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稻—鴨—牧”生態種養模式及其綜合效益探討?

2018-12-29 00:00:00王忍黃斌劉中明羅紹祥何斌吳濤黃璜
湖南農業科學 2018年1期

摘 要:“稻—鴨—牧”生態種養模式在傳統稻鴨共生的基礎上又加一環,以物質循環利用,增益減害為宗旨,在響應國家“兩減政策”的同時,既大幅提高種稻產量、產質,又有效培肥地力、改善耕地質量,集種植、養殖、畜牧于一體的新型農場模式。以衡山縣紹祥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經營的“稻—鴨—牧”生態農場模式為例,介紹了“稻—鴨—牧”生態系統的結構以及該種養模式的稻田準備和改造、水稻種植、禽畜飼養、病蟲害防控和管理措施等技術流程。從生態學視角,利用食物鏈原理,物質循環利用原理,分析了該模式的生態學機制,并分析了該模式經濟、生態、社會的綜合效益,探討了其發展前景。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形勢下,對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探索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稻鴨牧,生態種養,循環利用,綜合效益

中圖分類號:S511,S8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8)01-0025-05

Discussion on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the “Rice-Duck-Herd” as Ecological Planting and Breeding Model

WANG Ren1,HUANG Bin2,LIU Zhong-ming2,LUO Shao-xiang2,HE Bin1,WU Tao1,HUANG Huang1

(1. College of Agronom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uther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Grain and Oil Crops in China, Changsha 410128, PRC; 2. Hengshan Animal Husbandry and Aquatic Products Bureau, Hengshan 421300, PRC)

Abstract:The “rice-duck-herd” as ecological planting and breeding model add another r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ice-duck farming, which aim for material, increasing the benefits and reducing the harm. In response to the national “two reduction policies”, not only greatly improve the yield and the quality of rice, bu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fertility and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t’s a new farm model which set farming, breeding, animal husbandry in one model. Taking the “rice-duck-herd” ecological farm run by Shaoxia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as an example, the technical process of rice cultivation, livestock breeding, pes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were introduc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food chain and the principle of material recycling,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model was analyzed. The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model were analyzed,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ice-duck-herd; ecological planting and breeding; resource recycling us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稻鴨共生”是我國重點推廣的生態農業模式之一,在農業增產增效、減藥節肥、治病防害、土壤培肥、生態環保等方面效果顯著。稻鴨模式下,鴨群作為“清道夫”在田間活動,能為水稻清除衰老病葉[1],控制無效分蘗,進而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2]。鴨子有拱地習性,能持續為稻田中耕渾水,增加土壤溶氧等[3],從而增加土壤肥力。鴨子捕食田間害蟲、雜草、小動物等,使水稻優質豐產,平均增產10%以上[3-4]。近年來,出現了“稻鴨+”的多種模式,其中“稻—鴨—牧”模式實現了稻、禽、畜的耦合,并帶動秸稈還田與牧草種植。“稻—鴨—牧”模式示范成功后,還能輻射帶動周圍鄉鎮脫貧致富,增加就業崗位,對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和美麗鄉村建設有重要意義。筆者以衡山縣紹祥農場為研究對象,探討家庭農場規模化經營條件下“稻—鴨—牧”模式的定位、設計、技術體系與綜合效益。該農場位于湖南省衡山市衡山縣長江鎮新泉村,區位優勢良好,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光水熱資源充足,靠近河流,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灌溉水來自兩座中型水庫,水質優良,適宜發展稻田生態綜合種養。農場以水稻種植為中心,結合家禽、牲畜養殖,貫穿農業循環發展這一主線,積極推進稻田生態綜合種養模式的發展。獲得了農牧產品優質豐產高效益,實現了稻田資源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通過土地流轉,農場現有稻鴨基地20 hm2,2個肉牛養殖基地,存欄154頭(包括牛犢)。現有人員39人,其中管理技術人員7人(水產技術人員3名)、生產人員32人。擁有辦公樓一棟,收割機2臺,耕田機7臺,直播機3臺,插秧機2臺,誘蛾燈30臺。

1 “稻—鴨—牧”模式生態系統的結構

“稻—鴨—牧”模式生態系統中,水稻作為主要的生產者,是害蟲的主要食物來源,同時還受到田間雜草的競爭,故生長發育受到限制。水稻和鴨子的共生條件是兩者都需要水,合理布控稻、鴨共生時期(分蘗期至齊穗期),使水稻為鴨子提供棲息場所和蔭蔽條件,使鴨子捕食稻田害蟲、雜草,清除衰、老、病葉,并將鴨糞還田。凋落物及鴨糞還田后經浮游生物和土壤微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質,以增加土壤肥力,從而釋放水稻生長潛力,促進水稻增產。其中鴨子在田間的活動能為稻田進行中耕、渾水,以增加土壤和水體溶氧,進而加速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牛的加入主要是為稻田秸稈資源化利用開辟途徑,牛糞還田培肥則解決牛糞無害化處理和物質循環利用問題。“稻—鴨—牧”模式的良性運行能達到農業生產減肥減藥,增產增效的效果。

2 “稻—鴨—牧”模式操作流程與要求

2.1 稻田準備和改造

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的連片稻田進行改造。主要包括整田、筑埂、建舍和圍欄等。整田:采用機器整田,要求下粗上細面平,高差不超過5 cm,以田間注水時無明顯凹凸區為宜[5],整田時一次性施足基肥,氮肥(CO(NH2)2)、磷肥(P2O5)、鉀肥(K2O)按2∶1∶2施氮10 kg/667m2,該農場施用1.5 t/667m2農家肥作基肥。筑埂:以0.67 hm2為一個建設單元,將外圍田埂加固為寬40 cm,高30 cm的梯形田埂,確保穩固不漏水。建舍:視鴨群大小在田的一角或一邊建立鴨舍,以供鴨子生活休憩,規格以10只/m2為宜,要求通風、透氣,能為鴨群提供庇蔭、躲雨條件。在鴨舍旁挖一個1~2 m見方的水坑,以便干旱季節儲水和鴨子活動。為防止黃鼠狼偷鴨,可繞舍挖一圍溝,并在每個鴨舍栓養一對鵝,將鴨舍隔成“廳臥式”。如圖2所示,既鴨住里面的“臥室”,鵝作為鴨的保鏢住外面的“客廳”。根據兩者體型大小,控制隔欄寬度,使鵝不能向內進入“臥室”,鴨能自由出入,拴養的鵝也不會進入稻田。圍欄:根據鴨子品種圍繞田埂設置一定高度的網狀圍欄,家鴨圍欄高度一般60 cm即可,綠頭野鴨則需150 cm[5],一般每隔5 m設置一個欄桿。設置進棑水口:進水口設在靠近鴨舍水坑處,排水口設在其對角。

2.2 水稻種植

品種選擇和種植密度是水稻高產技術的關鍵[6-8],選用株型緊湊、抗倒抗蟲的優質高產稻種,該農場選用了沁湘一號、農香32等優質稻種。種植類型有早、晚雙季稻、一季中稻、再生稻,種植方式有拋秧、手插秧、機插秧和條直播。該農場為人工手插秧種植再生稻,水稻播種前用強氯精間歇性浸種效果好[9],將稻種用網袋裝好,置于加了300倍液的強氯精中浸種12 h,取出用水沖洗至無明顯藥味,晾干后再浸種12 h,沖去藥味即可進行催芽,育秧。若采用條直播,則需拌種防鳥劑,并在播種后第3 d全田噴灑直播凈,之后不再打藥,也不再施肥。為方便鴨群在田間活動,移栽株行距為20 cm×23 cm,條播行距為25 cm。水稻全部采用人工收割,再生稻第一次留高樁[10-11],保留至倒二節以上10 cm,在晴天下午、陰天或雨后收割,割口齊平,割后稻株移至田外脫粒,并收集稻草作牛飼料或曬干儲存。再生稻第二次收割時留低茬,方便來年免耕,可在田間脫粒,稻草依舊作牛飼料或曬干儲存。

2.3 禽畜飼養

2.3.1 鴨子飼養 鴨種選用生命力旺盛,適應性廣,野性強,抗逆性好,產蛋早,產出率高的中小型優良鴨種[5],該農場選用鴨種為適合稻鴨共育的本地麻鴨。雛鴨在室內飼養至少20 d以上,接種疫苗后,待手栽水稻返青穩定后[12],或直播稻分蘗盛期即可放鴨入舍,成鴨一般待水稻根系扎穩,株高達30~40 cm時投放,放養密度為10~12只/667m2,既100~120只/群。鴨群在鴨舍飼養2 d后方能放鴨入田,便于鴨群晚歸鴨舍補食。視鴨群晚歸補食情況,靈活增減定點投喂量,投喂時間定為下午5:00,一般每10只鴨的每日投喂量0.5 kg優質玉米。隨著鴨子的長大應適當加大投喂量,切不可過多投喂使鴨子吃撐[13],可適當少投,促進鴨群在田間的活動量,以增強鴨群對水稻的治病防害效果。鴨子入田后,保持2~4 cm田間水位至水稻齊穗期收鴨,棑水擱田,整個稻鴨共生期禁止使用化學藥劑。早、晚稻種植時各放一季鴨,再生稻種植可放兩季鴨,晚稻和再生稻收獲后稻田灌水,再放一季鴨,鴨群擴大一倍,以鴨舍投喂為主,鴨群在水田活動主要是進行中耕、除草、除蟲、施肥等作業,為下一茬稻作做準備。

2.3.2 牛的飼養 該農場現有2個肉牛養殖基地,由山東購入的西蒙特爾牛種,采用自養自繁的養殖方式,現存欄154頭,留有3頭健壯成熟公牛作配種用,其余公牛全部由于屠宰出售和個體出售,母牛留供繁殖,也出售個體。西蒙特爾牛品相好,長肉快,日均增重可高達1.0 kg,成牛體重可達1.5~2.0 t,公牛屠宰率高達65%。牛飼料主要玉米、酒糟、豆腐渣、糠麩類和稻草等。牛飼料的科學投喂同樣要定時、定點、定量,避免牛饑餓與積食。同時要根據肉牛生長的不同時期和生產用途,選擇合理的飼料配比;犢牛除母牛哺乳外應增補植物性飼料以促進牛胃發育,肉牛應配比高精飼料等。還應保持肉牛適度運動以改善肉質。牛病的防治主要是做好疫苗接種,保持牛舍衛生,做好牛舍避暑防寒措施,定期清欄消毒。普通病癥可在牛飼料中加以藥物進行防治,重癥則需隔離并咨詢專家進行治療。定期清欄的牛糞,集中堆放至農家肥場,新鮮牛糞需拌入腐熟劑進行腐熱發酵[14-15],殺死寄生蟲,大腸桿菌等有害生物,再加入生物制劑制成有機肥供備用。據統計,成牛平均每天要產牛糞20 kg,1 t鮮牛糞可制250 kg有機肥,該農場現有存欄154頭,每天可產牛糞3.08 t,可制有機肥770 kg,按施基肥1.5 t/667m2農家肥算,該農場可供應8.33 hm2農田施肥,加上從其他渠道收集的牛糞,可供應20 hm2稻鴨牧模式生態種養的稻田用肥。

2.4 病蟲害防控

稻鴨牧模式嚴禁使用化肥農藥,病蟲草害的防控工作主要由鴨群承當。就農業生產而言,稻田雜草包括咸草、雙穗雀稗、水花生、苔藻、細葉萍和鴨舌草等,其中后三者為鴨所喜食,稻田害蟲主要有二花螟、稻疤蟲、稻薊馬、稻飛虱及稻縱卷葉螟等。雜草與水稻競爭溫光水肥資源,所謂稻豐無草,草瘋無稻。首先,稻鴨牧模式下,稻鴨共生期,田間持續維持3~4 cm水位,自然防控了畏水害蟲,也減少了大量草害,同時還抑制了部分細菌和真菌的危害。其次,鴨群于雜草初期即在稻田中四處游走覓食活動,能夠吃掉嫩草及草芽,控制雜草有生力量。鴨子有拱地和游走習性,能破壞草根,踏草入泥,防止雜草瘋長,其除草效果顯著,勝過3~4次人工除草[16],且不傷害稻株。鴨群在活動過程中攪土渾水,代替人工對稻田進行中耕,驚飛水稻和雜草上的昆蟲,或使其掉落水中并捕食,對危害稻株0.5 m以下的稻飛虱防控效果顯著[17-18]。

雜草上的蟲卵或被鴨子吃掉,或被踏入泥中,既減少了害蟲的新生力量,又控制了害蟲基數,從而能有效預防稻飛虱等害蟲爆發。鴨子還能發現并吃掉福壽螺卵及幼仔,有效防治福壽螺對水稻的危害。鴨群在田間的活動能驚走偷稻的水老鼠和鳥類,以減少損失。輔以光盤炫光防鳥技術驅鳥和頻振式誘蟲燈殺蟲[5],無需在進行藥物防治。防鳥光盤的布置為每10 m立一高1.5 m的竹竿,竿端掛一光盤,誘蟲燈為每10設置一盞,設置開燈時間為每晚9:00至次日凌晨4:00,每周清燈一次,收集死蟲用來喂鴨。每種生物都伴隨著特定的微生物群落,圍繞鴨群和鴨糞的微生物群落分泌的特有抗生素會制約圍繞水稻的微生物群落[19],從而降低微生物對水稻的致病危害,研究表明,鴨子在田間進行中度干擾,提高了稻田物種豐富度和生物多樣性,能顯著降低水稻紋枯病發病和稻瘟病指數[20-21]。

鴨群的活動控制了水稻的無效分蘗,改善了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增加了土壤溶氧,從而避免水稻出現植株萎縮,葉片發黃,根系腐爛,進而提高水稻的抵抗力,刺激水稻的生長。如遇水稻病蟲害嚴重爆發可使用低毒生物制劑進行防控,切忌使用化學藥劑。

2.5 管理措施

秉承“查漏補缺”的原則,每天早、晚巡田、巡舍一次,檢查田埂是否漏水,田間圍網是否松動破損,有則及時加固補漏,保持田間水質、水位。收集鴨蛋并觀察鴨子在田間活躍狀態及歸舍補食情況,靈活增加補食投喂量。若鴨子出現明顯異常行為,要及時診斷,看是否感病,有則治病,無則預防。鴨舍及喂鴨的食盤、水盆要每周定期清理并消毒以預防疫情。在水稻齊穗期及時收鴨入舍飼養[22],避免鴨食稻谷而使水稻減產。每天早、晚巡視牛欄一次,觀察牛的吃食和活動情況,每周清欄并消毒,做好疫情防治工作。牛糞發酵要定期翻動供氧,牛糞處理經檢達標后方能施入田中。

3 “稻—鴨—牧”模式生態學機制

如圖3和圖4所示,“稻—鴨—牧”模式中,利用食物鏈原理,用生物物理防治取代農藥防治,既節省農藥及人工開支,又有效防控稻田病蟲草害。單稻模式下,水稻與雜草競爭溫光水肥資源,部分能量流向害蟲而損失,稻鴨牧模式中,損失的能量由鴨子獲取和吸收,鴨的排泄物經微生物分解還田后供水稻利用。稻、草由競爭轉為合作,充分利用稻田資源,增加系統產出。利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原理,農業生產極大減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時還增加了土壤培肥效果。大量施用牛糞發酵的農家肥、有機肥能延緩肥效釋放速率,從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利用鴨群排泄物對稻田進行長期不間斷施肥保持高肥效,進而促進水稻增產增收。稻鴨牧模式中,水稻收獲后,稻草作為牛飼料物質循環利用,能改善肉質[23-24]。“稻—鴨—牧”模式中能量更多的流向目標產品,農業廢棄物零排放,農產品優質豐產,并有效改善了耕地質量,該模式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值得借鑒與推廣。

4 “稻—鴨—牧”模式的綜合效益分析

4.1 經濟效益

“稻—鴨—牧”模式的首要優勢是相比于常規稻作,其經濟效益倍增[3,25]。田間工程初建時圍網折合約為40元/667m2,建舍折合約為100元/667m2,誘蟲燈折合約為40元/667m2,人工費用折合約為60元/667m2,

20 hm2田間工程初建成本約72 000元。牛場為10 a前建造,成本和效益不做比較計算。相比于常規雙季稻模式,“稻—鴨—牧”模式節省了化肥農藥成本,雖然增加了人工、鴨苗及飼料開支,但所產稻、鴨皆為生態綠色產品,農場主要采用訂單銷售模式,往往供不應求,其價格為普通同類產品的2~3倍,且稻谷產量平均增加10%以上,如表1所示;常規雙季稻模式生產成本為1 400元/667m2,“稻—鴨—牧”模式生產成本為1 410元/667m2。常規雙季稻模式稻谷產量為2 000 kg,按谷價2 460元/t計,產值為4 920元/667m2,其利潤為3 880元/667m2;“稻—鴨—牧”模式稻谷產量為1 100 kg,鴨產量為10只,按谷價5 412元/t,鴨60元/只計,產值為6 012元/667m2,其利潤為4 602元/667m2,因此“稻—鴨—牧”模式的利潤比常規稻作高出722元/667m2。20 hm2“稻—鴨—牧”模式種養基地按一季稻算,除去72 000元的田間工程費,20 hm2“稻—鴨—牧”種養基地收益1 373 400元。

4.2 生態效益

“稻—鴨—牧”模式中,稻田為鴨提供活動場所、食物和蔭蔽環境,使鴨子避免日曬雨淋。鴨群在田間覓食活動,為稻田中耕渾水,能增加水土溶氧,改善土壤結構,鴨糞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3,16],被微生物分解后作為優質有機肥供水稻利用,有利于水稻增產及培肥地力。鴨群為水稻殺蟲除草,防病減害,控制無效分蘗,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優化水稻群體結構[2],有利于提高稻田光能截獲量和利用率,進而促進水稻優質豐產。研究顯示,稻田養鴨的除草效果優于3~4次人工除草,尤其對柔質雜草鴨舌草和細葉萍的防治效果極佳。鴨的殺蟲范圍是稻株下部0.5 m以內,對稻飛虱防治效果顯著,但防蟲范圍卻是整株高度,鴨子的防蟲作用并非靠吃,主要靠鴨群的游走活動驚擾危害水稻的害蟲,使之暴露于其天敵之眼而被捕食,或使之遠離稻鴨共作區以達到防蟲目的。鴨子通過吃食水稻基部菌斑及清除水稻衰老病葉來為水稻防控病害[26],能顯著降低水稻紋枯病發病指數,降低稻瘟病爆發的危害。稻田養鴨由于鴨群的拱地活動和鴨糞還田,提高了水層和土壤溶氧,增加了浮游生物含量,0~30 cm耕層土壤的氮、磷、鉀養分含量顯著增加,增加量分別為7.14%、102%、51%,

且越接近表層增加量越多[16]。放鴨入田,鴨群對稻田和稻株的良性改善,能降低稻田甲烷的排放量[27],能增加水稻有效穗、每穗粒數、實粒數和千粒重,降低空殼率和秕粒率[28],從而顯著提高水稻產量,同時改善了稻米品質[29]。稻田養鴨提高了水稻地上部秸稈生物量,相當于增加了牛飼料,從而增加牛糞產出,即增加了有機肥供應量。“稻—鴨—牧”模式最大的生態效應是極大的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緩解了農業面源污染[30],沒有農藥和化肥的迫害,稻田生物開始回歸,增加了稻田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豐富度[31],提高了稻田生態系統的抵抗力和穩定性。稻稈喂牛,牛糞制肥還田,物質循環利用,稻田廢棄物零排放,做到了農業清潔生產和和可持續發展。

4.3 社會效應

“稻—鴨—牧”模式作為生態種養模式,其運行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如機械整田、手插秧、人工收割、牛鴨的飼養和日常管理等,為當地勞動力市場提供了大量崗位,尤其是留守家中的閑置中老年勞動力。農場在創收的同時,也幫助農民增收[32]。農場示范成功后也將帶動周邊積極建設“稻—鴨—牧”模式并推廣,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探索道路提供參考。

5 結 語

“稻—鴨—牧”模式集種植、養殖、畜牧于一體,利用食物鏈原理,系統內物質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零排放,提高了資源利用率。不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采用生物物理防治病蟲害,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做到清潔生產,達到了耕地修復、稻鴨優質豐產、畜牧增收的良好效益。在稻鴨的基礎上增加畜牧一環,把農田廢棄物秸稈作為牛飼料,再轉化為優質有機肥還田,變廢為寶,增益減害。綜上所述,“稻—鴨—牧”模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

參考文獻:

[1] 甄若宏,王強盛,張衛建,等. 稻鴨共作對稻田主要病、蟲、草的生態控制效應[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7,(2):60-64.

[2] 鄭永華,鄧國彬. 稻魚鴨種養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綜合評價[J]. 生態農業研究,1998,(1):48-51.

[3] 鄭永華,鄧國彬,盧光敏. 稻魚鴨復合生態經濟效益的初步研究[J]. 應用生態學報,1997,(4):431-434.

[4] 王 纓,雷慰慈,周明全,等. Ⅰ、稻魚鴨的增產效果[J]. 湖北農學院學報,1989,(1):1-9.

[5] 黃 璜. 稻鴨生態種養技術[J]. 農民科技培訓,2011,(4):23-24.

[6] 孫洪偉. 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要點[J]. 農民致富之友,2016,(12):181.

[7] 盛志華,鄭 琴. 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研究[J]. 農民致富之友,2015,(24):119.

[8] 何金榮. 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探討[J]. 農技服務,2016,(14):52.

[9] 陳合云,曹棟棟,鄭學強,等. 不同浸種處理對雜交稻種子發芽和成苗的影響[J]. 山東農業科學,2012,(3):40-43.

[10] 林文雄,陳鴻飛,張志興,等. 再生稻產量形成的生理生態特性與關鍵栽培技術的研究與展望[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5,(4):392-401.

[11] 王子華. 中稻機收蓄留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初探[J]. 農技服務,2016,(8):60.

[12] 章 薇,吳 娟. 稻鴨共生田間實施工程技術[J]. 農技服務,2012,(8):974-975.

[13] 李朝國. 稻鴨共育的養鴨技術要點[J]. 中國禽業導刊,2004,(21):24-25.

[14] 隋文志,胡廣民,趙曉鋒,等. 北方寒區牛糞無害化處理關鍵技術研究[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0,(3):578-585.

[15] 張蘊琦,徐鳳花,張 晴,等. 低溫環境下水稻秸稈與牛糞混合堆肥效果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6,(29):112-114,126.

[16] 王 纓,雷慰慈,周明全,等. Ⅲ、稻魚鴨的生態效應[J]. 湖北農學院學報,1989,(1):15-25.

[17] 秦 鐘,章家恩,張 "錦,等. 稻鴨共作系統中稻飛虱及主要捕食性天敵的空間生態位[J]. 生態學雜志,2011,(7):1361-1369.

[18] 周華光,梁文勇,劉桂良,等. 稻鴨共育對超級稻田稻飛虱控制和蜘蛛種群數量的影響[J]. 中國稻米,2009,(4):24-25.

[19] 崔海洋. 淺談侗族傳統稻魚鴨共生模式的抗風險功效[J]. 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6254-16256.

[20] 甄若宏,王強盛,張衛建,等. 稻鴨共作對水稻條紋葉枯病發生規律的影響[J]. 生態學報,2006,(9):3060-3065.

[21] 沈建凱,黃 璜,傅志強,等. 規模化稻鴨生產對早稻病蟲害變化規律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 作物研究,2009,(3):161-166.

[22] 盧光敏. 稻魚鴨共生技術[J]. 農家科技,2002,(7):21-22.

[23] 李凱年. 依托資源優勢 大抓秸稈養牛[J]. 中國畜牧雜志,1993,(5):15.

[24] 江 南,鄒冬生,肖和艾,等. “種草養牛”循環農業模式效益比較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2017,(14):147-152.

[25] 王 纓,雷慰慈,周明全,等. Ⅱ、稻魚鴨的增值效益[J]. 湖北農學院學報,1989,(1):9-14.

[26] 唐洪玉,雷大強. 稻、魚、鴨、菜復合生態模式的建立與應用[J]. 水產科學,2001,(3):19-20.

[27] 黃 璜,楊志輝,王 "華,等. 濕地稻—鴨復合系統的CH4排放規律[J]. 生態學報,2003,(5):929-934.

[28] 梁玉剛,黃 "璜,李靜怡,等. 規模化稻鴨共育對水稻株型結構及產量形成的影響[J]. 生態學雜志,2016,(10):2752-2758.

[29] 全國明,章家恩,楊 "軍,等. 稻鴨共作對稻米品質的影響[J]. 生態學報,2008,(7):3475-3483.

[30] 張琳杰,李 峰,崔海洋. 傳統農業生態系統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作用——以貴州從江稻魚鴨共生模式為例[J]. 生態經濟,2014,(5):131-134.

[31] 汪金平,曹湊貴,金 暉,等. 稻鴨共生對稻田水生生物群落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2006,(10):2001-2008.

[32] 張 波,丘俊超,羅琤琤,等. 生態農業稻鴨共生技術綜合效益評價[J]. 現代農業科技,2014,(21):269-27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第4页|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丝袜啪啪|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亚洲天堂久久久| 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国产男人天堂|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另类专区亚洲| 爆操波多野结衣|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韩日免费小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网|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欧美色图第一页| 亚洲无线视频| 国产av色站网站|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欧美福利在线| 欧美午夜性视频|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一区二区影院| 九色综合视频网|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1娇喘视频| 婷婷色婷婷|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99精品国产电影| a级毛片免费网站| a毛片在线播放|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日韩专区第一页| 久久精品丝袜|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911亚洲精品| 58av国产精品| 亚洲天堂伊人|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在线欧美a| 亚洲精品麻豆|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福利视频久久| 天堂成人av|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中国毛片网|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亚洲区第一页|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