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在國際秩序變革加劇的背景下,同盟被認為是美國應對秩序挑戰者的優勢所在,但是“同盟過時論”、“同盟無用論”、盟友“搭便車”論等質疑論調也很多。本文從分擔負擔入手考察同盟在維護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發揮的作用。基于對國際格局和美國對外戰略的觀察,本文提出威脅的性質和美國對外戰略取向兩大因素影響分擔負擔變化。國際秩序面臨大國威脅時,同盟負擔增加,反之減輕。美國進行戰略擴張時,同盟負擔增加,反之減輕。本文對分擔負擔做了分類,并考察了不同威脅和戰略取向下分擔負擔的變化,認為盟友存在“搭便車”行為,但是在助美維護國際秩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朗普政府從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向大國威脅轉移,意味著分擔負擔重點將發生變化,但由于美蘇式的冷戰尚未出現、美國在全球層面大體處于收縮態勢,盟友分擔負擔尚難以與冷戰時期相提并論。本文側重從軍事方面做了分析,也看到同盟作為美式價值觀的承載者,支撐著“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道義基礎,其在價值觀層面的作用不容小覷。
【關鍵詞】同盟國際秩序分擔負擔
【作者簡介】孫茹,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電子信箱: sunru@cicir.ac.cn
一、 問題的提出
在國際秩序變革加劇的背景下,同盟被認為是美國應對挑戰者的優勢所
在。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表示,美國是唯一擁有眾多正式盟友的超
級大國,這是中國和俄羅斯缺乏的力量源泉。“Donald Trump Seems to See Allies as a Burden,”The Economist, Feburary 4, 2017, http://www.economist.com/news/unitedstates/21716034natoleadersmakepitchpresidentdonaldtrumpseemsseealliesburden,訪問時間:2017年2月24日。但是,“同盟過時論”、“同盟無用論”、盟友“搭便車論”等質疑論調也很多。美國對同盟的重視與批評論調同時存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國家軍事戰略》、《四年防務評估》報告等官方文獻一直高度重視同盟的地位和作用。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發布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一如既往地重視同盟,稱北約是美國比“競爭者”擁有的“最大優勢之一”。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ecember," 2017, p.48,http://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17/12/NSSFinal1218201709052.pdf,訪問時間:2018年2月1日. 與此同時,總統、高官和國會議員毫不忌諱地指責盟友“搭便車”,沒有公平地分擔負擔(Burden Sharing)。美國學界也不時爭論同盟的作用。由此產生了如何評價美國同盟作用的問題,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面臨挑戰時,同盟能否減輕美國負擔?盟友是美國維護國際秩序的權力資源還是“搭便車”者?
〖〗國際政治科學(2018年第2期)
美國同盟與國際秩序變革——以分擔負擔為例〖〗
本文從分擔負擔入手考察同盟在維護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的作用。特朗普總統上任以來,分擔負擔問題成為美國與盟友關系中的一個突出問題。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特朗普提出了“北約過時”論,要求盟友“全額報銷”美駐軍費用,提出將盟友分擔負擔情況與美國履行北約承諾掛鉤。Sewell Chan, “Donald Trumps Remarks Rattle NATO Allies and Stoke Debate on Cost Sharing,” New York Times,July 21, 2016, https://www.nytimes.com/2016/07/22/world/europe/donaldtrumpsremarksrattlenatoalliesandstokedebateoncostsharing.html,訪問時間:2017年2月24日。 2017年1月特朗普上任后表示“北約不再過時”,但在分擔負擔問題上持續敲打盟友,特朗普在對國會兩院發表講話、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會見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參加北約峰會以及發表《國家安全戰略》演講等重要場合都對盟友提出“公平”分擔負擔的要求。引發美歐關系緊張,分擔負擔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分擔負擔并不是一個新問題。分擔負擔問題引發同盟紛爭,沖擊同盟團結,“沒有比分擔負擔議題更能分裂西方同盟的爭議議題了”。Leonard Sullivan Jr., “A New Approach to Burden Sharing,” Foreign Policy, No.60, Autumn, 1985, p.91.分擔負擔文獻中,有關分擔負擔引發同盟分歧和緊張的論述很多。 有學者指出,在美國未來十年削減
防務預算、并且不再自動領導軍事行動的背景下,分擔負擔問題變得更加重要;Janne Haaland Matlary and Magnus Petersson, eds., NATOs European Allies: Military Capability and Political Will(Basingstoke, UK: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p.2. 美國發生的經濟危機、新一代政治家不懂歐洲歷史或沒有對歐經驗兩個因素使得美國對分擔負擔的不滿更加突出。Janne Haaland Matlary, “Burden Sharing after Afghanistan,” in Andrew A. Michta and Paal Sigurd Hilde, eds., The Future of NATO: Regional Defense and Global Securit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4), p.79.
盡管分擔負擔之爭沒有導致同盟瓦解,但它是觀察美國同盟體系變化的一個風向標,研究此問題有助于推進同盟研究。從廣義上看,分擔負擔涉及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維持問題。國際秩序已經成了中美博弈的重要領域,兩國在國際秩序變革上“雖然有合作,但競爭也非常激烈”。劉建飛:《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中的國際秩序博弈》,《美國研究》2016年第5期,第9頁。 同盟在分擔國際秩序負擔上的作用變化將影響中美秩序博弈態勢。特朗普政府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預示著美國將注重動員盟友,共同應對國際秩序挑戰。探究同盟在分擔國際秩序負擔中的作用,有助于客觀看待美國的權力資源及其對中美競爭的影響。本文回顧了美國與盟友分擔負擔的爭論,并將分擔負擔問題置于更廣泛的國際秩序變革背景下討論。
二、 圍繞分擔負擔的爭論
分擔負擔是美國同盟體系研究的分支領域,既有文獻相當一部分是對同盟的經濟學分析,考察集體行動中的“搭便車”行為并從公共物品理論予以解釋。Mancur Olson and Richard Zeckhauser, “An Economic Theory of Allianc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48, August, 1966, pp.266279.奧爾森與澤克豪瑟對北約內部“搭便車”行為及其原因的理論闡釋產生了廣泛影響,此后許多學者從公共物品和集體行動理論角度研究分擔負擔問題。冷戰時期,分擔負擔文獻集中于軍事領域,關注北約內部、美日之間對集體防御的財政負擔。冷戰結束后,對非軍事領域、其他盟友分擔負擔的研究增多。在同盟貢獻大小的問題上,有關爭論從冷戰時期延續到冷戰后,大體分為以下幾種論點。
(一) 盟友“搭便車論”
此論認為,美國承擔了“不成比例”(disproportionate)的負擔,盟友的軍事投入不夠。這一論點散見于二戰后歷屆美國總統、國防部長、國會議員以及一些美國戰略界人士的言論中。近年來美國的抱怨可從奧巴馬任內的有關言論略見一斑,國防部長蓋茨抱怨歐洲“去軍事化”(demilitarization)Robert Gates, “Remarks at NATO Strategic Concept Seminar,”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February 23, 2010,http://www.defense.gov/speeches/speech.aspx?speechid=1423,訪問時間:2010年5月17日。,其繼任者帕內塔、哈格爾也有類似言論,奧巴馬接受《大西洋月刊》專訪時抱怨盟友“搭便車”Jeffrey Goldberg, “The Obama Doctrine: The U.S. President Talks through His Hardest Decisions about Americas Role in the World,” April, 2016,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6/04/theobamadoctrine/471525/,訪問時間:2017年7月27日。。美國專家卡彭特認為,歐盟人口和經濟總量比美國多,人口是俄羅斯的三倍,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俄羅斯的10倍,歐盟有能力建立必要防務來威懾俄。Ted Carpenter, “NATO Is an Institutional Dinosaur,” August 25, 2016, https://www.cato.org/publications/commentary/natoinstitutionaldinosaur; Ted Carpenter, “Trump Lectures NATO: A BurdenSharing Quest on Steroids,” May 27, 2017, https://www.cato.org/publications/commentary/trumplecturesnatoburdensharingqueststeroids,訪問時間:2017年7月2日。北約官方報告認為,美國承擔了更大負擔。2016年北約華沙峰會指南指出,“北約歐洲盟友和加拿大的GDP超過了美國,但它們軍費開支總和不到美國的一半。這種不平衡除了個別時期有變化外,長期貫穿同盟的歷史”,“美國軍事開支占北約開支總和的73%。北約作為一個整體過度依賴(overreliance)美國提供基本能力,包括情報、監控、偵察、空中加油、反導、空中電子作戰等”。NATO Summit Guide, NATO Public Diplomacy Division," 2016, pp.158159.
歐洲盟友對“搭便車論”有異議,美國內的“大西洋主義者”以及許多歐洲學者也淡化“搭便車論”,認為美國低估了盟友貢獻。一是將美國承擔的全球負擔與盟友承擔的地區負擔比較不公平。美國是全球大國,不只承擔歐洲防御,而且承擔歐洲以外的防御負擔。美國不是將所有的軍費開支用于北約,應只將用于北約的開支與盟友開支比較。但是美國拒絕計算用于北約的軍費,稱美國在其他地區的軍事承諾也可以用于保衛歐洲盟友。比如歐洲依賴波斯灣石油,美軍維護波斯灣海上通道安全也保護了盟友利益。GAO(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U.S.NATO Burden Sharing: Allies Contributions to Common Defense During the 1980s, October, 1990, p.60.美國的軍事預算并不是根據地區來劃撥,也難以區分美國的戰略核力量哪些用于北約、哪些用于亞太。二是認為美國沒有考慮盟友分擔的其他負擔。美國沒有充分計算盟友提供給美軍的土地和設施費用、美軍在人口密集地區駐扎造成的社會和經濟代價、盟友承擔聯合軍演的國內政治代價、參與維和行動和對外援助的費用、美國對盟友的不公平軍售收入等。沒有考慮盟友對美國軍事干涉行動的支持、配合美國開展經濟制裁等因素。若上述貢獻被納入分擔負擔,歐洲盟友承擔的將是“公平份額”。GAO, U.S.NATO Burden Sharing:Allies Contributions to Common Defense During the 1980s,October, 1990, p.15; “Measure of Defense Burdensharing and U.S.: Proposals for Increasing Allied Burdensharing,”Hearing before the Defense Burdersharing Panel of th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May 10, 1988, p.24; Keith Hartley and Todd Sandler, “NATO BurdenSharing: Past and Future,”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36, No.6, 1999, p.673; Janne Haaland Matlary and Magnus Petersson, eds., NATOs European Allies: Military Capability and Political Will(Basingstoke, UK: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p.4; Slobodan Lekic, “Trumps Claims on NATO BurdenSharing Have Long History,” Stars and Stripes, July 30, 2016; Simond de Galbert, “Are European Countries Really ‘Free Riders’?” The Atlantic, March 24, 2016, https://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16/03/obamadoctrineeuropefreeriders/475245/,訪問時間:2017年8月2日。 美國對盟友“搭便車”的指責不僅針對歐洲盟友,而且針對亞太盟友。日本認為,應將對外經濟援助納入分擔負擔,也應認識到日本發展軍力受到的政治和法律限制。“Measure of Defense Burdensharing and U.S.Proposals for Increasing Allied Burdensharing,”Hearing before the Defense Burdersharing Panel of th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May 10, 1988, p.4; Robert F.Reed, USJapan Alliance: Sharing the Burden of Defense(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5657.
“搭便車”論者認為,不論用什么標準衡量,美國對同盟的貢獻都超出了應該承擔的公平負擔。即使將歐洲盟友被省略的費用包括在內,也不能改變美國承擔更大負擔的事實。“Measure of Defense Burdensharing and U.S. Proposals for Increasing Allied Burdensharing,”Hearing before the Defense Burdersharing Panel of th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May 10, 1988, p.24.盟友承擔的其他負擔雖推進了同盟利益,但不能因此免除其對北約的軍事承諾,不能用非軍事負擔代替建立更昂貴的防務能力。GAO, U.S.NATO Burden Sharing: Allies Contributions to Common Defense During the 1980s, October, 1990, p.16." 與之相對的觀點則認為,美國承擔超出公平份額的負擔是為其“領導地位”買單,美國負擔多,收益也大。作為北約霸主,美國利用其在歐洲安全中的支配地位來“獲取更廣泛的商業和政治好處”。Paul F.Diehl, “Sharing the Defense Burden in NATO: The Problem of the Free Rider,” in Walter Goldstein, ed., Fighting Allies: Tensions within the Atlantic Alliance(London, UK: Brasseys Defense Publishers, 1986), pp.3233; Ellen Hallams and Benjamin Schreer, “Towards a ‘PostAmerican’ Alliance? NATO BurdenSharing after Libya,”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88, No.2, 2012, p.315.美國海外基地節約了巨額費用,比如在日本駐扎一個航母戰斗群相當于免去了美國再建三艘以上的航母費用(需花費500億美元)。美國在德國的空軍基地便利了美軍在中東和阿富汗的部署,否則將需要巨額數量的空中加油戰機。Michael E. OHanlon, “The Art of the Military Deal,” May 10, 2016, https://www.brookings.edu/blog/orderfromchaos/2016/05/10/theartofthemilitarydeal,訪問時間:2017年2月4日。
(二) 分擔負擔難以衡量論
此論認為,全面、準確地衡量美國與盟友之間的負擔面臨種種障礙,缺乏一個有效的衡量辦法,在指標的選取、量化和數據的采集上都存在爭議。評估盟友的貢獻如同比較蘋果和橘子一樣困難。James R.Golden, “NATO BurdenSharing: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 The Washington Papers, No.96, 1983, p.6.首先是指標問題,已有指標存在爭議。北約衡量財政和軍事投入有11項衡量指標,最著名的是投資參數,即軍費開支占GDP的比重、主要裝備和研發開支占軍費開支的比重兩大指標。Alexander Mattelaer, “US Leadership and NATO: Revisiting the Principles of NATO BurdenSharing,”Parameters, Vol.46, No.1, 2016, p.26. 軍費開支占GDP的比重是“最廣為人知、最容易理解、最廣泛使用、可能是最明白的辦法”,Benjamin Zyla, Sharing the Burden? NATO and Its SecondTier Powers(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5), p.8. 但是這一指標面臨種種質疑,被認為具有誤導性。一是難以衡量軍事投入的成效,比如可以衡量坦克數量,但很難比較坦克的質量。Keith Hartley and Todd Sandler, “NATO BurdenSharing: Past and Future,”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36," No.6, 1999, p.669; James R.Golden, “NATO BurdenSharing: Risks and Opportunities,”The Washington Papers, No.96, 1983, p.18.一國軍費開支占GDP比重高,可能是由于采購上的無效和浪費,不一定表明軍事能力的提升。二是難以區分一國用于本國安全和用于同盟集體防御的負擔。在馬島(福克蘭群島)戰爭期間,英國軍費占GDP的比重增加,但未必增加了北約的集體安全。希臘和土耳其軍費開支占GDP比重高的原因是它們互相瞄準對方,而不是為北約做貢獻。希臘軍費占GDP的比重比丹麥高,但希臘對北約在阿富汗任務的貢獻遠遠小于丹麥。James Steinberg and Charles Cooper, The Future of Burdensharing and the Southern Region, RAND, August, 1990, p.2; Benjamin Zyla, Sharing the Burden? NATO and Its SecondTier Powers(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5), pp.3839; John Deni, “Burden Sharing and NATOs 2 Percent Goal,” April 14, 2015, http://carnegieeurope.eu/strategiceurope/?fa=59767,訪問時間:2017年7月27日。三是難以衡量盟友的軍事資源總量。軍費占GDP比重是用投入(inputs)衡量分擔負擔,對美國有利。如果用裝備的數量和類型、軍人數量等產出(outputs)指標來衡量,歐洲盟友的貢獻很大。投入指標難以區分對不同軍事項目的投入產生的不同結果,但是用產出指標衡量面臨更多困難,而且由于國家大小、人口規模等差異,絕對數量并不反映一國的軍事努力。GAO, U.S.NATO Burden Sharing:Allies Contributions to Common Defense During the 1980s, October, 1990, Executive Summary, p.3; Charles A. Cooper and Benjamin Zycher,Perceptions of NATO BurdenSharing, RAND,June, 1989, Summary, p.vi; James R.Golden, “NATO BurdenSharing: Risks and Opportunities,”The Washington Papers, No.96, 1983, p.24.北約官方仍堅持將軍費占GDP比重作為主要指標,稱其是衡量單個盟友政治意愿的重要指標。NATO Summit Guide, NATO Public Diplomacy Division," 2016, p.159.
其次是量化問題。一是有些貢獻難以量化。盟友支持美國所付出的政治和外交代價、盟友的裝備質量、可持續部署的能力等很難量化。盟友加入國際協定、提供美軍飛越權利等無法換算成美元或歐元。Gustav Lindstrom, “EUUS Burdensharing: Who Does What?”Chaillot Paper, No.82, September, 2005, p.11. 盟友提供美軍駐扎的土地、道路、環境成本難以精確計算。二是不同的分擔負擔界定和計算辦法使得數據復雜化。比如有的盟友實行征兵制,將征兵費計入軍費,有的盟友取消了征兵制。有的盟友將對其他盟友的軍事援助、提供美軍駐扎的土地和服務費用計入軍費開支。對外援助方面,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實物援助和現金援助等因素影響援助總和的統計。U.S.Department of Defense, Report on Allied Contributions to the Common Defense, May, 1992, p.37; Appendix B, pp.13.匯率和通貨膨脹等因素對分擔負擔的統計產生影響,比如德國1980年軍費開支按照當年匯率計算折合251億美元,但按照1970年匯率計算只有135億美元。James R.Golden, “NATO BurdenSharing: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The Washington Papers, No.96, 1983, p.28. 由于美元對日元大幅貶值,1980—1987年,日本承擔的駐日美軍費用按照美元計算增加了137%,按照日元計算只增加了44%。GAO, U.S.Japan Burden Sharing: Japan Has Increased Its Contributions but Could Do More, August, 1989, Executive Summary, p.3.
盡管存在難以衡量的困難,但美國及有關國家的軍事部門,仍在根據各自指標和數據來計算本國或盟友的貢獻,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等智庫也根據各自指標和數據來衡量各國軍力發展。
(三) 超越分擔負擔論
此論認為,需要擺脫戰術層面的算計,從戰略高度看待分擔負擔問題以及同盟價值。首先,在同盟目標、戰略、任務分工上達成一致。Anthony H.Cordesman, NATO and the Delicate Balance of Deterrence: Strategy versus Burden Sharing, CSIS, February 7, 2017; Charles A.Cooper and Benjamin Zycher,Perceptions of NATO BurdenSharing,RAND,June,1989,Summary,p.vi; James Steinberg and Charles Cooper, The Future of Burdensharing and the Southern Region, RAND, August, 1990, p.ⅴ, p.2; Alexander Mattelaer, “US Leadership and NATO: Revisiting the Principles of NATO BurdenSharing,” Parameters, Vol.46, No.1, 2016, p.26.此論對分擔負擔的量化傾向提出批評,認為分擔負擔不是統計游戲,批評美國將其簡單地看作是找出一個公平辦法來分配烤北約這塊大蛋糕的費用,掩蓋了同盟在更根本的目標和手段上的分歧。只抓分擔負擔問題犯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Charles A.Cooper and Benjamin Zycher, Perceptions of NATO BurdenSharing, RAND, June, 1989, p.9. 分擔負擔的核心問題不是將同盟貢獻定量化,而是就同盟的相關目標達成一致,否則對盟友貢獻就陷入泛泛而論或者狹義界定的、更容易衡量的軍事標準,而不關注同盟行為的其他重要方面。James R.Golden, “NATO BurdenSharing: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The Washington Papers, No.96, 1983, p.17.有的學者指出,需要超越財政目標,發展可信的防務計劃,對盟友的作用和責任進行分工。Alexander Mattelaer, “US Leadership and NATO: Revisiting the Principles of NATO BurdenSharing,”Parameters, Vol.46, No.1, 2016, p.31.
其次,從更寬視野看待同盟的重要性。一是同盟本身對美國利益有利。美國領導的西方同盟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二,全球軍事開支的三分之二。“在歷史上從未建立過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戰略聯合體”,“這比由強國組成的兩個和多個競爭性的集團彼此爭奪、且可能展開軍備競賽或公開沖突的情況好很多”。Michael E.OHanlon, “The Art of the Military Deal,” May 10, 2016, https://www.brookings.edu/blog/orderfromchaos/2016/05/10/theartofthemilitarydeal,訪問時間:2017年2月4日。二是集體合作的力量大于美國單打獨斗。同盟在外交上發揮催化作用,降低集體行動的門檻,為美國行動提供現成的國家聯合,對其他國家的決策施加影響,賦予美國在世界行動的合法性。支持者越多,美國軍事行動的合法性越大,這使得1991年海灣戰爭比伊拉克戰爭合法性大。Daniel Benaim, “What Donald Trump Doesnt Get about Alliances,” New Republic, March 28, 2016, 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132093/donaldtrumpdoesntgetalliances,訪問時間:2017年2月4日; Jason W.Davidson, Americas Allies and War: Kosovo, Afghanistan, and Iraq(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p.6. 三是同盟有利于預防戰爭。同盟幫助美國支撐全球安全體系,極大地減少了當代國家間戰爭的蔓延,并通過同盟威懾預防了戰爭。Michael E.OHanlon, “The Art of the Military Deal,”May 10, 2016, https://www.brookings.edu/blog/orderfromchaos/2016/05/10/theartofthemilitarydeal/; Daniel Benaim, “What Donald Trump Doesnt Get about Alliances,” New Republic,March 28, 2016, 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132093/donaldtrumpdoesntgetalliances,訪問時間:2017年2月4日。
持此論者多為美國戰略界人士,他們傾向于正面看待盟友的作用,不太關注紛繁復雜的分擔負擔統計數據,較少計算“經濟賬”。“搭便車”論集中反映了美國對盟友的不滿,但這種不滿并不是否定同盟本身。“分擔負擔難以衡量論”提出了問題,但看上去似乎是為盟友“搭便車”尋找理由。上述爭論基本上沒有從國際秩序的視角來看待分擔負擔。有關同盟與國際秩序的既有文獻大多是泛泛而談同盟的作用,缺少對同盟作用階段性變化及其原因的深入分析。
三、 理論框架
考察同盟在維護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的作用,需考察同盟與國際秩序變革的關系及其分擔國際秩序負擔的原理,對分擔負擔概念做可操作化的界定,本文嘗試構建一個分擔國際秩序負擔的理論框架。
(一) 分擔負擔與國際秩序的聯系
本文認為,分擔負擔可用于衡量同盟在國際秩序中的作用。首先,同盟是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擔國際秩序負擔是分擔負擔的題中之義。國際關系學者羅伯特·奧斯古德將增加國家權力、維護一國內部安全、限制
或控制盟友、維護國際秩序列為同盟的四個功能,認為建立一個同盟相當于建立了一種國際秩序,即一種穩定的、可預見的、安全的國際政治模式。Robert E.Osgood, Alliance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68), pp.2122. 據此看法,二戰后美國構建同盟體系相當于與志同道合的國家一道建立了國際秩序,盟友是國際秩序的參與者和支持者。
在美國所定義的國際秩序中,同盟地位重要。美國前國務卿賴斯稱,“美國在美洲、歐洲和亞洲的同盟仍是國際秩序的支柱”Condoleezza Rice, “Rethink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American Realism for a New World,”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08, p.2.。奧巴馬政府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稱,“20世紀中期以來,以北約和聯合國為主的國際組織,已經成為我們國際秩序的核心”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May, 2010, p.40.。中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指出,美國領導下的“世界秩序”有三個支柱:一是美式價值觀,也稱作西方價值觀;二是軍事同盟體系,這是美國發揮領導作用的基石;三是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機構。傅瑩認為,“中國人講的‘國際秩序’是以聯合國為中心的一系列國際機制、法律體系和原則規范。中美談的不是一個秩序”。參見新華網:《傅瑩在慕尼黑安全會議談秩序問題》,2016年2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2/14/c_1118030612.htm,訪問時間:2017年8月25日。可見,美國與中、俄等國國際秩序觀的區別在于價值觀和軍事同盟,其中同盟既是秩序的制度化體現,也是美式價值觀的承載者。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提倡所謂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市場開放等價值理念,因此被稱為“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美國所稱的國際秩序指的是這一秩序,本文分析的也是同盟在維護這一秩序中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以后,這一秩序逐漸向西方國家以外擴展。冷戰結束后,“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基本上成為一個全球秩序。達巍:《西方“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困境與中國的選擇》,《戰略研究》2017年第3期。
其次,同盟是美國維護國際秩序的權力資源和工具(instrument),分擔負擔即是幫助美國分擔國際秩序負擔。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設想美、蘇、英、中四國發揮“世界警察”作用,共同分擔維護二戰后國際秩序的負擔。隨著
美蘇冷戰開啟,意識形態對抗凸顯,美轉向依靠盟友維護“自由世界”。1980年代,美國以“不能再繼續當世界警察” Defense Burdensharing: The Costs, Benefits, and Future of U.S. Alliances(Washington, D.C.: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8), Hearings before the Defense Burdensharing Panel of th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p.2, p.4.為由,要求盟友分擔更大負擔。冷戰結束后,美國宣稱必須繼續發揮領導作用,但一再強調美國不當“世界警察”。參見梅孜編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匯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第192頁,第251頁。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認為,為了防止擴張過度(overextension),美國必須堅持要求其他國家承擔自己的份額。Madeleine Albright,“The Testing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Foreign Affairs, 1998, p.53.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引發的分擔負擔爭議中,美國不當世界警察的論調再現。美國前海軍司令、國防部發言人戈登表示,美國不能永遠是世界警察。J.D.Gordon, “Donald Trump Is Right about NATO, Alliance Burden Sharing,”April 15, 2016, http://www.foxnews.com/opinion/2016/04/15/donaldtrumpisrightaboutnatoallianceburdensharing.html,訪問時間:2017年2月4日。
美國有時將盟友與伙伴混用,將盟友作為更廣泛的伙伴關系的一部分。二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通過結成最廣泛的伙伴關系來維護國際秩序,特別是發動對外軍事干涉時,動員盡可能多的伙伴參加。比如,美國動員27個伙伴參加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美發動7個伙伴參加戰斗,7個伙伴提供后勤支持;美國發動38個伙伴參加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發動18個北約成員國及科索沃解放軍參加科索沃戰爭;伊拉克多國部隊最多時有49個成員國;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有27個北約成員和22個其他國家;利比亞戰爭有13個北約成員、瑞典和4個中東國家;反“伊斯蘭國”聯盟成員包括59個伙伴、歐盟以及阿拉伯聯盟。參見Hans Binnendijk, Friends, Fo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U.S.Partnership in a Turbulent World, RAND, 2016, p.3.“9·11”事件后,美國單邊主義行動遭到廣泛質疑,但國務卿鮑威爾仍澄清布什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是一項伙伴關系戰略,“堅決承認北約和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其他同盟的重要性”。Colin Powell, “A Strategy of Partnerships,” Foregin Affairs, January/February, 2004, p.25.奧巴馬政府認為僅憑美國一己之力無法維持國際秩序穩定,必須更多依靠盟友和伙伴,“只有與志同道合的盟友及伙伴國協調行動并分擔和平與安全職責,才能更好地應對共同挑戰”。U.S.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Feburary, 2010, p.iii; p.57,
http://www.defense.gov/Portals/1/features/defenseReview/QDR/QDR_as_of_29JAN10_1600.pdf,訪問時間:2018年2月3日。 2015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有94處提到了伙伴和盟友。Hans Binnendijk, Friends, Fo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U.S.Partnership in a Turbulent World, RAND, 2016, p.14.
(二) 分擔國際秩序負擔的手段
美國一貫綜合使用軍事、經濟、外交、情報等各種手段維護國際秩序在內的國家利益,其中,軍事是美國維護國際秩序的根本保障,也是其擁有獨一無二優勢的權力資源。美國戰略界人士認為,一個自由和法治的國際秩序必須以武力做后盾,應保持自由民主國家的軍事主導地位,鼓勵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發展軍力,這對于避免大國安全競爭回歸很有必要,也將提升民主國家應對各種威脅和挑戰的能力。G.John Ikenberry and AnneMarie Slaughter, Forging a World of Liberty under Law: U.S.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Princeton, N.J.: Princeton Project on National Secur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6), p.8.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談及美印關系時稱,美、印兩個最大的民主國家應保有最大的軍力,Rex W.Tillerson, “Defining Our Relationship with India for the Next Century,” October 18, 2017, https://www.state.gov/secretary/20172018tillerson/remarks/2017/10/274913.htm,訪問時間:2018年2月1日。反映了對通過軍事手段維持國際秩序的倚重。軍事是盟友負擔中最燒錢也最沉重的部分,也最能反映盟友負擔的分量。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軍事在維護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的作用呈現相對下降趨勢,這有助于從較長歷史時段把握同盟的作用。一是軍費占美國GDP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參見圖1),從朝鮮戰爭時期的16%下降到2015年的4%左右。二是海外駐軍規模大幅減少。冷戰時期美國在歐洲維持30多萬駐軍,在亞洲也維持了大規模駐軍,冷戰后駐歐、亞軍隊削減到10萬人左右的規模。
(三) 本文的假設
根據對國際格局和美國對外戰略取向的觀察,本文提出以下假設(hypothesis)來解釋盟友分擔負擔及其變化(表1)。
第一,當大國成為國際秩序面臨的主要威脅時,盟友分擔的負擔增加,反之減輕。縱觀威斯特伐里亞和約以來的國際秩序變遷,大國發揮決定性作用。大國以實力為后盾,具有制定國際規則、推行價值觀的能力,小國、非政府組織、個人、國際組織等擁有的權力資源有限,難以影響國際秩序的走向。美國學者伊肯伯里探究國際秩序建構的邏輯,約翰·伊肯伯里:《大戰勝利之后:制度、戰略約束與戰后秩序重建》,門洪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其理論蘊含的一個假定(assumption)是,大國才是國際秩序建構的主導者。美國學者米爾斯海默認為,“某種國際秩序的出現,大體上都是體系中大國自私行為的副產品”,國際秩序是“大國安全競爭的無意識結果”。約翰·米爾斯海默:《大國政治的悲劇》,王義桅、唐小松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年,第61頁。 本文假設,美國判斷大國成為國際秩序的主要威脅時,對盟友壓力增大,盟友分擔的負擔增多。當大國不再構成軍事、經濟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壓倒性威脅,取而代之的是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共同構成的多重威脅,盟友負擔減輕。
第二,當美國采取戰略擴張時,盟友分擔負擔增加,反之減輕。美國對外戰略呈現周期性的調整。當實行戰略擴張時,美國對外投入增大,發動軍事干涉和價值觀攻勢,盟友分擔負擔增多,美國與盟友做大了分擔負擔的“蛋糕”。當實行戰略收縮時,美國減少對外投入,對使用武力比較謹慎,盟友負擔減輕。
這里沒有采用實力作為自變量。一般而言,美國實力相對強大時,對外實行戰略擴張,但實力與美國對外戰略態勢也有不一致的時候,比如1930年代,美國實力已經雄踞世界第一,但對外仍奉行孤立主義。二戰結束時,美國占世界經濟總量的50%,此后占比逐漸下降。1970年代至今,美國占世界經濟總量比重大體維持在20%到30%之間,相對實力有波動,但沒有發生顯著變化。冷戰時期,蘇聯、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復興降低了美國占比。冷戰結束后,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削弱了美歐日占比,美國實力相對下降,但并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1991—2014年,美國經濟占比下降了3.5%,但仍占全球總產出的20%。美國盟友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則降幅較大。1991年歐盟經濟占全球名義GDP的32.9%,2014年下降為23.8%。日本下降更大,1991年占全球總產出的14.8%,2014年占比下降了一半。數字參見Howard Shartz, U.S.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rategy in a Turbulent World, RAND, 2016, pp.4647。另據統計,1994年美國GDP占全球的25%,軍費開支全球軍費的42%,2015年美國所占比重分別下降到22%和34%。1994年,歐洲和亞太盟友GDP占全球的47%,軍費開支占全球軍費的35%,2015年所占比重分別下降為39%和25%,與美國比較,盟友下降幅度更大。在此期間,中國實力提升很大。1994年,中國占全球GDP和軍費開支分別為3.3%和2.2%,2015年分別提高到11.8%和12.2%。參見Hal Brands and Eric Edelman, “The Upheaval,” The National Interest, July/August, 2017, p.31; p.34. 在美國相對實力沒有發生顯著變化的情況下,美國對外戰略態勢卻出現了擴張和收縮的轉換,這與美國總統的對外戰略取向有關。本文將維護實力地位作為美國的戰略目標,是美國要求盟友分擔負擔要達到的結果。
(四) 相關概念界定
如前所述,對于分擔負擔的定義和衡量標準存在爭議。美國前國防部長溫伯格將分擔負擔定義為“公平分配維持同盟態勢的政治、人力、物資和經濟費用(costs)”,Robert F.Reed, USJapan Alliance: Sharing the Burden of Defense(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6; p.10. 美國國防部認為分擔負擔是“平等分擔作用、風險和責任”。GAO, U.S.Japan Burden Sharing:Japan Has Increased Its Contributions but Could Do More, August, 1989,Executive Summary, p.5. 國防部報告承認,沒有單一的、普遍接受的公式來計算分擔負擔。U.S.Department of Defense, Report on Allied Contributions to the Common Defense, May, 1992, Executive Summary, p.1. 冷戰結束后,國防部報告引入了“分擔責任”(Responsibility Sharing)概念取代分擔負擔,試圖更全面衡量盟友貢獻,除了集體防御外,將危機管理、維和、防止核與大規模武器擴散、促進民主和穩定、提供經濟和人道主義援助也納入分擔負擔范圍。美國仍設定了衡量指標,但指標不時變化,使得國防部年度報告日益陷入對每個盟友的數據收集和復雜的技術統計中,難以從總體上把握盟友的作用。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完善分擔負擔指標,為分析不同威脅和戰略取向下分擔負擔的變化,將分擔負擔分為兩類:一是集體防御負擔。北約和美國亞太同盟條約的核心條款是集體防御,旨在威懾和遏制侵略。集體防御負擔指同盟的軍力建設、裝備和研發投入等,可通過軍費開支占GDP比重來衡量。二是集體防御以外的其他負擔,旨在應對大國戰爭以外的低烈度沖突、非傳統安全威脅及全球性挑戰,包括危機管理、平叛、戰后重建、援助等,本文統稱為維穩負擔,可通過盟友參與美發動的戰爭或軍事干涉來衡量。當大國威脅為主、其他威脅居于次要地位時,盟友以分擔集體防御負擔為主,維穩負擔為輔;當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為主、大國威脅退居次要地位時,盟友以分擔維穩負擔為主,集體防御負擔減輕。盟友軍費投入越大,則維護“自由主義國際秩序”越有保障。比如,冷戰時期“歐洲對北約的貢獻越大,美國的資源越可以用于在其他地方遏制共產主義”。Gustav Lindstrom, “EUUS Burdensharing: Who Does What? ”Chaillot Paper, No.82, September, 2005, p.14." 美國對外動武常常包含西方價值觀或意識形態因素,比如,美國介入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都有反共因素作祟,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體現了西方價值觀與伊斯蘭極端主義勢不兩立,盟友提供軍事、外交、經濟支持相當于分擔“自由主義國際秩序”負擔。
本文擬從理念和實踐兩個層面界定美國對外戰略取向。在理念或指導思想層面,戰略擴張指美國意識形態較濃厚,“天定命運”使命感強烈,輸出民主,重視軍事作用,奉行“先發制人”等理念和原則;戰略收縮指美國對外淡化價值觀分歧,與對手和解,重視伙伴關系和多邊機制。在實踐或戰略實施層面,戰略擴張表現為增加軍費、擴軍、軍事干涉、單邊主義行動等。戰略收縮與之相反,表現為縮減對外戰略投入、結束戰爭和軍事干涉、推進裁軍議程、推卸責任、減少國際投入等。
國際秩序變革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因此考察美國同盟在國際秩序變革中的作用需置于較長的歷史時段。本文聚焦冷戰的后期以及冷戰結束以后的分擔負擔,按照美國對外戰略取向變化劃分階段,圍繞國際秩序面臨的威脅、美國的戰略取向、對同盟政策、盟友分擔負擔情況展開論述。在美國的同盟體系中,北約和美日同盟最重要,下面以考察歐、日分擔負擔為主。
四、 蘇聯威脅與分擔負擔
冷戰時期美蘇為首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對峙,形成了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北約和華約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意識形態的競爭。蘇聯對美國的威脅是全方位的,是“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挑戰”,“不只是用一個集團對抗另一個集團,更是用一種秩序對抗另一種秩序”。周鑫宇:《美國應對外部威脅的戰略傳統與當前對華政策》,《美國研究》2017年第1期,第51頁。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歐洲盟友和日本實力虛弱。1960年代后期,盟友與美國的經濟差距大幅縮小。美國國際收支平衡狀況惡化,深陷越南戰爭。與此同時,蘇聯對外戰略呈現主動進攻的態勢。在此背景下,分擔負擔上升為關乎“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延續的問題。本文據此著重考察1970年代以后的分擔負擔,按照美國的對外戰略取向劃分階段。
(一) 戰略收縮時期
在尼克松、福特和卡特三位總統時期,美國大體上實行戰略收縮。尼克松辭職后,福特基本延續了尼克松對外政策。卡特后期對蘇政策轉向強硬,但為時已晚,一般將里根上臺作為美戰略轉守為攻的起點。1970年代初,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新經濟體制改革”、西伯利亞油氣田大量開發及國際油價暴漲等因素共同推動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同時,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后臥薪嘗膽,戰略核力量發展迅猛,美蘇形成了核恐怖平衡。在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幅提升的背景下,蘇聯對外擴張態勢明顯,在非洲、拉美、中東、南亞大規模滲透擴張,1979年12月入侵阿富汗標志著其對外擴張達到頂峰。
尼克松力圖消除越南戰爭后遺癥,重振美國的實力地位。1969年7月,尼克松發表了要求盟友分擔更多負擔的“關島講話”,表明美國將避免再卷入越南式的戰爭。1970年國情咨文講話中,尼克松提出了“伙伴關系、實力和談判”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戰略”,加強盟友關系,對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搞緩和。美國放棄了同時打贏兩場半戰爭的計劃,將打一場半戰爭作為“新的、更加溫和并成本低廉的目標”韓德:《美利堅獨步天下:美國是如何獲得和動用它的世界優勢的》,馬榮久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57頁。。
1970年代,美國戰略收縮表現在:第一,結束越南戰爭,縮減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1973年1月美越達成和平協議,美軍撤出越南南部。1969年尼克松上任之際,美國在東亞駐軍高達81萬,其中在南越駐軍53.5萬。U.S.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loyment of Military by Country, As of" September 30, 1969.1973年美國在東亞駐軍縮減到19萬,在南越駐軍只剩下260多人。U.S.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loyment of Military by Country, As of" September 30, 1973.尼克松還從韓國撤走一個步兵師,駐韓美軍由1969年的6.6萬人下降到4萬余人。卡特政府提出從韓國撤退所有駐軍,遭到反對后撤軍800余人。在此期間,美拼湊的兩個反共軍事組織——東南亞條約組織和中央條約組織分別于1975年和1979年被解散。
結束越戰直接導致美國軍費下降,越南戰爭后遺癥也使得1970年代美國減少對外干涉,在第三世界轉為打“代理人戰爭”。美軍力建設放緩,放棄謀求對蘇核優勢。卡特時期發起“人權外交”,突出價值觀優勢。1970—1980年,美國軍費開支占GDP比重大幅下降,從1970年的9%下降到5%左右。U.S.Department of Defense, Report on Allied Contributions to the Common Defense, May, 1992, Chapter Ⅱ, Charter Ⅱ7, p.15.美國國會1988年聽證會數據與此有差異,指1970—1980年美國軍費占GDP比重由7.7%下降到5.1%,參見正文表2。
第二,與對手搞緩和,推進裁軍議程。基于美、蘇、歐、中、日五大力量的消長變化,美緩和與中蘇關系,以均勢外交謀取有利地位。1971年9月,美、蘇、英、法就柏林問題初步達成四方協定。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5月,尼克松訪蘇,此后美蘇高層互訪增多,美蘇裁軍談判取得標志性進展,達成反導條約、首個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預防核戰爭協定等,北約和華約在維也納舉行了裁軍談判。1975年首次歐洲安全與合作峰會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東西方緩和達到高潮。
第三,重建伙伴關系,力壓盟友分擔負擔。為緩和美歐在核戰略、對蘇和對第三世界政策等問題上的矛盾,美國重建跨大西洋關系。1974年6月北約在布魯塞爾舉行峰會,這是自1957年以來北約舉行的第二次峰會,發表了新大西洋關系宣言。美歐重新確認,“蘇聯在歐洲的政治與軍事存在仍然是歐洲和平與安全秩序的最大威脅”,“西歐國家和美國始終要把蘇聯視為唯一的對手”許海云:《北約簡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68頁。。另一方面,美國國會對盟友發動第一輪高壓攻勢。1966—1974年,曼斯菲爾德(Mike Mansfield)等參議員多次提出撤軍議案,以此要挾歐洲盟友分擔更多軍事負擔。
在此期間,盟友軍費增幅較大,但并未完全彌補美國戰略收縮留下的力量真空。其一,集體防御負擔增加。1970年代,美國軍費占GDP比重下降幅度較大,盟友有所增加(表2)。美國軍費長期占北約總和的70%以上,但是由于削減軍費、結束越南戰爭、美元貶值等因素,美國軍費占北約軍費總和的比重下降(表3)。日本防衛費也在增加,繼歐洲盟友分擔美駐軍費用后,日本于1978年開始承擔駐日美軍費用,但仍重申軍費不超過國民生產總值1%的限額。
其二,在遏制蘇聯在第三世界擴張上,盟友負擔減輕。1970年代后期,蘇聯在緩和幌子下擴充核力量、在第三世界大舉擴張時,歐洲盟友仍熱衷于緩和,對東歐國家搞和平演變,并尋求在國際舞臺上“以一個聲音說話”,在美蘇夾縫中爭取更大回旋余地。由于美國避免卷入新沖突,盟友配合美國軍事干涉的負擔減輕。此外,在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上,盟友與美國抱團應對,1975年成立“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協調經濟政策,試圖維護對其有利的國際規則。
(二) 戰略擴張時期
這一時期包括里根和老布什政府時期。老布什總統對外戰略尚未完全脫離冷戰軌道,也將其納入冷戰時期。1979年伊朗扣押美國人質事件以及蘇軍入侵阿富汗在美國國內引發對“緩和”的批判以及對美國衰落的強烈擔憂,里根力圖扭轉美地位下滑的趨勢。從理念看,里根反共色彩濃厚,將蘇聯視為“邪惡帝國”,提出以“實力求和平”,將蘇聯勢力“推回”去。尼克松、福特、卡特主張的打一個半戰爭原則,在里根時期轉為同時打贏兩個半甚至三個戰爭的原則(同時在歐洲、中東和太平洋兩岸作戰)。韓德:《美利堅獨步天下:美國是如何獲得和動用它的世界優勢的》,馬榮久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70—271頁。
1980年代美戰略擴張表現在:第一,重整軍備,加強海外軍事部署。里根第一任期,美軍費連年增加。1981年3月建立中東司令部,增強在波斯灣的軍事部署。1983年12月開始在歐洲部署中程導彈,與蘇聯正面軍事對抗。1983年3月提出“星球大戰”計劃,試圖以高科技優勢抵消蘇聯戰略武器的數量優勢。
第二,對蘇政策強硬。一是加大對蘇制裁力度。蘇聯入侵阿富汗后,美對蘇實施糧食禁運,終止與蘇聯的絕大部分貿易協定,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禁止美公司向蘇聯出口高科技產品。二是與蘇聯爭奪第三世界,推回蘇聯影響。1982年8月,美軍事干涉黎巴嫩。1983年10月,美軍入侵格林納達,防止其成為“第二個古巴”。美在阿富汗、安哥拉、尼加拉瓜等地大力支持抗蘇反蘇勢力。美動輒以軍事干涉維護國際秩序,1986年4月空襲利比亞,1989年12月入侵巴拿馬,1991年發動海灣戰爭。
第三,力壓盟友分擔負擔。從1970年代后期開始,美國在北約框架內提出加強軍力倡議,代表性的倡議有四:軍費增長計劃,提出成員國軍費每年實際增長3%的目標;制定長期防務計劃,糾正軍備發展不足的問題;常規力量提升計劃;增加北約基礎設施基金。GAO, U.S.NATO Burden Sharing: Allies Contributions to Common Defense During the 1980s, October, 1990, p.28; pp.3031; Alan Tonelson, “NATO BurdenSharing: Promises, Promises,” in Ted Carpenter, ed., NATO Enters the 21st Century(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s, 2001), p.35.1980年代初,國會對盟友發動第二輪高壓攻勢,要求國防部報告盟友在落實軍費增長3%目標上的進展,提出將落實軍費增長目標與駐歐美軍數量掛鉤的議案。國會“敲打日本”盛行,要求日本要么增加軍費,要么面臨美國征收額外關稅或安全稅的懲罰。Susumu Awanohara, “The BurdenSharing Issues in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A Perspective from Japan,” Occasional Paper, No.2, EastWest Center, March, 1990, p.6; GAO, U.S.Japan Burden Sharing:Japan Has Increased Its Contributions but Could Do More, August, 1989, p.11.1987年12月,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成立“防務分擔負擔小組”,小組委員會主席施羅德(Patricia Schroeder)稱,美國與盟友進行100%的經濟競爭,與蘇聯進行100%的軍事競爭。
Defense Burdensharing: The Costs, Benefits, and the Future of U.S. Alliances,
Hearings before the Defense Burdensharing Panel of th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1988, p.3.經濟上,美國要求盟友配合對蘇制裁,縮減與蘇聯的貿易聯系。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美蘇關系緩和,但是蘇聯經濟發展停滯,陷入阿富汗泥潭,無力與美對抗,美攻蘇守的態勢持續。
在美國戰略攻勢下,盟友分擔負擔增多。其一,集體防御負擔增多。軍事投入增加,且在應對蘇聯威脅上對美提供了軍事支持。雖然軍費增速低于美國預期,但在美國壓力下呈現增長態勢。1978—1991年,美國軍費年均增長3.8%,北約其他成員加起來年均增長1.7%。日本年均增長5.2%。U.S.Department of Defense, Report on Allied Contributions to the Common Defense, May, 1992, Chapter Ⅱ, p.36.1978—1985年,扣除通貨膨脹后,盟友軍費開支每年增長2%,美國軍費每年增長5.7%,日本增長5.4%。“Defense Burdensharing: The Costs, Benefits, and Future of U.S.Alliances,”Hearings before the Defense Burdensharing Panel of th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 February 2, March 1 and March 2, 1988, p.5. 蘇軍入侵阿富汗后,盟友完全支持美國,北約譴責蘇聯入侵阿富汗違反國際法、破壞國際和平。為配合美國軍事反應,英國建立了海上快速機動部隊,強化其遠洋跨海作戰能力,鞏固海上通道的防御;法國、意大利加強了其地中海艦隊在該地區的軍事威懾能力。許海云:《北約簡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02頁。 在波蘭團結工會事件上,北約盟友譴責蘇聯干涉波蘭內政。從軍費增長率看,1971—1991年,美國的軍費實際增長為-0.9%,北約盟友增長1.8%。日本軍費連年增長,增幅超過歐洲盟友。U.S.Departmeng of Defense, Report on Allied Contributions to the Common Defense, May, 1992, Chapter Ⅱ, p.36. 對比1978—1991年的軍費增長數據,可以看出,在威脅不變的情況下,美國實行戰略收縮時,盟友分擔的集體防御負擔比美國戰略擴張時更重。
其二,維穩負擔增加,對美在第三世界的軍事干涉提供較充分支持。里根軍事干涉黎巴嫩后,法國、意大利、英國也派兵進入黎巴嫩。兩伊戰爭期間,三國也向波斯灣派出了巡邏船只和掃雷艇,加入美軍護航行動。日本沒有提供掃雷艇,但增加了對海灣國家援助,而且分擔了更多駐日美軍費用。海灣戰爭期間,盟友出錢出力,英國出兵4.5萬人,法國出兵1萬人,德國支付65億美元,日本支付135億美元,派了四艘掃雷船,這是朝鮮戰爭以來日本第一次向國外派出掃雷船。數字參見Jason W.Davidson, Americas Allies and War: Kosovo, Afghanistan, and Iraq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p.3; U.S.Department of Defense, Report on Allied Contributions to the Common Defense, May, 1992, p.6; Tatsuro Yoda,Recalibrating Alliance Contributions: Changing Policy Environment and Military Alliances, RAND, 2005, p.178.
這一時期的日本集體防御和維穩負擔均大幅增加。一是制定提升軍力計劃。日本出臺軍力發展計劃,中曾根康弘首相提出將日本列島建成“不沉的航空母艦”設想。二是分擔防衛責任。1981年,日本宣布作為“西方一員”,負責西太平洋1000海里海上通道的安全;加強海上作戰能力和反潛能力,監控蘇聯海軍動向。三是加強日美軍事合作。1983年日本對美解禁武器出口限制;1986年參加“星球大戰計劃”;1987年日美聯合研發戰斗機。由于禁止向海外派兵,軍費占GDP比重低,加深了美國對日“搭便車”的看法。為緩解美壓力,日本加大戰略援助,外援預算從1980年的16億美元增加到1987年的47億美元。Joseph E.Kelley, “Testimony on U.S.Defense Burden Sharing with Japan and NATO Allies,”Defense Burden Sharing Panel, Committee on Arms Servic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May 10, 1988,p.12.http://www.gao.gov/assets/110/102112.pdf,訪問時間:2017年2月21日。1988年,日本派出三名文職人員參加聯合國維和,Susumu Awanohara, “The BurdenSharing Issues in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A Perspective from Japan,” Occasional Paper, No.2, EastWest Center, March, 1990, p.18.邁出了參與維和行動的第一步。
五、 多重威脅與分擔負擔
蘇聯解體、華約解體后,被掩蓋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全球性挑戰、國內沖突涌現,對國際秩序形成多重挑戰,促使美國及其盟友調整了對威脅的看法。1991年11月,北約羅馬峰會通過戰略概念文件,認為其安全威脅來源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首次把俄羅斯等國家由主要戰略威脅降為潛在的和殘余威脅,把其他多種威脅升為現實的和主要的威脅。趙俊杰、高華主編:《北狼動地來?——北約戰略調整與歐盟共同防務及其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22頁。 1999年4月北約華盛頓峰會更新戰略概念,延續了此基調。2010年11月北約里斯本峰會再度更新戰略概念,繼續認定俄羅斯不再是主要安全威脅,恐怖主義、網絡、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等“新威脅”對北約當前和未來安全構成了最大挑戰。
張健:《北約新戰略概念解析》,《現代國際關系》2010年第12期,第18頁。上述三份戰略概念文件是北約的行動綱領,指導分擔負擔從集體防御向維護國際和平與穩定轉移。從冷戰后美國歷次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看,尚沒有一個國家的威脅達到蘇聯的程度。下面根據美國戰略取向將冷戰后的分擔負擔分為兩個階段。
(一) 戰略擴張時期
冷戰后美國的戰略擴張包括克林頓和小布什兩個時期,但擴張方向有所不同。克林頓時期,美國推行擴展民主戰略,實施北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鞏固冷戰成果,大量簽署自貿協定,維護制度霸權。小布什時期,大國競爭進一步退后,美國戰略重心則轉向反恐,對束縛美自主行動的多邊機構興趣下降。
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美國新保派專欄作家克勞薩默認為,“1990年代的10年是一個在美國單極統治下、主要大國保持著相當穩定格局的10年”。Charles Krauthammer, “The Unipolar Moment Revisited,”The National Interest, Winter, 2002/2003, p.14.冷戰的勝利極大刺激了美國的擴張沖動。理念上,“歷史終結論”、“民主和平論”、“人權高于主權論”大行其道,美式價值觀向全球擴展,包括開放市場、實施貿易自由化、放松政府管制等內容的“華盛頓共識”流行。行動上,克林頓政府以人權、人道主義為名頻繁對外干涉,1992年出兵索馬里、1994年出兵海地、1995年出兵波黑、1999年發動科索沃戰爭。美新保派卡根認為,沒有蘇聯力量的制衡,美國能夠隨意選擇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實行軍事干涉。羅伯特·卡根:《天堂與實力:世界新秩序下的美國與歐洲》,肖蓉、魏紅霞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第38頁。
蘇聯威脅消失使得美國與盟友的相互需求下降,美國的同盟政策一度漂流不定,甚至將防止日、德挑戰美國霸權地位作為戰略目標。美同盟政策變化表現在:一是推動北約轉型和東擴,北約羅馬峰會和華盛頓峰會強調預防沖突和危機管理。1994年出臺北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1997年吸收波蘭、捷克、匈牙利三國入盟。二是施壓盟友維護各自地區穩定,要求北約在巴爾干地區、日本在東亞分擔更大負擔。三是對“流氓國家”的政策傷及盟友利益。1996年美國通過赫爾姆斯伯頓法、達馬托法制裁伊朗、利比亞和古巴,對與其做生意的外國公司實施懲罰。
1990年代,美國和盟友享受冷戰結束后的“和平紅利”,盟友集體防御負擔減輕,但維護地區秩序任務急劇增多,盟友的“警察”角色凸顯。其一,軍事投入大幅下降。美國軍費占GDP比重由1990年的5.5%下降到2000年的3.1%,北約盟友占比由3%下降至2%,U.S.Department of Defense, Report on Allied Contributions to the Common Defense, March, 2001, Chapter Ⅰ, p.10. 美國軍費降幅更大。美國大幅削減核武數量和海外駐軍,1989—1995年,美國海外駐軍從51萬人下降到23.8萬人。Christopher Sandars, Americas Overseas Garrisons: The Leasehold Empir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9.
其二,對美國發動的“人道主義干涉”提供支持,協助維護地區秩序。一是北約執行維和任務,維護歐洲“后院”秩序。1992—1995年,歐洲做了大量外交努力,仍無法解決前南危機,直到美國出面轟炸波黑塞族陣地,迫使塞族回到談判桌。1996年初,北約14國提供了5.2萬人參加代頓協議執行部隊(IFOR),Benjamin Zyla, Sharing the Burden? NATO and Its SecondTier Powers(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5), p.118. 1996年12月部署了3.2萬人的穩定部隊(SFOR)取代執行部隊,美國之外的北約國家向波黑穩定部隊提供了80%的兵員U.S.Department of Defense, Report on Allied Contributions to the Common Defense, March, 1999, Chapter 1, p.2.。波黑行動創下了北約歷史上多個第一:首次防區外的行動、首次使用武力支持聯合國決議、首次戰斗行動、首次在成員國領土之外部署北約地面部隊。James Sperling and Mark Webber, “NATO: From Kosovo to Kabul,”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85, No.3, 2009, p.494. 1999年6月,北約進入科索沃維和。二是美日同盟的任務從防衛日本擴大到維護亞太秩序。1995—1996年臺海危機期間,日本積極配合美文攻武嚇。1996—1997年,美日同盟再定義,同盟被賦予維護亞太秩序的功能。同盟由美國單向保衛日本的體制轉向雙向的軍事合作體制,日本的作用從“盾”轉變為協助美國打贏局部戰爭的“矛”。
2001年“9·11”事件后,美結束了冷戰后“未設主要敵手”的時期。布什政府明確將伊斯蘭激進勢力視為主要敵手,王緝思主編:《布什主義的興衰》,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第8頁。恐怖主義成為美國面臨的頭號威脅。布什第一任期,美國以反恐為旗幟,“進入了新一輪的戰略擴張期”,“布什第二任期對外戰略主導思想并未發生變化”。王緝思主編:《布什主義的興衰》,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第96頁。理念上,布什政府意識形態色彩強烈,用“邪惡軸心”、“暴政前哨”定義對手,用“十字軍東征”來形容反恐,采取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聲稱不支持美國就是站在恐怖主義一邊;提出“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戰略,謀求絕對安全。
布什時期的擴張舉措表現在:一是大幅增加軍費,發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2001—2009年,美國的國防開支由4120億美元增至6990億美元,在沒有“像樣的國家對手”的情況下,軍費增幅達70%,占全球國防支出的比重由30%升至60%,超過排在其后的17個國家的軍費總和。約翰·伊肯伯里:《自由主義利維坦:美利堅世界秩序的起源、危機和轉型》,趙明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譯者序,第13頁。二是調整軍事部署。退出反導條約,布建國家反導系統。調整海外軍事基地,增強軍隊的靈活性和機動性。以反恐為名軍事上重返東南亞,擴大在非洲、拉美的軍事存在。三是發動民主攻勢。推出“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支持獨聯體國家的顏色革命,吸收東歐七國加入北約。四是調整同盟政策。適應反恐新形勢,美國提出使命決定聯盟,建立了志愿者聯盟。同時,迫使北約發展快速反應部隊,以便分擔更大的負擔。Robert J.Lieber, Retreat and Its Consequence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Problem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p.21.北約2004年伊斯坦布爾峰會、2006年里加峰會及2008年布加勒斯特峰會均將盟友分擔反恐、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負擔作為主要內容。
布什政府時期盟友的集體防御負擔進一步減輕,維穩負擔進一步加重。其一,盟友軍事投入持續減少。“9·11”后,在美國大幅增加軍費的情況下,北約盟友軍費占GDP比重繼續下降(參見表4)。軍事投入減少使得盟友的戰斗能力下降,許多盟友缺乏足夠的直升機支持、夜視儀裝備或必要的探測道路炸彈的技術,不愿派兵去與塔利班作戰。Vincent Morelli and Paul Belkin, “NATO in Afghanistan: A Test of the Transatlantic Alliance,”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December 3, 2009, pp.3334.
其二,對反恐、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9·11”事件后,北約派飛機參加美國領空巡邏,在地中海地區采取反恐行動。此后,北約加大反恐投入,在地中海、非洲之角開展反恐行動,盟友派兵參與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參與戰后維穩和重建。2003年8月,北約走出歐洲,組建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F),幫助“阿人治阿”,防止阿富汗再次淪為恐怖分子庇護所,這是北約“最大的國際危機管理行動”、“最重大的行動承諾”NATO Summit Guide," NATO Public Diplomacy Division, 2016, p.168, p.166.。伊拉克戰爭結束后,北約幫助訓練伊拉克安全部隊。日本吸取海灣戰爭只出錢不出人的教訓,部署海上自衛隊到印度洋,向阿富汗的美軍提供后勤支持;2003年12月,派550名士兵去伊拉克和科威特執行非戰斗使命,這是二戰后日本首次向海外派自衛隊。日本還向阿富汗和伊拉克提供重建資金,并舉辦“防擴散倡議”(PSI)演習。
(二) 戰略收縮時期
奧巴馬政府任期,美國對外收縮態勢明顯,特朗普政府大體延續了這一態勢。奧巴馬和特朗普均致力于重振美國的實力和影響力,重視內修經濟、減少對外承諾。奧巴馬調整對外戰略優先次序,降低了反恐地位,轉向積極參與多邊機構和協定,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議題上發揮領導作用。特朗普則反其道而行之,重視反恐,擺脫多邊機構和協定對美的束縛,對全球氣候變化、環保等議題興趣缺失。奧巴馬和特朗普政府均重視大國挑戰,分擔負擔重點從維穩重新向集體防御轉移。
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曠日持久,加上2008年遭受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打擊,美國元氣大傷。2010年中國躋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變化,但美國尚未將中國視為蘇聯那樣的威脅。2010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指出,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特別是暴力極端分子對核武器的獲取和擴散。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ay, 2010, p.4. 2015年《國家安全戰略》延續了這一判斷,并未提升大國威脅的排序。另一方面,美國對大國威脅的重視程度增加,出臺“亞太再平衡”戰略,在地區層面“推回”中國影響。
奧巴馬政府對外戰略收縮表現在:理念上,提倡“巧實力”,降低對軍事手段的依賴;主張構建“多伙伴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應對危機;提出“伸手外交”,與對手和解;“不干蠢事”,不輕易動武,避免卷入戰爭。實踐上,第一,結束戰爭。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抽身,2009年奧巴馬上任時,駐阿富汗和伊拉克美軍近18萬人,2015年時減少到1.5萬人。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ebruary, 2015, p.7.第二,削減軍費。結束戰爭是過去幾年里美國軍費削減的直接原因。周琪、付隨鑫:《近年美國軍費削減對美國軍事力量的影響》,《美國研究》2015年第6期。 加之預算控制,奧巴馬時期美軍費下降。根據2011 年《預算控制法》,美國軍費開支從2013 財年開始的10 年間削減4870 億美元。達巍:《全球再平衡:奧巴馬政府國家安全戰略再思考》,《外交評論》2014年第2期,第69頁。 第三,避免卷入新的戰爭。2011年利比亞戰爭由英法挑頭,美國發揮幕后領導作用。2013年敘利亞政府使用化學武器碰觸了美國的“紅線”,但是奧巴馬政府食言,沒有對敘動武。2014年俄羅斯強勢“收回”克里米亞、介入烏克蘭東部戰事后,由德國和法國出面斡旋,達成《明斯克協議》。第四,推進核裁軍議程。奧巴馬發起核安全峰會及“無核世界”倡議,2010年4月,美俄在布拉格簽署新的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被稱為近20年來最全面的核軍控協議。第五,與對手和解。2015年7月達成了伊朗核協議,與緬甸、古巴復交。
在全球收縮的同時,美國在局部地區呈現進取態勢。美在澳大利亞北
部達爾文輪駐美軍,簽署美菲加強防務合作協議,美日再度修訂防衛合作指針。美日澳、美日韓、美日印等三邊合作強化。在歐債危機制約盟友軍事投入的情況下,奧巴馬政府仍謀求推動盟友提升軍力。2012年5月北約芝加哥峰會制訂《北約力量2020》計劃,旨在建設一個可部署的、可協同行動的、可持續的軍力,The Secretary Generals Annual Report 2013,pp.1112, http://www.nato.int/nato_static/assets/pdf/stock_publications/20130131_Annual_Report_2012_en.pdf,訪問時間:2017年5月13日。以“巧防務”(smart defense)推動北約軍改。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美國在東南歐加強了軍事部署,將俄羅斯踢出“八國集團”,對俄實行經濟制裁。
奧巴馬時期盟友承擔的集體防御負擔繼續減輕,維穩負擔也因美國收縮而減輕。其一,北約盟友軍事投入不足的問題比小布什時期更嚴重(參見表5)。備戰狀態下降,在編軍人、武器彈藥減少,對主要防務項目的采購推遲或拖延。Jeffrey P.Bialos, “How to Fix NATOs Chronic BurdenSharing Problem,”July 6, 2016,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howfixnatoschronicburdensharingproblem16870,訪問時間:2017年2月24日。 根據北約秘書長報告,2007年美國的軍費開支占北約總開支的68%,盟友(歐洲和加拿大)的軍費開支占32%,2012年美國的軍費開支占北約的72%,盟友(歐洲和加拿大)的軍費開支占28%。The Secretary Generals Annual Report 2013,p.10, http://www.nato.int/nato_static/assets/pdf/stock_publications/20130131_Annual_Report_2012_en.pdf,訪問時間:2017年5月13日。烏克蘭危機爆發后,2014年9月北約威爾士峰會重提2006年里加峰會制定的目標,要求成員將GDP的2%用于軍費及軍費的20%用于裝備及研發。自從威爾士峰會以來,北約成員軍事投入止跌回升,22個盟友增加了防務開支,20個增加了防務開支占GDP的比重。Jordan Becker and Edmund J.Malesky, “Yes, NATO Is Sharing the Defense Burden,Here Is What We Found,” December 9, 2016,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monkeycage/wp/2016/12/09/yesnatoissharingthedefenseburdenhereswhatwefound/?utm_term=.2b1478e47414,訪問時間:2017年2月4日。
其二,北約從維護全球穩定向歐洲及其周邊地區收縮。美軍從阿富汗抽身后,北約的軍事投入也隨之減少。2014年12月國際安全援助部隊任務結束后,北約執行“堅定支持”(Resolute Support)使命,派出1.3萬名人員對阿富汗安全部隊提供訓練和指導,人數比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大幅縮水。與此同時,盟友主導的2011年利比亞戰爭為美國分擔負擔有限。由于盟友在情報收集、空中加油、精確制導炸彈等方面能力欠缺,不想卷入的美國被迫從“幕后領導”。Janne Haaland Matlary and Magnus Petersson, eds., NATOs European Allies: Military Capability and Political Will(Basingstoke, UK: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p.2. 美國防部估計,利比亞戰爭歐洲欠美國2.22億美元,整個行動美國花費8.96億美元。Ellen Hallams and Benjamin Schreer, “Towards a ‘PostAmerican’ Alliance? NATO BurdenSharing after Libya,” International Affairs, No.2, 2012, p.323.
需要指出,伴隨奧巴馬政府在亞太地區進取態勢,日本集體防御負擔增多。2012年安倍第二次執政后,大力提升軍力。解禁集體自衛權,軍費連年增長,加強日美軍事合作,與澳大利亞、菲律賓、韓國、越南、印度等國加強安保合作,配合美維護亞太秩序。2011年美日外長和防長參加的“2+2”聲明要求中國遵守所謂“國際規范”,還將“保護航行自由”列入同盟合作內容。
特朗普更加急迫地要重建“信心”和美國的實力地位,但其執政風格和理念與奧巴馬存在差別。理念上,奉行“美國第一”,反對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強調維護主權、經濟安全和邊境安全,關注國內建設而非發揮國際影響,稱美國在中東花費6萬億美元,可以將國內破敗不堪的基礎設施重建兩
次;“Remarks by President Trump in Joint Address to Congress,” February 28, 2017,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7/02/28/remarkspresidenttrumpjointaddresscongress,訪問時間:2017年3月1日。提倡“有原則的現實主義”,以結果為導向、而不是從意識形態出發制定外交政策;崇尚軍事實力,重提里根時期的“以實力求和平”主張;維護西方價值觀,但無意發動民主攻勢;不愿充當“世界警察”,要求其他國家分擔責任,盟友承擔公平份額。實踐上,特朗普延續了總體收縮的態勢,推卸國際責任,削減海外軍事承諾。特朗普堅決退出有礙于“讓美國偉大”的多邊協定,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擱置“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重新談判北美自貿協定,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拒絕執行伊朗核協議,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朗普政府繼續打擊“伊斯蘭國”,但避免發起新的反恐行動;2017年4月以敘利亞阿薩德政權使用毒氣為由,發動巡航導彈打擊后,但并未做出派兵承諾;2017年8月公布的對阿富汗新戰略沒有宣布撤軍時間表,但推卸了戰后重建負擔,收縮了美軍任務。
特朗普政府也有進取的一面,比奧巴馬政府更重視軍事力量和大國競爭。2017年12月簽署了總額約7000億美元的國防授權案。2018年美軍軍費開支比上個財年的6190億美元增加810億美元,漲幅超過13%。慕小明:《美通過史上最高國防授權案表明什么》,《學習時報》2018年2月5日。2017年12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認為世界進入了“新的競爭時代”,對大國威脅判斷更嚴峻,將中、俄界定為“修正主義國家”、“戰略競爭者”、“壓制的政權”。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ecember, 2017. 特朗普執政以來,在朝核問題上對華加大施壓,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繼續在南海展開航行自由行動;出臺“印太”戰略,糾集日、澳、印對華施壓;在貿易問題上頻頻對華發難,2018年1月,美國發表報告,繼續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重打臺灣牌,2018年3月簽署所謂的“臺灣旅行法”,直接挑戰中國核心利益。特朗普政府對俄關系并未“重啟”,而是簽署新的制裁法案,同意向烏克蘭出售4700萬美元武器。
特朗普政府在分擔負擔上對盟友加大壓力,抱怨富裕的盟友沒有繳納應繳份額,而是讓美國納稅人和軍隊承擔巨大負擔,特別指出德、日等盟友對美有巨大貿易順差,但是軍費開支卻遠低于其應繳份額。2017年5月,特朗普參加北約峰會時表示,如果2016年北約成員軍費占GDP比重達到2%,北約軍費將增加1190億美元。“Remarks by President Trump at NATO Unveiling of the Article 5 and Berlin Wall Memorials, ” May 25, 2017,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sstatements/remarkspresidenttrumpnatounveilingarticle5berlinwallmemorialsbrusselsbelgium/,訪問時間:2018年3月17日。2017年12月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也要求盟友增加軍費。
特朗普政府的收縮態勢預示著盟友分擔的平叛、參與戰后重建等維穩負擔將減輕。在美戰略重心向大國競爭轉移的情況下,盟友承擔的集體防御負擔增多。2017年3月17日,默克爾在與特朗普聯合記者會上,重申履行到2024年軍費開支達到占GDP2%的承諾,表示德國軍費開支已增加了8%。“Joint Press Conference with President Trump and German Chancellor Merkel,” March 17, 2017,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sstatements/jointpressconferencepresidenttrumpgermanchancellormerkel/,訪問時間:2018年3月17日。 特朗普上任第一年,北約盟友增加了120億美元軍費。Marc A.Thiessen, “ The 10 Best Things Trump Has Done in His First Year in Office,” December 27, 2017,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the10bestthingstrumphasdoneinhisfirstyearinoffice/2017/12/27/c79ce93cea7e11e79f9210a2203f6c8d_story.html?utm_term=.8a02bee45825,訪問時間:2018年3月17日。與此同時,日本2018年度防衛預算再度增加,連續六年保持增長。但是,即使北約成員國達到軍費開支占GDP2%的目標,也只是恢復到1990年代軍費開支水平,與冷戰時期的軍事投入還相差較大。由于美蘇式的冷戰尚未出現、美國在全球層面大體處于收縮態勢,盟友分擔的集體防御負擔難以與冷戰時期相提并論。
六、 結論
本文對不同威脅和戰略態勢下的分擔負擔做了對比(表6)。從上述考察可以看出,當大國成為國際秩序的壓倒性威脅時,同盟分擔的集體防御負擔增多,集體防御以外的負擔相對減輕;當大國威脅消退,非傳統安全威脅為主時,盟友的集體防御負擔隨之下降,集體防御以外的負擔增多。從美國及其盟友的軍費占GDP的比重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冷戰時期,盟友承擔的集體防御軍事負擔普遍較重,冷戰后北約盟友軍費開支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冷戰時期,美國軍費開支占GDP比重也呈現下降趨勢。另一方面,美國近年來對大國威脅的判斷發生變化。“亞太再平衡”戰略表明,美開始在地區層面重視大國威脅,與盟友的軍事合作重新加強,盟友的集體防御負擔增加。
從上述考察也可以看出,在威脅不變的情況下,集體防御負擔在美國不同戰略時期增加和減輕的程度有差別。比較1970年代和1980年代盟友的軍事投入,在大國威脅為主、美國戰略收縮時期,盟友分擔的集體防御負擔增加更多。比較冷戰后盟友的分擔負擔情況,在多重威脅為主、戰略收縮時期,盟友集體防御負擔的降幅要比戰略擴張時期小。在美國戰略取向一致的情況下,維穩負擔在不同威脅情形下增加和減輕的情況也有差別。比較里根、老布什時期和克林頓、小布什時期,雖然美國都實行對外擴張,但冷戰后盟友承擔的維穩負擔要大于冷戰時期。比較尼克松時期和奧巴馬時期,雖然都實行戰略收縮,但由于美國反恐、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維穩的任務仍很艱巨,奧巴馬時期盟友維穩負擔的減輕程度也小于尼克松時期。
在大國威脅為主、戰略收縮時期,盟友集體防御負擔增加更多;在多重威脅為主、大國威脅回升時,盟友集體防御負擔止跌回升,這表明雖然美國承擔維護“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軍事重擔,盟友存在“搭便車”行為,但是在關鍵時刻,同盟可以充當美國維護國際秩序的依靠。考慮到美國的許多盟友是發達國家,即便其與美軍力差距較大,但仍遠遠在世界很多國家之上,因此美國與盟友的聯合軍事力量仍很強大。也應看到,同盟承載的價值觀對維護“自由主義國際秩序”而言,是一種更持久的力量。盡管對待聯合國及其框架下的國際規范時,盟友與美立場未必一致,但盟友加入美國發動的戰爭和軍事干涉表明其贊同美國提倡的價值觀和國際規則,這為美國維護“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增添了道義力量。因此,同盟在價值觀層面的作用不可小覷。本文對歐、日分擔負擔作了宏觀的考察,但對歐、日分擔負擔的地區差異闡述不多。實際上,冷戰后出現了國際秩序地區化問題及美國全球收縮、局部進取的戰略態勢,這需要今后對歐、日分擔負擔做進一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