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湖南省嘉禾縣紅火蟻疫情的發生概況,疫情普查和監測防控的主要措施,以及防控效果和開展此項工作的經驗和不足。疫情藥劑治理過程,在紅火蟻發生區施藥14次,潛在發生區施藥2次,累計防控面積205.5 hm2,滅除蟻巢7 356個,共撒施“舒絕”毒餌2.68 t、“火蟻凈”粉劑0.47 t。從2014年8月30日至2015年10月14日,經過對疫情發生區和潛在發生區多點、多次監測結果顯示,疫情發生區在2015年8~10月已連續3個月未監測到紅火蟻;潛在發生區在2015年7~8月連續6次監測未發現紅火蟻,達到了徹底根除疫情的效果。
關鍵詞:紅火蟻;疫情普查;調查監測;防控技術;嘉禾
中圖分類號:S7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8)06-0065-04
Investigation of Epidemic Sit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ed Imported Fire Ant in Jiahe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
WANG Li-yan1,ZENG Yan-hua2,HU Yong-sheng2,CHEN Peng3,QI Zhi-yong4
(1. Agricultural Bureau of Chenzhou City, Chenzhou 431000, PRC; 2. Agricultural Bureau of JiaheCounty, Jiahe 424500, PRC;
3. Institute of Horticultural Research, Hu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cientific Observing and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Pomology in Central Ch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hangsha 410125, PRC; 4. Research Institute of
Cit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5, PRC)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outbreak of red fire ants in Jiahe County, Hunan Province, the main measures for the survey of the epidemic situation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epidemic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experience and deficiency in carrying out the work. The drug control process was 14 times in the red fire ant area, 2 times in the potential area, the total area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as 205.5 hm2, and 7 356 of the nests were eliminated. 2.68 tons of “Shujue” poison bait and 0.47 tons of “Huoyijing” powder were used. From August 30, 2014 to October 14, 2015, after monitoring the epidemic areas and potential areas, red fire ants was not detected in the outbreak area for 3 consecutive months; from July to August in 2015, no red fire ants were detected in 6 consecutive times in the potential area, the effect of a thorough eradication of the epidemic has been achieved.
Key words:red imported fire ant; epidemic survey;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Jiahe
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種危害很大的危險性害蟲,原產于南美洲 [1],20世紀30年代從南美入侵美國[2],至今危害超過1億英畝土地。2001年紅火蟻入侵新西蘭和澳大利亞[3],2003年在臺灣地區發現,2004年在廣東發現,隨后向內地蔓延至廣西、湖南、福建等地區[4]。
紅火蟻作為“世界100種危害最為嚴重的著名入侵生物”之一[5],于2005年被定位為全國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6]。紅火蟻食性雜、危害大,具有強大的繁殖力和競爭能力,對人類的危害主要表現在攻擊人類,危害人類健康甚至生命,破壞生態平衡、危害農業生產,以及破壞公共設施等4個方面,對人類生活和生產造成重大經濟損失[7-8]。
筆者對湖南省嘉禾縣在紅火蟻疫情發生后采取的普查封鎖、疫情防控、藥劑防治和效果監測等措施進行總結和歸納,旨在為其他地區紅火蟻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1 疫情發生概況
湖南省嘉禾縣于2014年8月發現紅火蟻,地點位于嘉禾縣珠泉鎮石丘村。經過疫情訪問調查、踏查和誘餌監測發現該疫情是隨建筑木料從廣東省東莞市傳入,蟻巢主要分布在石丘村的農田、村居、道路兩側、學校、小河旁和荒地等場所。紅火蟻在石丘村呈中心輻射分布,疫情發生區面積約8.91 hm2,疫情潛在發生區36.20 hm2。石丘村不同生境的蟻巢密度平均為0.081個/m2,監測瓶誘集到的紅火蟻數量平均達194.57頭/瓶;其中以荒地的蟻巢密度、誘到紅火蟻的誘餌比例和每個監測瓶誘集到的紅火蟻數量最高,分別為0.38個/m2、82.14%和343.04頭/瓶[9]。
2 主要防控措施
2.1 制定方案
在接到村民關于被螞蟻叮咬后出現紅腫灼痛癥狀的報案后,嘉禾縣政府和農業部門高度重視,縣植檢植保站技術人員立即趕往現場進行初步調查。根據蟻丘和螞蟻特征,初步判斷為疑似紅火蟻后,送樣至華南農業大學昆蟲學重點實驗室進行鑒定并確認為檢疫性害蟲紅火蟻。疫情發生確認后,及時編制疫情快報,按農業植物重大疫情報告制度規定在24 h內向市、省農業部門報告。縣政府組織農業、林業、衛生、環保及疫情發生區——珠泉鎮有關領導參加了紅火蟻防控現場會,部署疫情防控工作??h農業局成立了由局長、分管副局長及有關技術人員組成的紅火蟻疫情普查防控領導小組,并制定了《嘉禾縣紅火蟻普查防控工作方案》,縣植檢植保站負責組織、部署、落實紅火蟻防控具體措施。
2.2 疫情封鎖
在發生區劃定疫情控制區,豎立“疫情控制區”等標識牌并進行封鎖;在石丘村出入路口設置6個檢疫消毒點,對出入疫區的人員和農產品、垃圾、花卉苗木、草皮等必須先進行消毒處理。消毒藥劑可用毒死蜱、氟蟲腈、阿維菌素等,采用噴霧、浸液或澆灌等方法滅蟻消毒。
分區治理環境:住宅學校區——搞好室內清潔衛生,清理房屋附近的雜物,鏟除雜草并疏通排水溝,在墻腳周圍水溝邊撒放石灰防蟻?;钠碌亍葒娛┌俨菘莩輨?,待雜草干枯后露出蟻丘,再采用藥劑防治。農田和旱作地——清除雜草、灌木和土雜肥,切斷通向田地的蟻道。垃圾堆放點——采用農藥處理或高溫堆漚的方法就地處理垃圾,禁止外運,以防傳播。
2.3 疫情普查
為全面掌握、徹底摸清紅火蟻發生情況,嘉禾縣植檢植保站組織各鄉(鎮)農技站采用訪問調查法查清了疫情發生范圍,并重點對珠泉鎮石丘村的農田、村居、道路兩側、學校、小河旁和荒地等地區的紅火蟻疫情進行踏查和誘餌監測調查。其中,石丘村分為發生區和潛在發生區;其余鄉鎮村為未發生區。潛在發生區的界定是從已發生區邊沿向外延伸500 m的區域范圍。
疫情防控區面積為45.11 hm2,其中疫情發生區面積約8.91 hm2,疫情潛在發生區36.20 hm2。疫情發生區踏查蟻巢數量為5 857個,蟻巢密度為657.35
個/hm2,達到嚴重發生程度(見表1)。潛在發生區未誘測到紅火蟻。
2.4 專業防控
采用分步實施、最終撲滅的方式進行防治。首先在蟻丘附近紅火蟻活動覓食區投放餌劑,1~2周后再對蟻巢用粉劑進行直接處理。再根據持續監測結果,如發現仍有紅火蟻,則反復使用誘餌和藥劑處理,直到9個月內不再發現紅火蟻為止。
使用防治紅火蟻專用餌劑“舒絕”,有效成分為0.1%茚蟲威,作用機理為神經毒殺。工蟻取食后不會馬上死亡,還能將毒餌帶到蟻巢喂給蟻后,從而殺死蟻后,消滅整個蟻群。施用方法可點施,也可撒播。處理單個蟻巢時點施,在蟻巢1~1.5 m處作點狀投放,每個蟻巢點投30~50 g。撒播使用1 kg/667m2。施藥時不破壞蟻丘和擾動蟻巢。
使用紅火蟻專用粉劑“火蟻凈”,有效成分為0.1%高效氯氰菊酯,對紅火蟻體表粘附性強,具有胃毒和觸殺作用。通過工蟻粘附毒粉相互傳導,致使幼蟻和蟻后中毒死亡。把蟻巢上部挖開一點,使紅火蟻大量出來,及時把火蟻凈撒在紅火蟻身上即可。每巢用藥20~50 g 。
紅火蟻發生區,共施藥14次,防控面積132.6 hm2,處理蟻巢7 350個,使用粉劑0.47 t,餌劑2.08 t。潛在發生區,共施藥2次,防控面積72.9 hm2,處理蟻巢6個,使用粉劑0.12 kg,餌劑0.6 t。累計防控面積205.5 hm2,滅除蟻巢7356個,共撒施“舒絕”毒餌2.68 t、“火蟻凈”粉劑0.47 t,實際平均使用餌劑1.3 kg/667m2,每巢用粉劑0.064 kg。
3 防控效果
3.1 調查監測
從2014年8月30日至2015年10月14日,對紅火蟻發生區進行了14次監測(見表2);從2014年8月30日至2015年8月23日,對紅火蟻潛在發生區進行了12次監測(見表3)。采用火腿腸誘餌法進行調查,將新鮮火腿腸切成厚度約0.5 cm 的薄片,放入專用的塑料誘瓶中,再將瓶子橫置地面,讓瓶口接觸地面。間隔20 m放置一個瓶,用標志旗固定瓶子的位置并編號。放置后約30 min檢查,若有紅火蟻工蟻則將迅速拿起瓶子并蓋上瓶蓋,集中帶回室內作數量統計[10]。
3.2 效果分析
由表4可知,第1次調查監測結果活蟻巢密度平均為282.3個/hm2,比防控前減退65.31%;誘餌上火蟻數量平均為74.89頭/瓶,較防控前減退61.51%,防治效果明顯。到第3次調查監測時蟻巢密度、工蟻數量已分別下降至20.1個/hm2、18.51頭/瓶,減退率分別達到97.53%和90.49%,說明在2014年經過3次防治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但2015年7月1日第5次的調查監測結果表明,疫情出現了反復。蟻巢密度增加至117個/hm2,工蟻數量上升至31.7頭/瓶,減退率分別下降到85.59%和83.71%。再通過2次防治后,到第7次調查監測時,蟻巢密度、工蟻數量減退率又分別回復到94.5%和92.05%。此后疫情均呈穩步減退直至根除。
結合施藥情況分析,2014年8~12月,發生區累計實施紅火蟻疫情防控3次,分別在9月2日和9月10日各撒施一次毒餌,輔以粉劑處理蟻巢。9月26日對防效不太理想的區域補施一次毒餌。11月5日專門尋找活蟻巢進行一次粉劑滅巢,輔以餌劑誘殺。經3輪撲殺后,工蟻減退率90.49%,活蟻巢平均防治效果97.53%,疫情得到基本控制。
2015年7~10月,發生區累計防控11次。由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未開展藥劑防治,7月3日針對疫情出現反彈的情況開展一次全面撲殺,通過餌劑誘殺和粉劑處理后蟻巢滅除效果較好,但工蟻誘殺效果不佳。再經過7月9日、14日兩輪防治后,工蟻減退率和活蟻巢平均防治效果分別達到92.05%和98.1%,紅火蟻疫情得到控制。7月18日至8月20日連續5次防治,疫情穩步減退直到根除。8月24日至10月13日連續3個月采用餌劑誘殺鞏固防治效果。
疫情發生區經過近2 a共8次的全面防控后,2015年8月23日監測,工蟻誘集數從防控前的194.56頭/瓶下降到0,工蟻減退率100%;2015年7月31日監測,活蟻巢數量從防控前的54.25個/667m2下降到0,防治效果100%。
潛在發生區前面3次調查監測未發現蟻巢和紅火蟻,但在第4次監測時,在距離發生區域1 km的一處荒地中間發現6巢紅火蟻并且監測到大量散蟻。該地塊四周為荒地,中間為一農戶耕種的作物,推測原因可能是該農戶施用農家肥從村中攜帶的紅火蟻并繁殖擴散,系檢疫封鎖不嚴所致。在經過兩輪防治后監測表明紅火蟻被及時撲滅。
從以上監測結果可見,疫情發生區在2015年8~10月已連續3個月未監測到紅火蟻;潛在發生區在2015年7~8月連續6次監測未發現紅火蟻。
4 總 結
疫情封鎖檢疫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必須要有防控預案,必須要有政府的參與,借助政府的高效調度指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由于紅火蟻具有隨河流傳播的特點和蟻后風飛的習性,使調查監測的范圍具有不確定性,監測難度加大。因此可適當擴大調查監測的范圍,應將附近2 km列入監測范圍,須對流經發生區的河流兩岸向上游調查500 m,向下游調查1 000 m。
防治效果調查監測與施藥的間隔時間應適當延長至2~4周后,防治效果會更明顯?;鹜饶c誘集法要在白天氣溫21~36℃或地表溫度22~36℃,地面干燥時進行。藥劑防治要在氣溫21~34℃或地表溫度22~36℃時進行,避免在地表濕潤、下雨前、風力大時施藥,要選在紅火蟻活動活躍的時段使用藥劑。毒餌撒施要求施藥員平排步行用人工或持撒播機勻速撒藥,間隔距離不能太大。在大面積撒施餌劑后要仔細檢查防治效果,再根據防治效果實施粉劑滅巢。粉劑滅巢時一定要將藥粉撒在蟻身上。用藥量可按前重后輕,發生區重、潛在發生區輕的標準掌握。用藥時還要考慮藥劑對環境的影響。要適當減少施藥次數和施藥量,以降低防治成本。
嘉禾縣采用政府購買技術服務方式,與廣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紅火蟻疫情根除合同,引進專業技術隊伍開展防治工作。通過2 a的防治和持續監測,達到了根除疫情的良好效果,開創了采用政府購買專業公司技術服務模式的先例,為全國提供了很好的經驗。2016年9月,經農業部專家組現場驗收獲得一致好評。
參考文獻:
[1] 劉 杰,呂利華,馮 夏. 美國紅火蟻防治餌劑的研究應用及啟示[J]. 廣東農業科學,2006,19(5):12-17.
[2]Williams D K,Collins H L,David O I. The red imported fire ant(Hymenoptera:Formicidae):An history perspective of treatment progra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baits for control[J]. Am. Entomol,2001,(47):146.
[3]Pascoe A, Turning up the heat on fire ants[J]. Biosecurity,2001,(32):6.
[4]蘇艷超. 入侵紅火蟻主要生態學特性及其控制研究[D]. 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9.
[5]陸永躍,曾 玲. 發現紅火蟻入侵中國10年:發生歷史、現狀和趨勢[J]. 植物檢疫,2015,29(2):1-6.
[6]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453號[EB/OL]. http://www. moa.gov.cn/ zwllm/tzgg/gg/200501/t20050118_307965.htm,2005-01-17.
[7]呂利華,何余容. 紅火蟻的入侵、擴散、生物學及其危害[J]. 廣東農業科學,2006,(5):3-11.
[8]唐鐵京. 紅火蟻疫情監測及應急防控關鍵技術[J]. 植物保護,2016,70(3):42-44.
[9]胡永生,曾艷花,湯 睿,等. 嘉禾縣紅火蟻疫情調查[J]. 湖南農業科學,2017,384(09):63-64,69.
[10]高倩妮. 入侵紅火蟻化學防治技術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1.
(責任編輯:肖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