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篩選適宜在贛撫平原作再生稻栽培的優良水稻品種,以深兩優5814、和兩優1號、隆兩優534等10個水稻品種為材料進行再生稻種植試驗,考察各品種的生育期、產量、產量構成和特征特性。結果表明:供試各品種頭季稻、再生季稻、兩季總產量的差異達顯著和極顯著水平,其中深兩優5814、晶兩優華占、Y兩優6號、隆兩優1998、隆兩優534、隆兩優1212、和兩優1號這7個品種適宜在贛撫平原作再生稻品種推廣應用。
關鍵詞:水稻品種;再生稻;篩選;贛撫平原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8)08-0010-03
Selecting Ratoon Rice Varieties of Suitabl Planted in Ganfu Plains
LIU Zong-fa,CHENG Chun-ming,XIONG Qing-yun,YU Feng-qin,WANG Su-ying
(Nanch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Nanchang 330000, PRC)
Abstract: In order to select the best rice varieties suitable for ratooning rice in Ganfu plain, the ratooning rice plant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with 10 rice varieties, including Shenliangyou 5814, Heliangyou 1 and Longliangyou534 as the materials to investigate the growth period, yield, yield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varie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first-crop rice, ratooning rice and two season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10 varieties were significant and extremely significant. Shenliangyou5814, Jingliangyouhuazhan, Yliangyou6, Longliangyou1998, Longliangyou534, Longliangyou1212, and Heliangyou1 could be used as ratooning rice varieties in the Ganfu plain.
Key words: rice variety; rationing rice; selecting; Ganfu plain
再生稻是通過一定的栽培措施,使頭季水稻收割后稻樁上休眠芽萌發生長成穗而收割的一季水稻。實踐證明,再生稻是中國南方稻區種植一季稻熱量有余而種植雙季稻熱量又不足的地區,或是雙季稻區只種一季中稻的稻田提高復種指數、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和經濟收入的措施之一[1-3]。目前,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許多地區正在大力研究、示范、試驗推廣再生稻栽培技術[4-10],發展勢頭強勁。
品種是影響再生稻產量的決定性因素。隨著育種技術的不斷創新,培育出各種揚花結實耐高溫、再生能力強、高產、優質且適宜不同生態條件的水稻品種,為再生稻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更大的品種選擇空間。試驗在2016年再生稻品種篩選的基礎上[11],繼續引進部
分新品種,在贛撫平原上進行再生稻種植試驗,以期篩
選出適合贛撫平原生態條件的優質高產再生稻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及供試品種
試驗于2017年在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溫家圳進行,該地位于贛中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供試土壤pH值為5.40,有機質39.51 g/kg,全氮2.42 g/kg,
堿解氮187.45 mg/kg,有效磷16.18 mg/kg,速效鉀97.25 mg/kg,前作為油菜。
供試的10個水稻品種分別為深兩優5814、和兩優1號、隆兩優534、Y兩優6號、隆兩優1998、隆兩優1212、隆兩優1813、Y兩優900、深兩優9310和晶兩優華占。
1.2 試驗設計及田間管理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每個品種即為1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各小區面積為21 m2。
播種前采用強氯精浸種消毒,于4月11日塑盤播種育秧,5月3日施基肥:40%復合肥(14-16-10)
487.5 kg/hm2;5月5日人工移栽,移栽規格16.7 cm×23.3 cm,5月11日施尿素112.5 kg/hm2作分蘗肥,5月27日曬田;6月18日施尿素、氯化鉀各75 kg/hm2作穗肥, 8月2日施尿素112.5 kg/hm2作促芽肥,頭季稻于成熟期及時人工收割,留樁高度40 cm左右,實收測產。頭季稻收割后復水,結合復水施尿素90 kg/hm2和40%復合肥(14-16-10)120 kg/hm2作提苗肥和穗肥。及時防治病蟲草害,其他管理同大田生產。
1.3 測定指標及方法
記載水稻各生育期。成熟期各小區實測產量,收割前每個小區調查20蔸植株的有效穗,按平均數法取10蔸作為考種樣,分別考查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水稻品種的生育期
從表1可以看出,參試品種頭季稻始穗期以和兩優1號最早,7月12日就已始穗,其次是晶兩優華占,7月14日始穗,其他品種始穗期均在在7月17~18日之間;再生季稻始穗期仍是和兩優1號最早,為9月7日,隆兩優1813次之,為9月7日,Y兩優900最晚,為9月16日,其他品種始穗期在9月8~12日之間;頭季稻全生育期以和兩優1號最短,為124 d,晶兩優華占次之,為126 d,其他品種在127~129 d之間;再生季稻全生育期以和兩優1號最短,為61 d,Y兩優900最長,為71 d。
2.2 各水稻品種的產量
由表2可知,頭季稻產量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深兩優5814>晶兩優華占>Y兩優6號>Y兩優900>和兩優1號>隆兩優534>隆兩優1998>深兩優9310>隆兩優1212>隆兩優1813;再生季稻產量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隆兩優1212>隆兩優1813>隆兩優1998>深兩優5814>晶兩優華占>隆兩優534>Y兩優6號>深兩優9310>和兩優1號>Y兩優900;兩季總產量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深兩優5814>晶兩優華占>Y兩優6號>隆兩優1998>隆兩優534>隆兩優1212>和兩優1號>Y兩優900>深兩優9310>隆兩優1813。差異顯著性分析結果表明,各品種間頭季稻產量、再生季稻產量、兩季總產量差異性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
2.3 各水稻品種的產量結構
從表2中還可看出,隆兩優1813、Y兩優900、深兩優9310的頭季稻結實率偏低,分別為62.8%、 74.7%、74.0%,深兩優5814、晶兩優華占、和兩優1號、隆兩優534、隆兩優1998的較高,超過80%,而Y兩優6號和隆兩優1212的約為78%;再生季稻結實率,Y兩優900的偏低,為64.8%,和兩優1號、隆兩優534、深兩優9310、晶兩優華占的高于80%,其他品種在75%左右; Y兩優900、隆兩優1813、隆兩優534的頭季稻有效穗偏少,和兩優1號、Y兩優900的再生季稻有效穗偏少;各品種頭季稻的每穗總粒數相差較大,在139.2~234.4粒/穗之間,以Y兩優900最大,達234.4粒/穗;再生季稻每穗總粒數卻相差不大,在74.1~96.8粒/穗之間,以晶兩優華占最大,為96.8粒/穗,詳見表2。
2.4 各水稻品種作再生稻栽培時的特征特性
如表3所示,從株型和株高來看,除Y兩優900植株偏高,株型較松散,不利用于作再生稻品種外,其他品種的均較為適宜;從再生快發性來看,和兩優1號和晶兩優華占表現一般,其他品種均表現優良;從抗倒性來看,各品種均表現良好,無倒伏現象。
3 小結與討論
在贛撫平原,頭季稻能夠在高溫期正常結實,再生季稻能規避寒露風危害,使頭季和再生季水稻結實率處于較高水平,這是推廣應用再生稻栽培模式的關鍵。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日平均氣溫、最高氣溫和高溫熱害天數與結實率有顯著相關關系[12]。2017年,再生稻的頭季稻抽穗揚花期溫濕度有利于揚花結實,無高溫熱害現象發生;再生季稻抽穗揚花期間,寒露風未出現,此時的溫度適宜于再生季稻揚花結實,故2017年所有供試水稻品種總產量較高。產量構成、生育進程分析結果表明:除隆兩優1813、Y兩優900和深兩優9310的頭季稻結實率偏低,Y兩優900再生季生育進程較慢,結實率偏低以外,多數供試品種的頭季和再生季結實均表現良好。
供試品種間頭季稻產量、再生季稻產量、兩季總產量差異性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頭季稻產量。綜合供試品種生育進程、頭季稻、再生季稻特征特性,認為深兩優5814、晶兩優華占、Y兩優6號、隆兩優1998、隆兩優534、隆兩優1212、和兩優1號這7個品種適宜在贛撫平原作再生稻品種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富賢,熊 洪,張 林,等. 再生稻產量形成特點與關鍵調控技術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科學,2015,48(9):1702-1717.
[2] 周 奧,何可佳. 湖南地區再生稻品種篩選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16,32(15):1-5.
[3] 彭崑生. 大力發展再生稻 再創農業新優勢[J]. 農村發展論叢,2002,124(12):4-7.
[4] 劉國華,鄧化冰,陳立云,等. 中稻頭季稻與再生稻的品質比較研究[J]. 雜交水稻,2002,17(1):45-47.
[5] 王蘇影,吳志青,徐慧芳,等. 直播-再生稻的品種篩選初探[J]. 作物研究,2015,29(5):472-474.
[6] 楊開渠. 再生水稻研究[J]. 農業學報,1958,(2):107-133.
[7] 周紅英. 再生稻輕簡化高產栽培技術及其生理機制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8] 熊 洪,方 文,譚震波. 雜交中稻不同時期收割對頭季稻和再生稻產量的影響[J]. 雜交水稻,1990,(3):8-10.
[9] 蔣廷杰,易鎮邪,屠乃美. 留樁高度對培矮64S/E32再生特性的影響[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1(4):359-364.
[10] 李義珍,黃育明,陳子聰,等. 再生稻豐產技術研究[J].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學報,1991,6(1):1-12.
[11] 劉宗發,熊青云,喻風琴,等. 適合贛撫平原再生稻-油菜種植模式的再生稻品種篩選[J]. 安徽農業科學,2017,45(17):23-25,28.
[12] 楊 軍,李迎春,劉 丹,等. 江西一季稻花期高溫熱害發生規律及其對產量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9):170-175.
(責任編輯:成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