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協同教養指在教養兒童的過程中,所有承擔兒童教養責任的成人相互協作的活動。大量的實證研究證實,協同教養不僅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問題行為,也通過親子系統和婚姻關系系統間接影響青少年問題行為。協同教養對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青少年在家庭系統中的成長過程,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方案,為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父母協同教養;青少年問題行為;影響
近年來,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項對全國22個省市的調查顯示,中國兒童青少年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7%,在人際關系、情緒穩定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全國第三次精神衛生工作會透露的數據還顯示,有焦慮不安、恐懼、神經衰弱和抑郁情緒等問題的大學生占學生總數的16%以上。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競爭壓力增加等社會因素,導致兒童行為問題、大中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因心理和行為問題導致的惡性事件屢有發生,吸煙、吸毒、酗酒、少女懷孕等現象的發生率也呈上升勢頭。家庭作為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第一場所,在影響青少年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家庭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取決于父母的教育動機、教育內容、教育方式,還取決于雙方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相互協作和配合,尤其是隨著母親越來越多地進入勞動力市場,父親的角色開始發生轉變,父親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家庭生活中,對孩子的教養投入越來越多。
問題行為是指當個人行為表現無法順利適應多變的環境時,青少年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發生的生理上或者精神上的困擾,這種困擾即問題行為。青少年時期是情緒和行為問題的高危期。在我國,青少年情緒與行為問題具有普遍性,并且呈現出迅速上漲的趨勢。其主要類型有說謊、逃學、偷竊、攻擊、焦慮、恐懼、抑郁、強迫人際交往困難、多動障礙、品行障礙等。
在影響青少年問題行為發生的諸多因素中,家庭環境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盡管很多理論和研究都認為,當個體進入青少年階段之后其重心就開始從家庭和父母轉向同伴,但眾多研究都發現家庭依然對青少年有著深遠的影響。張文新認為,在所有影響兒童與青少年發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影響最大也最直接。在家庭治療領域眾多杰出的先驅人物、學者以及著名的育兒專家均發現,當父母采用一致的教養方式,即父母結合為一個團體或聯盟時,他們可以為孩子提供養分,在孩子犯錯誤時,父母一致性地教養孩子,那么孩子更可能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奮斗和發展得更好。因此,研究父母協同教養對青少年產生的影響是十分有必要的。
協同教養是指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所有承擔教養責任的成人相互協作的共同活動,是家庭系統中非常重要的子系統。協同教養本質上是一個多維度的結構。以往許多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研究手段,其研究指標比較多樣。Feinberg提出的協同教養生態模型認為協同教養具有四個主要的部分,分別是兒童教養問題上的一致性、勞務分工、支持或破壞以及家庭互動的共同管理。McHale從家庭互動的顯性情境和隱性情境兩種情況出發,將協同教養分為團結、一致、沖突和貶低四個維度。Margolin等人通過因素分析將協同教養劃分為合作、沖突和三角關系。最初,對協同教養的研究是從對離婚家庭的父母教養行為開始的,這些研究以離婚的父母為研究對象,認為盡管父母已經解除了婚姻關系,但是對孩子的教養職責仍然是繼續存在的,協同教養關系是其為人父母得以繼續聯系的基礎,對協同教養的研究逐步發展到關注正常家庭、擴展家庭以及不同文化和種族家庭,成為眾多研究者關注的焦點。
研究指出,協同教養更能有力地預測父母教養方式和兒童發展結果。研究發現積極的、支持性的協同教養與兒童的社會能力、親社會行為、學業能力有關,并有助于減少兒童的外化問題行為;而非支持的、沖突的協同教養與兒童的焦慮、問題行為、壓抑行為有關,不利于學齡前兒童在學業和社會能力方面的準備。完整家庭中的協同教養沖突對兒童適應的影響要遠遠大于一般的婚姻沖突對兒童造成的影響。協同教養中父母對孩子的教養行為沖突能夠顯著預測青少年兩年內的危險行為的變化。研究發現,競爭性協同教養是兒童不良發展結果(尤其是外化行為問題)的一個強有力的預測因素。競爭性協同教養是指父母一方試圖通過削弱另一方的權威,或者盡量成為最好的父母,從而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在孩子心目中占據一席之地。另外,家庭中的爭執、負性情緒以及低水平的合作協同教養與兒童外化行為問題有關。具體來說,由于年幼兒童持續經歷過中等程度的父母沖突會導致相當大的壓力和情緒管理失調,協同教養問題可能會預測兒童的內化問題包括ADHD和ODD行為,較低的協同教養預測兒童的注意力問題。
家庭系統理論強調家庭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反映父母關系的父母子系統,會對反映親子關系的親子系統產生影響,進而影響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實現子系統之間的情緒、情感和行為的遷移。Katz等研究者指出協同教養在婚姻關系與兒童心理適應之間起中介或調節作用。如學前期的父母,其敵意的協同教養在婚姻暴力和兒童焦慮、抑郁中起中介作用。積極的協同教養關系可以緩解婚姻沖突對男孩所造成的負性情緒,但對女孩所起的作用并沒有那么明顯。采用早期青少年的非裔美國的母親為被試,發現被試與其協同教養者(如祖母)之間低水平的協同教養沖突可以緩解街區暴力行為給女孩所帶來的消極情感體驗。足夠的證據表明,父母協同教養的質量越高,其問題行為就越少,社會適應能力就越高。
家庭是促進兒童發育、發展的重要場所。鄧小平曾經說過一段話:“家庭的確是個好東西,它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生息繁衍的基本單位,是人類生產、生活、教育、消費的基本單位,是人類感情的最終依托。”而父母身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是雙向的,在溝通中,雙方逐漸了解彼此的內心,而青少年處于“心理斷乳期”,也是尋求同一性發展的時期,這個階段心理的發展是非常動蕩、不穩定的,問題行為也很容易發生,需要家長冷靜地做出處理。父親、母親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差異的,因此在青少年教育中,父母協同教養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父母雙方都積極參與青少年的教育,有助于營造壓力水平更低的家庭環境,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加強與青少年的親子互動和交流,使青少年習得健康的行為模式,減少焦慮、抑郁情緒,培養更好的心理和行為自我調節能力,使其健康成長。
[1]鄧世英,劉視湘,鄭日昌.西方有關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問題行為關系的理論及其研究綜述[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17(02):50-54.
[2]劉暢,伍新春,鄒盛奇.父母婚姻滿意度極其相似性對協同教養的影響:基于成對數據的分析[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6,32(01):49-55.
[3]宋曉琴.初中生問題行為影響因素及綜合干預措施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