hungry?”“Why are they killed?”“How to save them?”學生在這些問題的思考中,情感上產生了對動物現狀的擔憂,于是積極思考與討論解決的方法,為后面進入文本閱讀作了良好的鋪墊。
2.視頻設疑。視頻多媒體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色彩鮮明的動態視覺,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教師可適時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在努力找尋問題答案中活躍思維。在學習教科版六下unit 8 The magic words時,我利用了色拉英語樂園里lesson 1 Always remember to say please的視頻。故事中的主角在荒島餓了,拼命請求神的幫助,但就是沒神幫助,后來有個聲音告訴他,請求時要用禮貌用語才能得到幫助,主人公說話時加了please,果然得到了食物。這個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學生,教師這時可讓學生探討一些問題:Which words are the magic words? What situation do we say that?
學生會討論起來,說出很多magic words,比如please,thank,sorry,excuse me等等,然后討論用的情況。這時學生的語言活躍起來了,思維也容易發散,為進入閱讀文本鋪墊了一條厚實的道路。
(二)讀中多途徑,拓展思維寬度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邏輯思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篇章教學中,由于文本句子多,意思繁雜,句與句之間又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學生學習起來就很困難。在實踐中,要運用多種方法來理解,靈活運用,才能奏效。這里選其中兩種主要的方法來說明。
1.巧用教材插圖,豐富學生形象思維。小學英語課本一般都配有豐富的插圖,這些插圖與文本息息相關。在閱讀中,讓學生借助插圖,結合文本,把這些關鍵詞與句子配在圖中,學生讀起來就像觀看連環畫,符合小學生的形象思維特點,學起來生動有趣,思維發散。學生整理語言的過程,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消化所學的知識,理清文本中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為學生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鋪設厚實的路。
教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unit 8 The magic words時,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全文,可根據課文內容在圖片上插上講話氣泡,把關鍵句與詞配在課本的圖片上,整理全文后的配圖如下。

學生尋找這些關鍵語句是一種內化知識過程,大腦經歷了“理解-篩選-歸納-綜合-創造”的過程,發展了想象思維能力,也延伸了課文的廣度與深度。
2.用思維導圖,發展學生邏輯思維。運用思維導圖能讓學生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獲得閱讀樂趣,學得主動,學得扎實,學得靈活,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發散、聯想、拓展、分析、歸納、推理等能力(孫慧琦,2016:7)。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運用思維導圖能讓學生容易抓住重點,直觀地理解文本梗概,發展思維能力。如教學教科版五下Unit 8 Ben’s first trip to Beijing一課時,文本內容豐富,地點不斷變換,學生難把控每個地方的特點。教師這時可以when,who,where,what to do,how to go等為要點,引導學生梳理Ben的旅游過程。

運用這個思維導圖,不僅幫助學生學習歸納了Ben旅游的時間、地點、做的事情及各旅游點的一些特點,突破了難點,還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和邏輯能力,把課堂的趣味性與學科的整合性很好地結合了起來。
(三)讀后運用,碰撞思維火花
閱讀后的教學活動主要是運用語言來做事,教師可根據文本內容設計富有思維含量的讀后活動,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語言運用中得以提升。
1.挖掘空白點,續寫中發散思維。在英語的各課閱讀篇中,由于各種原因,一些具有思維價值的知識或多或少被簡化或被放棄,存在著許多學生不易覺察的空洞或留白。教師可利用好這些空白點,讓學生去續補課文,在續補中再創造發展文本。如六下Unit 1 Language focus“read the story”中的那個叫Kitty的小貓,有點傻氣,狡猾的老熊騙它去和朋友玩,答應幫小貓看守魚,老實的Kitty去后,老熊竟然偷吃了全部魚。讀完故事后讓學生續寫,學生覺得有三個方面可增加,可補充描寫小貓怎樣傻,也可補充描寫老熊的狡猾,當然也可續寫結果,或許老熊會內疚,會向小貓認錯,又或者小貓的朋友會教育老熊。這些補白都能起到發散學生思維的作用。
2.設計練習,練中拓展思維。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游秀,2016)。課后適當的練習,可以拓寬學生思路,培養其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和發散性。課后習題設計要具有探究性、發散性、貼近生活的特點,這些問題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留給學生創新、發現的余地,也能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盤活所學的知識,思維得到提升。
學完了六上Unit 2 A country life is a healthy life后,結合學生實際,開展Healthy Life活動,讓學生思考“What’s your daily routine? What do you do when you have free time?”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習慣列舉出來,并在小組中交流,設計成海報在班上張貼,討論誰的生活更健康。學生有一定的探究空間,沒有限定的答案,具有發散性,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思考、運用所學知識,溝通了知識與生活的雙向聯系。
總而言之,英語閱讀教學在教給學生語言知識的同時,也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建立在教學活動基礎上的,需要教師立足文本題材,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與思維能力,建構自身的語言,實現語言輸出,這是英語閱讀教學的意義所在。
[1]范偉.小學英語閱讀策略與研究[M]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孫慧琦.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6(0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