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瀘溪縣椪柑生產、發展已經30 a以上。截至2017年,全縣椪柑穩定培管面積1.533萬hm2,產量19萬t,產值2.6億元,是全國知名的椪柑生產大縣。通過研究椪柑成為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現狀、經驗做法,分析了椪柑生產面臨的問題,主要問題有桔園立地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較薄弱;樹齡老化、品質退化,品種結構單一;椪柑生產主要勞力結構不合理;椪柑生產—加工鏈條短;椪柑營銷體系發育不健全,銷售渠道不暢。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新時期瀘溪縣椪柑產業優化轉型升級增效對策與建議,主要有完善椪柑果園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椪柑產業布局,轉變生產管理方式,繼續實施現代柑橘標準化生產技術路線,引進農業投資和延伸產業鏈,強化以市場為導向的營銷策略。
關鍵詞:椪柑產業;發展現狀;優化轉型;對策研究;瀘溪
中圖分類號:S66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8)08-0105-03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of
Tangerine Industry in Luxi County
ZHOU Hai-sheng1,2,LI De- jin1,2,XIE Shen-wang1,WANG Fa-jun1,DING Chao-ying3
(1. Hunan Luxi County Agricultural Bureau, Luxi 416100, PRC; 2. Luxi County Tangerine Research Institute, Luxi 416100, PRC;
3. Hu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angsha 410125, PRC)
Abstract: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ngerine in Luxi County has been over 30 years. By 2017, the stable cultivation area of tangerine was 15333 hm2, the output was 190,000 tons, and a total output value of 260 million yuan, now is a famous county of tangerine production in China. B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perience of tangerine as a dominant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production of tangerine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poor site conditions and weak infrastructure. Aging of trees and degeneration of quality, the variety structure was single. The main labor structure of tangerine production was unreasonable. The processing chain of tangerine was short. The development of tangerine marketing system was not perfect, and sales channels were not smooth.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angerine industry in Luxi County in the new period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perfecting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tangerine orchard, optimi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angerine industry, changing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continuing to implement the modern tangerine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line, introducing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and extend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strengthening marketing oriented marketing strategy.
Key words: tanger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optimization trans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Luxi
瀘溪縣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南端,縣域總面積1 566 km2,耕地面積1.38萬hm2,山地面積10.34萬hm2,可稱之為“八山半水一分田”,屬于國家級貧困縣。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瀘溪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全縣利用得天獨厚的山地優勢和良好的區域小氣候條件,發展椪柑產業,椪柑種植總規模曾達到了2.0萬hm2(其中掛果面積1.4萬hm2),椪柑年總產量達18萬t,走出了一條依托發展椪柑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脫貧的“產業富民”之路,被譽為“中國椪柑之鄉”。
可是,隨著瀘溪椪柑樹齡老化,果實品質出現了較大的退化,近年來生產成本增加、產品銷售難、品種單一等問題日顯突出,已成為制約全縣椪柑產業發展的潛在瓶頸。瀘溪縣現有的椪柑優勢特色產業迫切需要優化轉型升級增效。筆者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對如何破解產業轉型發展短板和瓶頸,加快推進新時期椪柑產業發展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1 瀘溪縣椪柑產業發展經歷和現狀
1.1 椪柑種植面積由小到大趨于穩定
瀘溪椪柑產業發展大體分為起步、壯大、穩定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瀘溪縣老一輩農業科技工作者從瀘溪縣洗溪鎮能灘柑桔場早期引進的八卦蘆柑中選育出了“8304”“8306”兩個椪柑優良株系。經過良種苗木擴繁,在峒河流域鄉鎮小面積示范推廣,至90年代初,瀘溪縣椪柑種植面積913.2 hm2,總產量達到1 750 t。
經過20 a以上的開發推廣,到2008年瀘溪縣椪柑總種植規模達歷史最高期2.0萬hm2,掛果面積1.4萬hm2,產量18萬t;規模1333.33 hm2以上的產業鄉鎮有4個,666.67 hm2以上的鄉鎮有5個,66.67 hm2以上椪柑專業村87個,3.33 hm2以上大戶達500戶,1.33 hm2以上的椪柑種植大戶有3 630戶,農戶椪柑種植覆蓋面達到90%以上,農民人均占有柑橘面積達0.078 hm2,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來源于椪柑產業。但由于2008年受冰凍災害影響,當年椪柑滯銷,至后來椪柑價格一直低迷,果農受到了較大沖擊,撂荒棄管現象日漸嚴重,椪柑有效培管面積逐年縮小。
自2012年以來,由于瀘溪縣增加對椪柑產業的資金投入,大力推行椪柑標準園建設和椪柑品種改良,冬延保鮮上市等措施,促進了全縣椪柑提質增效和果園面積保穩回升。截至2017年,瀘溪縣椪柑穩定培管面積1.533萬hm2,產量19萬t,產值2.6億元。
1.2 適合湘西山區特點的椪柑經營主體發展迅速
在推進柑橘產業開發的同時,按照“政府引導、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原則,加大了經營主體培育。目前,瀘溪縣已扶持發展椪柑公司、紅山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7家,椪柑專業合作社43家,家庭農場31家。通過新型經營主體引領帶動,建立“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聯系帶動周邊農戶超過2.3萬戶,打造出峒河沿岸、沅江沿線優勢椪柑產業帶6 666.67 hm2,推進了產業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精細化管理、精深化加工。
1.3 椪柑優質品牌建樹意識增強、創建力度加大
近年來,瀘溪縣上下統一步伐大力推進品牌建設,逐步打造出“早蜜椪柑”“辛女椪柑”等名優椪柑品牌。“瀘溪椪柑”先后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ISO09001國際質量體系、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被評為湖南名牌農產品、國家安全食品放心品牌,獲湖南省著名商標。2017年,“瀘溪椪柑”獲得了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殊榮和湖南十大農業品牌,中國中部(湖南)農業農博會農產品金獎,被農業部選入《2017年度全國名優新農產品目錄》。通過品牌創建,提升了椪柑產品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
2 椪柑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桔園立地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較薄弱
特殊山形地貌導致椪柑園建設大多是開山辟地、依山而建,水利資源缺乏,基地機耕道、工作道、集雨池窖、排灌溝渠及柑橘保鮮儲藏庫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
據統計,園區機耕道路通達率不足20%,特別是山地果園不足10%,桔園工作道普及率不足30%,果園先進農機具使用率低、標準化生產作業難度大,桔園集雨池、排灌溝渠配套率不足30%,抗旱能力弱。同時,椪柑保鮮儲藏庫極為缺乏,倉儲能力不足總量的20%,大量果品下樹后都靠臨時搭建簡易小棚擺放。基礎設施的不配套、不完善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2.2 樹齡老化、品質退化,品種結構單一
瀘溪縣椪柑經過30 a以上的快速發展,樹齡20 a以上的桔園達60%,25 a以上的達30%,由于椪柑果樹的生長周期性,已呈現出樹齡老化、樹勢弱化、品種退化現象。
瀘溪縣椪柑前期開發為了提高單產和前期經濟效益,推廣的是計劃密植技術,桔園成年封行后需要進行間伐或疏伐,但果農意識不強,只講眼前利益,桔園成年封行后,不愿進行間伐,導致桔園郁閉。雖然近年來瀘溪縣大力推進椪柑標準園建設和品改、低改,但改造后的部分椪柑園由于果農培管不到位、椪柑樹迅速直立生長,使得已經改造的果園又出現高大樹勢,導致劣質低產桔園出現反彈現象,同時還有部分未得到標準化改造,這些桔園果實品質逐漸退化,果實偏小、病蟲害較多,特別是砂皮病危害嚴重,極大影響了瀘溪縣椪柑整體質量。
同時瀘溪柑橘品種結構單一。目前主要以“辛女椪柑”為主,“早蜜椪柑”還處于大力推廣階段,由于瀘溪“辛女椪柑”11月中下旬成熟、銷售季節正處于果品上市高峰,產品競爭壓力加大,價格難以形成優勢。
2.3 椪柑生產主要勞力結構不合理,撂荒現象較突出
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 大量有知識、有文化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從事柑橘生產的以老人為主,勞動力不足導致橘園拋荒棄管現象較為突出。
據調查,桔園累計撂荒棄管面積達4 666.67 hm2。近年來瀘溪縣農業局雖然大力開展椪柑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指導,進行樣板示范,但是,果農整體文化素質不高,接受先進生產技術能力較弱,先進的實用技術、農機措施難以實施到位,先進科技成果難以得到及時轉化應用。
2.4 椪柑生產—加工鏈條短,沒有實現應有的增值
瀘溪縣內加工龍頭企業及新型經營主體整體實力不強、對接不夠。由于龍頭企業資金短缺、技術和設備缺乏,產后精深加工轉化能力低。主要以椪柑初級包裝、加工為主,產后加工鏈條短,精深加工不足,無法帶動椪生產—加工向縱深發展,產業的整體效益難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大量椪柑仍以鮮銷為主,缺乏統一品牌包裝,“統裝果”“散果”銷售十分普遍,果品包裝粗糙,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有率不高,產品增值空間有限。由于椪柑銷售季節性強,主要集中在當年11月至來年3月,此期若遇果品滯銷,極易造成果農增產不增收現象。
2.5 椪柑營銷體系發育不健全,銷售渠道不暢
受山區自然條件限制,交通不便,果品銷售信息網絡不健全,90%以上的村組、椪柑經營主體沒有電腦等互聯網網絡終端,農村電商平臺缺乏,果農難以及時獲取生產、加工和銷售信息,難以準確掌握市場變化形勢,造成信息失真、盲目跟風,給柑橘生產銷售帶來很大的盲目性和趨同性,果農好收難得好價;瀘溪縣內缺乏大中型柑橘果品交易銷售市場,椪柑營銷大戶都是各自為陣、分散經營,在產品銷售中缺少話語權;果品中轉站、保鮮貯藏條件簡陋,難以滿足外地客商對優質果品的質量要求;在國內大中城市缺乏長期固定的營銷隊伍和批發營銷網絡,高端、質
優產品市場占有份額少,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橘農增產增收。
3 加快椪柑產業優化轉型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3.1 完善椪柑果園基礎設施建設,在改善生產條件上“筑牢基礎”
進一步提高認識,充分利用國家產業支持政策和精準扶貧政策,整合財政涉農項目資金,重點加大果園機耕道、工作道等道路系統建設,修建節水窖、抗旱池、灌溉管網等灌溉系統,修建果園軌道運輸、索道運輸等采摘運輸系統,完善貯藏庫等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筑牢產業發展基礎。
3.2 優化椪柑產業布局,在結構調整上“提升發展”
一是加大柑橘種質資源圃建設。重點建設一批柑橘品種提純與復壯圃、品種資源保存圃,為全縣柑橘生產提供優質柑橘接穗,生產無病毒種苗。加大瀘溪“浦市甜橙”、瀘溪“辛女椪柑”等地方優質柑橘品種資源的保存和利用,引進、篩選一批柑橘優質高產高抗新品種,適應瀘溪縣柑橘產業發展需要。
二是合理優化現有果園品種結構。促進品種由“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重點加大低產劣質園的改造,通過實施高接換種,嫁接早蜜椪柑、春香、大分四號、園豐臍橙等柑橘新品種,促進品種結構優化。加快柑橘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建設,為柑橘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充足的優質種苗資源保障。
三是統籌瀘溪縣柑橘區域布局。根據區域優勢,椪柑主要向峒河流域的武溪、洗溪、潭溪、白羊溪等鄉鎮的優勢區域集中、基礎條件好的區域集中,加強椪柑品改、低改和提質,打造標準化的椪柑優質生產區;打造浦市、達嵐沿線優質臍橙產業帶,逐步形成品種多樣、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3.3 轉變生產管理方式,在經營組織上“尋找出路”
建立財政獎扶激勵機制,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承包制度,發揮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在產業開發與建設中的主力軍和領頭雁作用,通過新型經營主體的引領,聯系帶動廣大果農,通過資金入股、土地入股、集中托管等多種形式,進行土地合法、有序流轉,加快推進規模化開發、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民在生產、銷售中的組織化程度和抗風險能力;加強產業優惠政策宣傳,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大力發展家庭農莊式經營,有效提高產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特色化生產水平。重點支持、打造發展一批生態循環型、休閑觀光型、采摘娛樂型、勞動體驗型精品園區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經濟效益。
3.4 實施現代柑橘標準化生產技術路線,在產業提質上“再創效益”
大力推進現代柑橘生產技術、先進農業機械引進與應用,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等新型農業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加大水肥一體化、病蟲綠色防控、開展有機肥替代綠肥示范、實施“草—豬—沼—果”循環生態種養模式示范等新技術推廣;80%以上椪柑園達到標準果園建設標準,全面完成瀘溪縣椪柑郁閉、低產園改造,推進“新高脂膜椪柑采后貯藏保鮮技術”,實現柑橘產業提質增效和優化轉型。
3.5 引進農業投資和延伸產業鏈,擴大“產品附加值”
充分利用財政、信貸、民間等多方資金支持,在建立地方公共品牌基礎上,鼓勵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加大“三品一標”產品認證,參與柑橘相關產品開發,創建企業自主品牌、農戶個性品牌。
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實行“科企合作”,引進先進人才、技術和設備,推進產品研發創新,進行產品精深加工,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建設,以品質樹品牌、以品牌搶市場、以市場帶發展,擴大市場銷路,不斷增加產品附加值。
3.6 強化以市場為導向的營銷策略,運用“互聯網+”模式“拓寬富裕路”
加快互聯網進村入戶工程實施步伐,扶助所有企業和生產大戶建立電商服務窗口,通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農戶調整產業結構,實施產品創新,順應市場消費需求。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按照“市場化、窗口化、超市化、品牌化”的要求,創建自立渠道,加強產品貿易聯系,實現生產大戶、經營商與大中型超市有效對接,為農產品拓展國內市場,進軍國際市場搭建平臺,擴大產品銷路;加快農村電商及物流體系建設。
完善縣級電商服務中心、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鼓勵新型經營主體設立特色農產品實體店及電商營銷平臺,依托“互聯網+特色柑橘產品”,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寬柑橘產品營銷渠道,助力果農增收致富。
參考文獻:
[1] 蒲大光. 蓬安縣發展柑桔產業的優勢與策略探討[J]. 中國果業信息,2015,32(2):9-11.
[2]周賢文,張 利. 2014年開縣柑桔產銷回顧及產業持續發展對
策[J]. 中國果業信息,2015,32(4):22-23.
[3]周海生,楊偉軍,丁超英. “新高脂膜粉劑”在湘西椪柑貯藏保鮮中的增效試驗[J]. 湖南農業科學,2016,(12):66-67,72.
(責任編輯:肖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