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探索水稻直播中稻+再生稻高產栽培模式,以優質軟米稻德優8號為供試品種,在直播中稻+再生稻生產過程中設置了3個播種期和3個播種量水平共9個處理,研究各處理對水稻生育期、農藝性狀、經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并分析了各性狀之間的相關關系以及播種期與播種量對水稻群體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頭季中稻產量變幅為8 572.5~10 065.0 kg/hm2,平均產量為9 202.5 kg/hm2,播期越早產量越高,且差異極顯著,產量與播種量為正相關;再生稻產量變幅為2 818.5~4 554.0 kg/hm2,平均產量為3 333.0 kg/hm2,再生稻產量與播種量呈負相關;兩季總產量變幅為11 578.5~13 917.0 kg/hm2,平均產量為12 888.0 kg/hm2,播期越早產量越高,且差異極顯著,播種量越小產量越高。因此,3月下旬播種、用種量控制在15 kg/hm2,可提高有效穗、每穗著粒數和實粒數,中稻+再生稻的總產量更高,而且株高較低,可降低倒伏風險。
關鍵詞:直播中稻+再生稻;播種期;播種量;產量;群體特征
中圖分類號:S3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8)01-0021-04
Optimum Seeding Period and Sowing Amount of Medium Rice + Ratooning Rice
HUANG Cheng-zhi1,LEI Shu-fan1,YAN Ming-jian1,HU Jing-tao1,LV Zhi-wen1,
LIU Zhong-xian,WU Yong,HUANG Ming-xian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mode of medium rice + ratooning rice, using the soft rice Deyou No.8 as tested varieties, 9 treatments which contained 3 sowing date and 3 sowing level was conduct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production. It is explored the effects each process on the growth period, agronomic traits, economic traits and the yield, and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of each characters and the effect of sowing time and amount on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r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rst season rice yield ranged from 8 572.5 kg/hm2 to 10 065.0 kg/hm2, the average yield was 9 202.5 kg/hm2, higher yield come up with earlier sowing time, the yield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owing amount, and difference is very significant. Therefore, if sowing in late March and seed quantity control in 15 kg/hm2, the effective panicle, grains per panicle and grain number can increase, the total yield of medium rice +ratooning rice will be higher, and the plant height is low, which can reduce the risk of lodging.
Key words: live medium rice + ratooning rice; seeding time; seeding rate; yield;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群體結構不合理、難除草和易倒伏是水稻直播生產中的3個技術瓶頸[1],嚴重制約著直播稻的發展。近年來,隨著農業勞動力的日益匱乏,輕簡化栽培技術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直播稻和再生稻成了熱門的研究課題,在技術上取得了較大進展[2-9]。
目前,我國的水稻直播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四川及長江下游等平原地區,且直播面積呈逐年增加趨勢。在丘陵地區,直播稻的研究及應用較少。然而,隨著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以及從事農業的勞動
力逐年減少,輕簡化栽培對丘陵山區的水稻生產也具有重要意義。試驗針對三峽庫區播種階段低溫天氣較多的情況,對直播播種時間和播種量進行了研究,以期
探索適宜該地區水稻直播+再生稻生產的最佳模式。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及材料
試驗在重慶市萬州區甘寧鎮進行,海拔340 m;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3月至4月上旬,受冷空氣影響較大,7~8月,高溫伏旱嚴重;供試土壤為沙壤土,肥力中等;供試水稻品種為優質軟米稻德優8號,以芽谷進行直播。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設計 試驗設2個影響因素共9個水平:即3個播種期(A1:3月25日;A2:4月2日;A3:4月10日)和3個播種量(B1:15 kg/hm2;B2:18.8 kg/hm2;B3:22.5 kg/hm2)。
1.2.2 直播中稻田間管理 病蟲草害處理:播種前8 d,選晴朗天氣(3月17日),用“百草枯”15袋(50 mL/袋)對水225 kg/hm2噴霧,5 d后雜草枯蔫后放水整田;播種后5~7 d,用“樂吉直播青(40%芐.丙草可濕性粉劑)”15袋(60 g/袋)對水225 kg/hm2噴霧除草一次,5月18日和6月19日分別用康寬15袋(5 mL/袋)對水450 kg/hm2噴霧防蟲一次。施肥管理:播種前2~3 d(3月23日),施復合肥375 kg/hm2,3葉一心至4葉期施尿素75 kg/hm2促分蘗。水分管理:播種至1葉一心保持廂面濕潤,溝中有水;1葉一心至3葉一心,干濕交替,干多濕少;3葉一心至5葉淺水促分蘗,5葉后與移栽大田管理相同。
1.2.3 再生稻田間管理 在中稻收割前15 d,施尿素75 kg/hm2作催芽肥,收獲時采用人工收獲,留茬高度30~40 cm,中稻收獲時保證田間濕潤,收獲后保持淺水灌溉。
1.2.4 觀測項目與方法 (1)株高等農藝性狀測量。在相應生育時期進行農藝性狀觀察記載;成熟期在田間對株高性狀進行測量,每個處理連續測量100株。(2)分蘗力及有效穗。在收獲前,連續調查100株的有效穗數,同時調查1 m2面積的株數,以計算單位面積有效穗和每株平均穗數。(3)穗部性狀。成熟期,每個處理收獲有代表性的植株5株,分處理進行單穗考種,考種項目包括穗長、每穗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等。(4)產量。成熟期,每個處理收割13.34 m2分別進行脫粒、曬干、揚凈,然后測產并換算成單位面積產量。
1.2.5 數據處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DPS數據處理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處理的農藝性狀
2.1.1 生育期 從表1可以看出,生育期與播種期有關,播種越晚,則全生育期越短;而生育期不受播種量的影響。
2.1.2 株 高 株高變幅為128.1~143.0 cm,播種時間越晚,則株高越高,且差異顯著;而播種量對株高的影響不明顯。
2.1.3 穗 長 穗長變幅為24.3~27.5 cm,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即播種時間和播種量對穗長的影響均不顯著。
2.1.4 其 他 第二期(A2)和第三期(A3)播種的處理出現部分倒伏現象;株型、葉姿、整齊度等農藝性狀在各處理間均無顯著差異。
2.2 各處理的經濟性狀與產量
2.2.1 有效穗 由表2可知,有效穗變幅為208.5萬~
361.5 萬/hm2,播期和播種量對有效穗都有較大影響;播期處理的有效穗由高到低排列為A1>A3>A2,且差異較大;從播種量來看,3月25日播種的處理,有效穗受播種量影響較小,而4月2日、4月10日播種的處理,有效穗與播種量呈正相關。
2.2.2 穗粒數 每穗總粒數變幅為117.6~153.0粒/穗;從播種時間上看,A1、A2處理之間差異不明顯,二者的穗粒數顯著高于A3處理;從播種量上看,3月25日和4月2日播種的穗粒數受播種量影響均較小,而4月10日播種的穗粒數受播種量影響較顯著,表現出播種量越大,每穗粒數越少的趨勢。
2.2.3 結實率 結實率變幅為94.3%~98.3%,各處理間無顯著差異,即播種時間和播種量對結實率均無顯著影響。
2.2.4 千粒重 千粒重變幅為28.8~30.0 g,各處理間無顯著差異,即播種時間和播種量對千粒重均無顯著影響。
2.2.5 產 量 由表2可知,頭季中稻產量變幅為8 572.5~10 065.0 kg/hm2,平均為9 202.5 kg/hm2,以A1B3處理的產量最高,A3B1處理的產量最低;再生稻產量變幅為2 818.5~4 554.0 kg/hm2,平均為3 686.0 kg/hm2,以A2B1處理的產量最高,以A3B3處理的產量最低;兩季總產量變幅為11 578.5~13 917.0 kg/hm2,平均為12 888.0 kg/hm2,以A1B1處理的產量最高,以A3B3處理的產量最低。從表3中可以看出,對于頭季中稻,播期越早則產量越高,且差異極顯著;對于再生稻,產量由高到低排列為A2>A1>A3,其中A2與A1之間差異不顯著,但二者的產量極顯著高于A3處理;綜合兩季的總產量來看,仍表現出播期越早產量越高的趨勢,且差異極顯著。而播種量對產量的影響,頭季中稻和再生稻的趨勢正好相反,頭季中稻的產量與播種量呈正相關,而再生稻的產量與播種量呈負相關,綜合兩季的總產量也與播種量呈負相關;其中,B3與B1處理之間頭季中稻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B1與B2、B2與B3之間差異不顯著;B1處理的再生稻產量顯著高于B2、B3處理,但B2與B3之間差異不顯著;兩季總產量隨播種量的變化趨勢與再生稻的趨勢一致。
2.3 各性狀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4可知,頭季中稻產量與播種期顯著負相關,即推遲播種期,則頭季中稻產量則明顯降低;再生稻的產量則與播種量呈顯著負相關,即播種量提高,再生稻的產量反而下降;同時,再生稻產量與穗粒數和結實率均顯著正相關;兩季總產量與頭季中稻和再生稻的產量分別呈顯著正相關和極顯著正相關,表明兩季總產量受再生稻產量的影響較大。
2.4 播種期和播種量對群體結構的影響
由表5可知,從播種期看,越早播種,則平均莖蘗數和著粒數較多、株高越低、穗長越短,群體的分蘗力、著粒數、穗長等的離散性也越大,而株高的離散性卻越小。從播種量看,播種量越少,則平均莖蘗數和著粒數較多,對株高和穗長影響較小,但播種量越少,則群體的分蘗力、著粒數、穗長等和株高的離散性就越大。
3 結 論
試驗結果表明,兩季總產量與頭季中稻和再生稻的產量均顯著正相關,但受再生稻產量的影響更大;頭季中稻產量的高低與播種期顯著負相關,即推遲播種期,頭季中稻產量明顯降低;再生稻的產量則與播種量呈顯著負相關,即播種量提高,再生稻的產量反而下降,同時再生稻的產量與穗粒數和結實率均顯著正相關。
播種期和播種量對群體結構均有較大的影響,越早播種,則平均莖蘗數較多、著粒數較多、株高越低、穗長越短,群體的分蘗力、著粒數、穗長等的離散性也越大,而株高的離散性卻越小。播種量越少,則平均莖蘗數和著粒數較多,株高和穗長變化不大,但播種量越少,則群體的分蘗力、著粒數、穗長等和株高的離散性就越大。
綜上所述,于3月下旬播種、用種量控制在15 kg/hm2,可提高有效穗、每穗著粒數和結實率,中稻+
再生稻總產量更高,而且株高較低,可降低倒伏風險,是中稻+再生稻最理想的生產模式。
參考文獻:
[1] 陳翻身,許四五. 水稻直播栽培三個技術瓶頸問題形成原因及對策[J]. 中國稻米,2006,(2):33-34.
[2] 鄒應斌,李克勤,任澤民. 水稻的直播與免耕直播栽培研究進展[J]. 作物研究,2003,(1):52-59.
[3] 黃柏明,周華康,胡國強. 水稻機械噴直播的應用效果及技術探討[J]. 中國稻米,2006,(6):39-40.
[4] 呂 亮,陳其志,張 舒,等. 水稻免耕直播田雜草控制試驗初報[J]. 湖北農業科學,2006,45(4):456-457.
[5] 王玉梅,楊 廣,趙春容,等. 不同播種量對直播雜交稻產量及干物質生產的影響[J].雜交水稻,2017,32(3):66-69.
[6] 趙步洪,戴正元,謝成林,等. 直播水稻的研究與應用進展及發展策略[J]. 江蘇農業科學,2010,5(5):13-15.
[7] 張振興,婁遠來. 水稻直播栽培及草害防除[J]. 雜草科學,2009,(3):13-15.
[8] 白和盛,張春梅,陸玉榮,等. 水稻直播田草害發生規律及安全防除技術[J]. 江西農業學報,2009,11:151-152.
[9] 李德利,孟慶堂,倪迎春,等. 水稻倒伏扶扎對產量及其產量構成的影響[J]. 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2):4902-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