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學校課堂應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認識問題, 給予學生探究、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培養其質疑精神,從而提高中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讓學生擁有多元、開放、包容的思維心態。文章對思辨教學改革的個別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思辨課堂;質疑;小組合作;交流
想要討論思辨課堂的教學改革,必然先要清楚何為思辨課堂教學。相較于普通接受型教學的“聽”;思辨課堂的教學更強調學生的“思”,讓學生從之前的接受型學習向質疑型思考轉變,從而引申到師生之間的“辯”,擦出思想花火,引發新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構建課堂的思辨文化,讓課堂變成思辨的課堂,讓學生變成質疑的人,讓問題擁有不同的角度,讓教師與學生更好地交流討論,從而一起成長。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更多地關注怎樣設計教學過程,突出教學重難點等,這不利于學生自己開拓思維的增值,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思考成長,這樣的教學必然是低效的,只是應試教育的產品;而素質教育是一個增值的過程,是能夠讓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和新的看法的過程;所以我們的教學改革必須要徹底進行。
那如何進行呢?我個人認為:我們設計的課堂教學,就是提出問題,引出學生的思考;讓問題作為紐帶,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進而讓師生進行辯證,從而使學習增值。而如何讓教學更好地植入我們的課堂,就需要我們去嘗試。一方面因為我國的人口眾多教育資源有限,另一方面因為師生知識儲備的不足等。為避免學生因自己思考得不全面而產生逃避想法,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共同討論提出更全面的問題。
讓學生之間形成思維碰撞,讓思辨綻放光彩,就一定要用好小組合作。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別人共享,而且學生更多地擁有了自由組合、分工協作的機會,擁有了評價和討論他人觀點的機會以及空間和時間。教師多留給學生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在有效的小組合作中體驗思辨的魅力;在思辨的過程中體驗知識并獲得知識;在思辨的過程中培養嚴謹的思維習慣,在不斷的“頭腦風暴”激發下,形成自己獨到的思維思路。具體來說,小組交流應涵蓋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見解看法;二是傾聽他人的意見。這樣才能培養合作意識,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團隊學習成果。
很多時候,教師站在講臺上,讓下面學生一組組開展學習與討論,在看似熱鬧的場景中,實質上學生有沒有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而講臺上的教師是不知道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全員參與,也包括教師參與,教師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討論的組織者,而要更多地扮演各個小組的參與者、引導者。這方面在英國就做得比較好。牛津大學有一個叫科林斯的教授到中國參加一個開學典禮時就說過:中國老師與英國老師的區別,就是中國學生心目當中的老師是神情嚴肅的長輩;而英國學生心目中的老師既是老師,又是可以坐在一起探討問題的朋友;而朋友自然能更好地參與到學生的探討之中,和他們一起學習,并適時地用老師的角色去指導他們如何發表自我見解,或者以自己的發言暗示誘導學生如何發言,教給學生如何說出自己的觀點,和學生一起討論,逐漸培養學生發言的習慣和興趣。當然,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們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好的方式。例如,法國的作業是以小組形式發布的,需要小組成員合力完成,并且每個學生在小組里都有明確的分工,不會有人幫助你完成你應該處理的部分,即使有人幫助你完成也是因為不影響組內其他人的分數,這種情況下他們提交課題報告的時候不寫你的名字,因為你沒有參與。這種把參與程度放在重要的地位的方式,自然能引導讓學生慢慢參與進來,從而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又例如:美國老師往往親自寫信給那些課堂上過于安靜的同學,請他們踴躍發言,因為課堂互動被列為考核的標準之一,如果學生整個學期都一言不發,即使考試成績再好也得不到教師的認可。他們這種考量活躍發言的方法,就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發言,習慣發言,并參與進來。
首先思辨教學雖好,但也有其局限性,它更多的是利于拓展學生思維,但在知識沉淀方面則遠沒有傳統教學高效。這在中西方學習成績的整體表現中就有明顯體現,往往中方的整體成績都比較好。所以在思辨教學的改革中,我們不能完全脫離傳統的一些教學方式,而是要對傳統教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其中,傳統的學案用思辨思路去重新設計就是改革方式之一。利用新式學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一方面,通過引導學生的學習來獲得知識,同時利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障礙、疑問和錯誤,去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其反思反問;另一方面,可尋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拓展。學生自學的過程,更是一種創新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在沒有自學之前,知識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過經歷自學過程,得到對這些知識的感悟,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學習體驗各不相同,在學習過程中達到學習目標的方法和途徑也往往有所不同,學生在教師明確目標的引導下,通過各自的親身體驗,對問題的解決更是一種思辨和創新的過程。教師將課堂安排得富有生氣,活潑而又不失嚴肅,學生才會真正投入到討論中去。只有調動起學生思考和交流的欲望,才能讓大多數學生都踴躍發言。讓學生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說出來,這時正是小組思辨討論,思維火花碰撞的良機。只有在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的過程,有交流的需要時,展開的思辨學習和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的、有成效的。用好學案,就要求我們必須優選教學方案等教學工具,優化教學手段,在抓住重點,凸顯難點,破解疑點上下功夫,在提高學生能力的支撐點上下功夫,在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的興奮點上下功夫,使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積極狀態,通過各種手段激勵、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平等、民主的師生交往,了解學生的知識需求與情感需求。我們仍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如何將思辨過程深入到課堂中,給傳統課堂注入新的血液。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真正思考,做課堂的主人,在思辨課堂上做思辨的參與者,是永遠值得我們改進的方面。
[1]陳春林.開放性教學課堂實踐探索[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9(04).
[2]王主明.參與式教學在思想品德課中的實踐與探索[J].甘肅教育,2010(01):36.
[3]蔣力,周會.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創造和發現[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