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當前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探究式教學成為廣受教師與學生家長好評的有效教學方法之一。針對當下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究式教學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注重強化學生知識與能力形成的過程,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奠定基礎。文章探討了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原則;應用實踐
在現代化的小學數學教學形勢下,越來越多的教師提倡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面對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各種問題,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知識積累與能力形成的整個過程,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中積累知識,提高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新課改實施以來,探究式學習更廣泛地應用在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上,其以探究為主,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充分發揮自主性與積極性,通過觀察、思考、討論與探究,解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理清小學數學知識問題的提出、質疑和解答過程,這對學生知識的形成、能力的培養以及興趣的激發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數學課堂上應用探究式教學模式,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使探究的過程成為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論證能力和歸納轉化能力的基礎,讓學生從中獲得方法與思想,實現領悟學習真諦的目的。在探究式模式的應用下,學生能夠更廣泛深入地了解數學知識,形成相關的思維與方法,在面對復雜的數學現象和問題中發現其中隱藏的規律,找到解題方法,讓抽象的數學問題轉變為直觀具體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主體性原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年齡特征,據此來創設相應的情境,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其符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并成功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究答案,最終達到解決問題和提高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必須遵循主體性的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摒棄傳統的絕對主導觀,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并確保學生增強主體學習意識,注意將學生擺放在重要的學習位置,以學生的角度設計和教學。
(二)民主性原則
教師要在教學課堂上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更自覺和主動地參與其中。在新時期的教與學關系中,教師和學生是和諧民主的關系,教師既是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者,也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民主性原則更利于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發言,提出看法與建議,大膽質疑與探究,最終提高探究式教學模式應用的效率。
(三)問題性原則
學生具備問題意識才是其更好學習數學知識的關鍵,問題能夠誘導學生主動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啟發其思維,調動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有意識地多為學生設置各種問題情境,提供給學生更大的提問空間,激發其探究的驅動性,讓學生在問題的思考和解答中激發興趣,最終提高探究效率。
(一)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問題意識是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數學的必備條件。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其主動利用所學知識來理解與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從而得出新的知識點與意識覺悟。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與探究發現潛在的知識,其形成和積累的印象才能深刻,也更能促進學生利用知識進行實踐。
比如在學習“比”的性質時,教師可以引入學生學過的“除法”知識,探究商的性質,根據分數的性質來發現數學問題。那么學生在探究前就要回憶關于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如1÷3=2÷6,也就是1/3=2/6,通分的概念也蘊含其中,由此來引導學生了解商性質不變,分數基本性質能換成比的數學知識。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發現0的特殊性,在進行訓練探究時學生就能了解到除數不能為0,那么對應的分母也就不能為0,而比的后面一位數也不能為0。如此逐層推進,學生思考的同時更能發現數學的樂趣,并逐漸增強發現問題的成就感,這個過程遠比教師直接告知學生數學知識更有效率。
(二)讓學生探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數學的教學目的除了傳授知識外,還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形成與問題解決的方法,教師則充分發揮引導的作用。在實際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轉變過去學生被動學習的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提倡學生作為主體,一邊聽教師的指導與提示,一邊分析其中蘊含的知識與道理,逐漸形成自我理解和解題的思維與風格,最終掌握探究問題的技巧和方法。
比如在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時,筆者就會先告知學生,在有余數的除法當中,余數必須要小于除數,而最重要的在于讓學生通過探究去理解這個結論的理由,讓學生舉出實踐的事例加以說明。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要特別留意對教師問題進行反駁的學生的觀點,利用學生思維和方法應用過程中存在的錯誤和誤區,為所有學生展示正確的方式,從而激發學生更進一步探究的欲望,使其真正開動腦筋,深刻理解除法應用的含義,最終把握探究的結論。
(三)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內在規律
數學的學習重在實踐的磨煉與引導。小學生處于重要的數學學習基礎階段,教師要更注重引導其在日常練習及課后訓練當中通過觀察、思考和實踐,去總結數學知識隱藏的規律性與最佳解決方法。而教師則要做好其中的合理設計與有效引導工作,讓學生自覺發現,而不是由教師代替學生進行思考與傳授。
比如學習“乘法和除法的關系”時,教師可以簡單進行舉例“2×4=8”和“8÷4=2”,又可以將其轉換為“8÷2=4”,以舉例的方式讓學生更容易發現其中存在的規律。再比如學習“圓的面積”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行做出兩個相等的圓,將其中一個剪成若干個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的圖片,利用這些相似的等腰三角形重新拼圖,學生往往很有興趣投入到該游戲中。在引導過程中教師注意提問:“如果圓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會有什么變化?”學生通過實踐發現這時的拼圖會越來越接近長方形。隨后教師再次提問:“用圓拼成長方形的長與寬和圓的周長、半徑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學生再次通過實踐就能發現,長方形的長幾乎就是圓周長的一半,而寬的長度近似于圓的半徑。于是引出圓半徑和圓面積計算公式的定義。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得出最終的數學知識點,發現內在規律,無疑大大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效率。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師必須將學生作為唯一的學習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創新能力與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引導和培養。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意識到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個體,注重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與調動,讓其更主動投入到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全面提高數學能力。
[1]宋強.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淺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6,11(12):20,22.
[2]馬列軍.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法的應用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1(04):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