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稻稈潛蠅是我國南方山區、半山區水稻的主要害蟲之一。近年來,桃江縣稻稈潛蠅的發生面積不斷擴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對水稻生產構成嚴重威脅。為有效控制稻稈潛蠅的發生與危害,介紹了稻稈潛蠅的主要形態特征、危害特點及發生規律,分析了2017年桃江縣稻稈潛蠅大發生的特點及原因,提出了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科學合理施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綜合防治策略。
關鍵詞:稻稈潛蠅;發生特點;發生原因;綜合防控
中圖分類號:S435.1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8)01-0075-03
The Causes of Outbreak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
in Taojiang County
XUE Zhi-ping1, 2,DING Chao-hui3, HAN Yong-qiang1,WEN Ji-hui1,PENG Zhao-pu1
(1. Hunan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Changsha 410125, PRC; 2. Baotou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 , Baotou 014030, PRC;
3. Taojiang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 Taojiang 413400, PRC)
Abstract: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 is one of the major insect pests of rice in the mountainous and semi-mountainous regions in south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occurrence and damage of C. oryza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n Taojiang County, which has become a serious threat to rice produc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occurrence and damage of C. oryzae, the mai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a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C. oryzae were described. Then,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outbreak cause of C. oryzae in Taojiang County in 2017 were analyzed. Finally, the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technique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physical,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control,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se of high-effective, low toxicity, low-residue pesticid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utbreak cause; comprehensive control
稻稈潛蠅(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俗稱稻稈蠅、稻鉆心蠅、雙尾蟲,屬雙翅目黃潛葉蠅科,是危害我國南方山區、半山區水稻生產的主要害蟲之一[1-2]。稻稈潛蠅以幼蟲蛀入稻莖內為害心葉、生長點及幼穗,造成穗頭谷粒殘缺不全或出現花白穗,一般可使水稻減產10%~15%,嚴重時可達30%以上[3-4]。
桃江縣地處湘中偏北,資江中下游,是雪峰山余脈向洞庭湖平原過渡的環湖丘崗地帶,屬典型的南方丘陵水稻種植區,水稻常年播種面積約6萬hm2,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93%,其中早稻2.4萬hm2,一季稻1.13萬hm2,晚稻2.47萬hm2。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變革及水稻品種更新等因素的影響,桃江縣稻稈潛蠅發生呈逐年上升趨勢。2017年桃江縣稻稈潛蠅大發生,全縣早稻、一季稻、晚稻累計發生面積達3.47萬hm2,占水稻播種面積的57.8%,對水稻高產穩產和農民增收構成嚴重威脅。為有效控制稻稈潛蠅的發生與為害,確保水稻增產增收,筆者總結了2017年桃江縣稻稈潛蠅的發生特點,分析了其大發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
1 稻稈潛蠅的形態特征、危害特點及發生規律
1.1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2.3~3.0 mm,翅展5~6 mm,體鮮黃色。頭部背面有1菱形黑色大斑,復眼暗褐色;觸角3節,基節黃褐色,第2節暗褐色,第3節黑色膨大呈圓板形,觸角芒黃褐色,與觸角近等長。胸部背面具3條縱向并列的黑色長斑,中間1條略靠前;其兩側尚有短而細的黑色縱斑。腹部紡錘形,各節背面前緣具黑褐色橫帶,第1節背面兩側各有1黑褐色小斑點,腹面淡黃色。翅透明,翅脈褐色。足黃褐色,跗節末端暗黑色。卵長約1 mm,瘦長橢圓形,白色。上有縱向凹溝,現波狀柳條紋,孵化前淡黃色。幼蟲蛆形。老熟幼蟲體長6~7 mm,淡黃白色,有光澤,近紡錘形,前端略尖,口器淺黑色,尾端分兩叉。蛹長5~6 mm,淡黃色,尾端分叉同幼蟲,羽化前顏色變深。
1.2 危害特點
稻稈潛蠅以幼蟲鉆蛀為害心葉、生長點和幼穗,水稻苗期至長穗期均可受害。苗期受害,抽出的心葉上有橢圓形或長條形小孔洞,四周色淡或發黃,后發展為縱裂長條狀,致葉片破碎,常稱為“破葉”,嚴重時抽出的心葉扭曲而枯萎,若遇夏季高溫由于取食時斷時續,被害葉片則形成細的裂縫,有的只見細小洞孔。生長點受害,分蘗增多,植株矮小,抽穗延遲,穗頭小,秕谷增加。幼穗分化期受害,穎花退化,不能產生正常谷粒,抽穗后表現為穗上部1/3或部分無谷粒,僅有少許退化發白的枝梗或畸形小穎殼,俗稱“花白穗”或“雷打稻”,嚴重時,穗呈白色,直立不彎頭,與螟害的白穗相似。
1.3 發生規律
稻稈潛蠅在桃江縣一年發生3代,兩個世代為害水稻,一個世代為害越冬寄主,以幼蟲在看麥娘、稗草、游草等禾本科雜草上越冬。越冬幼蟲于次年3月中下旬開始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上旬羽化。成蟲羽化后遷入早稻秧田和本田產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第一代幼蟲危害高峰期,主要危害早稻本田和一季稻秧田,5月中下旬為化蛹高峰期,6月上中旬為第一代成蟲羽化盛期和產卵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第二代幼蟲危害盛期,主要危害一季稻本田、晚稻秧田(6月下旬至7月中旬)和晚稻本田(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為第二代幼蟲化蛹和成蟲羽化盛期。羽化的成蟲多集中在越冬寄主上產卵,第三代幼蟲于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孵化后鉆入寄主植物心葉為害并越冬,成為來年的蟲源。
2 2017年桃江縣稻稈潛蠅發生特點
2.1 發生期長
由于水稻種植模式多樣化,混栽、插花種植現象普遍,造成水稻生育期不整齊,橋梁田和蟲源田多,導致稻稈潛蠅發生期延長。4月下旬至8月上旬均有發生。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一代幼蟲危害早稻本田和一季稻秧田;6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幼蟲危害一季稻本田、晚稻秧田和本田。
2.2 發生面積廣
2017年桃江縣水稻播種面積6萬hm2,其中早稻2.35萬hm2,一季稻1.16萬hm2,晚稻2.49萬hm2。4~8月,稻稈潛蠅在全縣15個鄉鎮大面積發生,早稻、一季稻和晚稻發生面積分別為1.60萬、0.53萬和1.34萬hm2,累計發生面積3.47萬hm2,占水稻播種面積的57.8%。
2.3 發生危害重
2012年以前,稻稈潛蠅在桃江縣屬零星發生,造成危害小。2014~2016年,發生面積不斷擴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2017年,桃江縣稻稈潛蠅大發生,發生面積和危害程度均屬歷年之最。
2.4 為害具有區域性差異
為害程度有地區差異。山地、崗地、丘陵地區發生重于平原地區。山區和丘陵地區多霧多露,空氣濕度大,氣候溫涼,有利于稻稈潛蠅發生。同一地區,氮肥施用量大,生長嫩綠的稻田發生重。
3 稻稈潛蠅大發生原因分析
3.1 氣候因素
稻稈潛蠅喜溫涼、濕潤氣候,溫度、濕度、降雨是影響稻稈潛蠅生長發育和存活的重要氣候因素[5]。冬季氣溫偏高,有利于幼蟲越冬,冬后有效蟲源基數大;夏季不熱,幼蟲不會出現滯育現象,危害時間延長,水稻受害程度加重。降雨和濕度對稻稈潛蠅卵孵化、幼蟲侵入有顯著影響。如降雨期與卵孵或幼蟲發生盛期高度吻合,會大幅度提高卵孵化率和幼蟲存活率。桃江縣2017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雨水偏多,濕度大,卵孵化率和幼蟲侵入率高,有利于第一代幼蟲發生。6~8月雨水也較多,雨水集中期主要出現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受臺風影響也有雨水集中時段出現,對第二代幼蟲發生有利。
3.2 越冬蟲源
隨著農村土地流轉及勞動力轉移,機插秧、直播稻面積逐年增加,土地流轉經營后,田間管理粗放,導致稻田及稻田周圍的非稻田生境中雜草數量和種類增多[6],為稻稈潛蠅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場所和豐富的寄主植物。
3.3 耕作制度
一季稻、雙季稻、再生稻混栽,插花種植現象普遍;同時,一季稻種植面積大,播種時間不統一,從4月中旬開始至6月上旬結束均有水稻播種,造成同一區域不同生育期水稻并存,橋梁田增多,有利于稻稈潛蠅轉移擴散繁殖。
3.4 栽培措施
隨著機插秧、拋秧、直播稻等輕型栽培技術大面積推廣,水稻種植密度不易控制,生長后期群體密度大,通風透光條件差,為稻稈潛蠅發生創造了適宜的田間小氣候[7]。一些高產栽培措施和部分農戶偏施、遲施氮肥等種植習慣,造成禾苗貪青徒長、田間郁蔽度高,易形成適溫、高濕的田間小氣候,有利于稻稈潛蠅的生長發育和繁殖。
3.5 水稻品種
水稻品種不同,受害程度有差異。一般雜交稻比常規稻受害重;秈稻比粳稻和糯稻品種受害重;矮稈比高稈品種受害重[8]。近年來,桃江縣優質稻、超級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大多數優質高產型水稻品種較傳統品種抗性差,有利于稻稈潛蠅發生,受害重。
3.6 發生為害具有隱蔽性
稻稈潛蠅以幼蟲取食水稻心葉、生長點和幼穗。為害初期癥狀不明顯,隱蔽性強,農民不易察覺,誤以為是水稻品種問題或農藥藥害所致;待水稻抽穗后出現花白穗時,已進入為害后期,錯過防治適期,受害程度加重。
4 綜合防治對策
4.1 農業防治
4.1.1 消滅越冬蟲源 冬季清除田邊、溝邊、井邊、塘邊的禾本科雜草并銷毀,破壞幼蟲越冬場所,壓低越冬蟲口基數;春季在越冬幼蟲化蛹期,翻耕冬閑田、綠肥田,結合春耕灌水,能起到較好的殺蛹滅蟲作用,減少冬后蟲口基數。
4.1.2 選用抗蟲耐害品種 選育和種植抗(耐)蟲品種是控制稻稈潛蠅危害最安全、經濟、有效的措施之一。同時,一季稻區應適當選用早熟品種,使之提早抽穗,避開第二代幼蟲為害幼穗。
4.1.3 調整水稻播種期 根據稻稈潛蠅的發生規律,適當調整水稻播種期,使水稻苗期避開成蟲產卵高峰期,孕穗期避開幼蟲危害盛期,可有效降低稻稈潛蠅的發生基數。同時,適當推遲秧田揭膜時間,越冬代成蟲一般集中在秧苗上產卵,推遲揭膜時間,可降低秧苗著卵量。
4.1.4 區域化栽培 在一定范圍內,推行單季稻、雙季稻分區域集中連片種植,避免混栽,減少橋梁田,可有效控制稻稈潛蠅為害。
4.1.5 合理施肥 施肥時應注意氮、磷、鉀肥的合理配比,避免偏施、遲施氮肥,使禾苗前期生長健壯,中后期促控得當,嚴防貪青徒長。此外,適當增施硅肥也能增強水稻植株的抗蟲性[9]。
4.2 物理防治
稻稈潛蠅成蟲對黃色有較強的趨性,可采用田間插掛黃色粘蟲板誘殺成蟲,桃江縣宜在6月上中旬開始插掛黃板,密度25~30塊/667m2,高度以距離水面20~30 cm為宜,可有效殺滅成蟲[10]。
4.3 化學防治
加強蟲情監測預警,抓住防治關鍵節點,采取“狠治一代,挑治二代,巧治秧田,重視穗期”的策略,科學安全使用農藥,保障水稻產量、質量和稻田生態安全。
4.3.1 防治適期和防治指標 第一代危害重且發生較整齊,盛發期明顯,對防治有利。成蟲盛發期和卵孵化盛期為防治適期。一般秧田被害株(以稻苗剛出現“破葉株”為識別標準)率1%以上,大田被害株率在3%~5%時進行防治[11]。
4.3.2 防治對策及對口藥劑 采用“分步控制,三管齊下”的防治對策,即播種期,藥劑拌種控制;秧田期,施送嫁藥控制;大田幼蟲發生盛期,噴霧防治控制。(1)藥劑拌種。用吡蟲啉(高巧)600 g/L懸浮種衣劑拌種對稻稈潛蠅防治效果較好。(2)秧田防治。在禾苗移栽前3 d施送嫁藥,防治藥劑同大田防治。(3)大田防治。根據桃江縣稻稈潛蠅的發生規律,早稻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季稻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晚稻在8月上旬進行防治,發生嚴重的田塊在施藥后5~7 d再防治一次。施藥期間田間保持3~5 cm淺水層3~5 d,可提高防治效果。推薦使用兼具內吸性的藥劑,如18%殺蟲雙水劑、20%氯蟲苯甲酰胺(康寬)懸浮劑、20%呋蟲胺(護瑞)懸浮劑、40%氯蟲·噻蟲嗪(福戈)水分散粒劑、90%殺蟲單可溶性粉劑、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甲維鹽)乳油、5%氟苯蟲酰胺(福酰安)懸浮劑等。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植物保護學會. 中國農作物病蟲害(上冊第3版)[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2] 王華弟,徐志宏,陳銀方,等. 浙江稻田稻稈潛蠅為害損失與防治指標研究[J]. 昆蟲學報,2007,50(4):383-388.
[3] 李典順. 湘西稻稈潛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J]. 湖南農業科學,1997,(2):33-34.
[4] 蔣際清,紀谷芳,黃 新,等. 稻稈潛蠅生物學特性及其綜合治理探討[J]. 華東昆蟲學報,1997,6(1):93-98.
[5] 王華弟,呂仲賢,陳銀方,等. 水稻稻稈潛蠅種群發生動態與持續控制技術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07,23(6):483-487.
[6] 秦玉金,焦駿森,鞠國鋼,等. 旱直播水稻田出草規律及防除技術初探[J]. 雜草學報,2006,(2):20-23.
[7] 張洪程,龔金龍. 中國水稻種植機械化高產農藝研究現狀及發展探討[J]. 中國農業科學,2014,47(7):1273-1289.
[8] 費增豐,包玲玲,林秋香,等. 稻稈潛蠅的發生危害與防治[J]. 植物保護,2004,30(1):88-89.
[9] 韓永強,魏春光,侯茂林. 硅對植物抗蟲性的影響及其機制[J]. 生態學報,2012,32(3):974-983.
[10] 劉成書. 稻稈蠅重發原因及關鍵防控技術[J]. 湖南農業科學,2016,(4):63-65.
[11] 侯茂林,韓永強,王錫鋒,等. 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問答[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