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外閱讀對于小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獲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所在學校的生源來自各個村(居)委,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三分之二的學生缺乏課外閱讀的意識,課外閱讀的習慣極其不理想。文章闡述了作者重視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點燃起農村小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熱情,讓學生體驗閱讀帶給心靈的愉悅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課外閱讀;閱讀能力;小學語文教材
課外閱讀是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閱讀活動,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內閱讀的繼續和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杜甫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說。的確,讀課外書籍不僅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而且開闊了知識視野,受益一輩子。由此可見開展課外閱讀是一舉數得的好事情。那么究竟如何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呢?我校是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多,基本沒有形成良好的家庭讀書氛圍,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外閱讀能力不強。我認為要想提高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必須結合農村實際,做好以下幾點。
(一)開設課外閱讀課,師生參與讀書,引領孩子走進書海
為了讓每一名學生都能自覺地投入到課外書籍的世界,教師先要成為學生的陪讀者,與學生一起到書籍里遨游。因此,每周應開設一節課外閱讀課,必須正確看待和重視這節課外閱讀課,不能隨意將這節課用來講其他學科或用來做練習,讓學生成為閱讀課外書籍的主人,把閱讀的時間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遨游在課外書籍的世界里。我在上課外閱讀課前,先引導學生選一些健康的有教育意義的書籍。同時,教師提出明確的要求:看書時保持安靜。也可以在黑板上寫上“帶著一份寧靜,我們一起走進書籍的世界”。然后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就會安靜地閱讀所選課外書籍。久而久之,這節課就成為學生津津有味地閱讀課外書籍的課堂,學生也能成為快樂的閱讀者。
(二)精心創設環境,讓閱讀無處不在
農村小學的教室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缺少文化氛圍的布置,閱讀氛圍不盡如人意。要讓孩子走進教室就萌生閱讀的念頭,那么首先就得重視讀書環境的熏陶和讀書氛圍的創設,讓教室充盈書香之氣,讓閱讀無處不在。我在學校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創設環境。
1.在校園的走廊、宣傳櫥窗等陣地張貼宣傳標語、中華傳統文化名言等,開辟讀書活動專欄,進行每日誦讀推薦,營造出一種濃郁的讀書氛圍,讓學生明白讀書的益處。
2.在教室的墻壁粘貼上“讀一書增一智”“讀書在于造就完美的人格”“知識改變命運”“書海拾貝”“品味書香”等標語,在每一面墻壁都貼上鼓勵閱讀的話。
3.精心裝飾小書柜。領到小書柜后應該把書柜裝飾一番,把小書柜命名為“三味書屋”“墨香書屋”“學海書屋”“小草書屋”“紅領巾書屋”“彩虹書屋” 等。每個星期將上次借到的圖書歸還到學校圖書館,然后再借一批書放到小書柜,把科幻小說、童話故事、各國的風土人情、名人奮斗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各類雜志,特別是《課程標準》推薦的一些經典名著展示在班級圖書角,讓學生通過登記的方式借閱。保證每個星期都有“新書”可讀,讓書香縈繞在農村孩子身旁。
農村學生課外知識積累極少,身為一名鄉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更加認真地挖掘教材,把相應的課外閱讀引進到語文課堂上,要意識到“小學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最終必須超越課堂,超越文本。我們結合課文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課外閱讀內容,在課堂教學拓展環節部分可以安排類文拓展,把課堂學習引向課外。例如在教學《蓮葉青青》這篇課文時,在拓展環節提供課外閱讀《購買上帝的孩子》,讓學生體會真善美;在教學《衛星比武》時,在拓展環節提供課外閱讀《神舟六號天地語音通信系統》,讓學生體會科學的奧秘。又例如在教《巨人的花園》時,選入教材的內容是刪減過的,我以原文與課文進行對比,喚起孩子們的閱讀欲望。這樣通過課內與課外閱讀相結合,讓學生超越文本,為收獲豐富知識而愛上課外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學生課外閱讀也離不開激發學生對課外書籍的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巧用故事懸念
故事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小孩子,上課前聲情并茂地講述,把孩子們帶入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跌,期待真相大白結局之際,教師戛然收聲告之孩子: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找相關書籍繼續閱讀。這樣讓孩子在享受故事情節所帶來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課外讀物的誘惑,主動去進行閱讀,這恐怕比任何說教都有效。
(二)巧用課前三分鐘
每個孩子都喜歡表現自己,課前三分鐘讓孩子講故事,配樂朗誦詩歌和散文,配樂朗讀精彩的課外閱讀片段等等,讓學生輪流上講臺表演,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學生要上臺表演就需要到課外書籍中尋找內容,從而主動進行課外書籍的閱讀。
(三) 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
1.開展“課外閱讀之星”活動。根據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讓學生做好“課外閱讀”登記卡,要求學生每天課外閱讀至少15分鐘,并填寫好讀書卡,每周作一次檢查反饋,并向符合活動評比要求的學生頒發“課外閱讀小能手”,為在本次活動表現突出的學生頒發“閱讀之星”獎狀(中獎率約50℅),通過這些表揚和獎勵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和興趣。
2.開展“我與好書”“我與校園”征文比賽活動。征文的內容可以以“師生讀書”為主題,描述讀書的心路歷程,抒發對書籍的熱愛之情,構筑“愛讀書、讀書好、會讀書”的校園文化氛圍,并評出一、二、三等獎,對獲獎同學進行表揚和獎勵。
3.舉行“課文演讀大賽”活動。比賽前讓孩子們積極準備。演讀的內容可以是催人淚下的長征故事、激動人心的愛國詩篇、美妙動人的秋天贊歌,鼓勵孩子把一段段看似平淡的文字變得生動,把普通的課文變得鮮活。孩子聲情并茂的朗讀贏得了一陣又一陣的掌聲,從而調動了閱讀積極性,
這里所說的“讀書會”是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后在一起進行讀書交流討論的組織。“讀書會”以書會友,交流內容可以是讓同學推薦一本好書,也可以是課外書籍內容,讀后感想、打動自己的細節,還可以是好詞佳句等等。例如學生看完推薦書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后,開設“讀書會”,有六人參加,說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要內容,讀讀自己的摘要或者說說認為精彩的片段,發表自己的體會和意見,也可以提出問題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交流,其他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到圖書館借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書會”可以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分享,形成超越個人的見解,促進學生更深層次的閱讀,從而收獲更多。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要求學生閱讀的同時做讀書批注和筆記,形成對文章細節和語言文字進行體味、感悟、內化和積累的意識,讓讀與寫結合起來,把囫圇吞棗、粗糙的閱讀變成深刻的品讀。例如閱讀后,讓學生拿出摘抄本,寫寫讀后感,做做讀書卡和書簽,然后在黑板一角設計“每天一句”欄目,讓學生輪流書寫積累的正能量的句子。同時,在教室里設置“展示天地”或者“品味書香”為主題的展示臺,粘貼展示學生的讀后感、讀書卡、書簽等作品,并給予表揚和獎勵。因為每個學生心中都渴望被贊美,被肯定,被欣賞,當教師把學生的這些作品都展示出來的那一刻,閱讀自然而然變成了學生發自內心的快樂。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任何一個學生成長的影響首先來自家庭,來自父母。任何教育的進行,如果家校聯手,必然會事半功倍。課外閱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別對于農村孩子來說,很多孩子常常是三分鐘的熱度,不能長期堅持,使得課外閱讀不能落到實處。為此我也是煞費苦心,想了很多辦法,但都不理想。最后我采用了一種叫“閱讀小存折”的小本本,這個閱讀存折意在讓孩子們每天通過讀書的形式,掙取紅花,紅花數量由家長定,但由于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多,我就要求學生每天把本子帶回來,由小組長定,獲得紅花的數量達到了要求,就可以獲得一份小獎勵。如此一來,孩子們在讀書的同時還能獲得獎勵,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于是我把這個“閱讀小存折”利用家長會的機會也推薦給了全班同學的家長,并要求家長也做好存折的讀書記錄,對孩子進行表揚和獎勵。就這樣孩子們的讀書不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通過與家長的溝通,除了一部分不能長期堅持之外,一學期結束大部分孩子都能夠主動閱讀了,確保了孩子讀書的長效性。
總之,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展是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教育者的不斷努力和堅持。以上就是我作為一名農村學校教師推動學生課外閱讀的做法,談不上什么經驗,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建議和指導。
[1]陳虎.淺談如何開展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J].魅力中國,2010(6X):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