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評學習法是一種能激活學生思維引擎的學習方法,它有三大環節:前端學習設計體現思維的廣度與深度,體現思維的探究性;在展評環節中,能敏銳地捕捉學生的“亮點”和“盲點”,激活學生的思維;整理鞏固是幫助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升華學生思維的過程。本文淺析了展評學習法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具體實施及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展評學習法;農村小學數學課堂;實施;問題
新課程改革雖然已經進行了十年,但是在許多農村小學,教師依然運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課堂上,大部分時間只聽見教師的講課聲,很少有學生的呼應聲;教師過多地關注自己的教學進度,不關心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只顧埋頭講課,沒想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過多地關心知識的灌輸,不看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展評學習法像冬日里的陽光,把學生從課堂學習的“困苦”中解放出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天性、學習的潛能,讓學生在保持少年活潑、天真的性情中進行學習,滋長學生內心深入上進、好學的品質,使學習不成為負擔,使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學習。
展評學習就是在前端學習(個人自學或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方式向全體師生展示個人或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其他學生對展示者前端學習成果進行評點、評價、質疑和補充,在評的過程中引發對問題的思辨,探尋知識的本質或規律,實現知識建構。展評學生法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通過“自學”“展”“評”“整理”等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
(一)前端學習任務的設計要觸動學生的思維
前端學習是展評學習法是否能有效進行的前提,是展評學習法的基礎。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自學或者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要明確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并呈現出來。前端學習任務的設計必須觸動學生的思維中心,確保展評學習法的有效性。
1.前端學習任務設計體現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前端學習任務的設計要遵循立足基礎、講求變化、適當發展的原則,在發展練習中深化新知識,在開放性練習中內化新知識,不斷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深入細致的分析與研究,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有延展性和發散性。
例如,在教授小學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兩個探究題:(1)分數與整數相乘,是怎么計算的?(2)分數與分數相乘,是怎么計算的?兩個命題設計彼此關聯,互為啟發,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自覺啟動他們的思維機制去探索發現新知識,而且在探索發現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張力,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的知識。
2.前端學習任務的設計要具有開放性與探究性。在展評學習過程中,為了突出學生的“思維主體”,教師在前端學習任務的設計中必須設計有互變型、發散型、多角度型、陷阱式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批判、逆向、創新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等腰三角形”的內容時,為了證明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如下設計:請學生觀察等腰三角形,結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識來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并提出合理的猜想。然后引領學生進行分析驗證,最后通過折紙的方式來加以驗證。通過這樣的分析驗證,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后兩部分完全重合,這樣的圖形就叫作軸對稱圖形。除了等腰三角形,還有正方形、等邊三角形、等腰梯形、圓形、正多邊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整個前端設計的流程是“觀察圖形-想象-提出猜想-分析證明-折紙驗證-歸納總結-找出同類圖形”。學生在整個任務過程中,經歷了“觀察-想象-為什么這樣想-怎么想-想出什么”的思維歷程,大大開放了思維,親身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增強了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二)展評過程激活學生的思維
1.展是評的前提。展是指通過實物呈現、實驗操作、視頻展示臺以及語言表達等多種形式、多種途徑把前端學習成果展現在師生面前。展有展示、展現、展出、展覽等含義,展示的既可以是個人自學后的學習成果、小組合作后的學習成果,也可以是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典型錯誤和獨特見解。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單元時,我給學生出了一道題:“我們班六一節時有19幅書畫作品參加學校的書畫比賽,其中有6幅作品從全校117幅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并獲獎。請問:(1)我們班獲獎作品占全班參賽作品的幾分之幾?(2)我們班獲獎作品占全校參賽作品的幾分之幾?思考:(1)兩個問題的分數單位是什么?(2)分數單位與什么有關系?”
學生紛紛回答:
生1:我們班獲獎作品占全班參賽作品的6/19。
生2:我們班獲獎作品占全校參賽作品的6/117。
生3:(1)問的分數單位是1/19。
生4:(2)問的分數單位是1/117。
生5:分數單位與分子有關。
生6:我不同意,分數單位分母有關……
大家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2.評是展的延續。評是指對他人展示的前端學習成果進行質疑、評點、補充,使其得到更正、修改或完善,在評的過程中形成更多的學習思路和方法。評有評點、評比、評價、質疑、討論等含義。
例如,前面的例子中,學生通過語言表達,展示了他們不同的思考,有“亮點”,也有“盲點”。最后學生通過多方面驗證,達成了共同的認識:(1)我們班獲獎作品占全班參賽作品的6/19;(2)我們班獲獎作品占全校參賽作品的6/117;(3)(1)問的分數單位是1/19;(4)(2)問的分數單位是1/117;(5)分數單位與分母有關。
展評學習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的魅力以及數學這門學科的發現和創造歷程,讓學生在一個個波瀾起伏而又充滿韻味的思維過程中提高、發展自身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和演繹能力,從而達到開拓思維,提高學習效率的最終目的。
(三)在整理鞏固中提升思維
整理鞏固階段也就是鞏固知識階段,它要求學生在教師主導下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小結和鞏固,形成圖式。整理的過程包括繪制思維導圖、檢測、反饋,檢測之后可以再一次進行展評。整理鞏固階段還可以進行補缺。補缺主要是針對不懂的問題,學生自己主動請教周圍的同學或者老師,使學習成果得以更加完善。其中,繪制思維導圖對于提升學生的思維有著明顯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和學生們一起繪制了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搭起了腳手架,它抓住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對零碎的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梳理和重建,把看起來孤立分散的知識點豎聯成線,橫織成網,形成知識結構框架,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廣處發展。
(一)展評學習是一種學習法,不是教學法
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展評學習是一種學習法,它始終強調的是“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情”,它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注重激發學生本身具有的學習欲望與學習潛力,讓學生在具有高度學習熱情的狀態下自我探索新知識,讓新知識快速轉化為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并永久地保存下來。
(二)展評學習法沒有固定的教學程序或順序
展評學習法不是某種刻板的教學模式,它沒有固定的教學程序或順序,它是一種靈活的學習法,順應學生的認識規律,注重保持學生的“學習主導”地位,使學生在“學習主人翁”的心態下學習新知識,讓整個教學活動保持個性和創造性。
(三)展評學習法注重培養學生“知、情、意”等全面素質
展評學習法的價值追求是展現生命活力的課堂生態,它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傾聽能力、表達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注重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的發展,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知、情、意”等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和發展。
(四)展評學習法中教師的作用非常關鍵
在展評學習過程中,教師的重要任務在于前端學習任務的設計,觀察和記錄學生學習的情況,選擇展評對象以及維持學生之間有效的互動與交流等等。只有在教師的主導下,展與評才能具有針對性與有效性,學習中的本質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才能暴露出來并得到化解,學生才能在思辨中完成自我的知識建構,使課堂效率達到最大化。
(五)展評學習法在數字化環境中更具有生命力
在數字化環境中,展評學習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展示途徑、展示方法、展示數量等方面的優勢,充分展示學生前端學習成果,為學生的評提供鮮活的資源。信息技術也為學生的評提供了真實的依據和標準。在網絡環境中,在強大的教育資源平臺上,在一對一的數字化學習環境下,更適合應用展評學習法。
英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說過:“一個人能夠對某個問題有所知的唯一辦法是聽不同人對這個問題所提出的不同意見,了解具有不同思維特點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不探究這個問題的。”展評學習法正是通過“展”“評”“整理”三個環節,讓學生能圍繞某個問題進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學生的“亮點”,暴露學生的“盲點”,使學生的智慧發生碰撞,產生出新的火花,從而達到激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效果。
[1]孫國平.“展評學習法”:激發課堂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