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促進湖南省蔬菜的優質高效生產,利用1995~2016年的資料數據,分析了湖南省蔬菜產業的發展變化及時空分布特征。分析結果表明:湖南省蔬菜面積、產量在時間發展上呈現出快速增長期、低速平穩增長期和快速平穩增長期3個階段,蔬菜單產水平低位波動上升,蔬菜產業地位日益凸顯;從湖南省蔬菜生產空間分布特征來看,大湘南區域的蔬菜播種面積和產量均為湖南省最高的,長株潭區域的蔬菜單產水平最高;從區域比較優勢測算結果來看,綜合優勢指數為長株潭區域>大湘南區域>洞庭湖區域>大湘西區域。因此建議今后湖南省蔬菜發展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優質綠色蔬菜;打造蔬菜全產業鏈條,注重產銷銜接;穩定城鎮專業蔬菜基地,確保蔬菜有效供應;優化布局,發展區域特色蔬菜。
關鍵詞:蔬菜產業;時間變化;空間分布;發展建議;湖南
中圖分類號:S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8)08-0100-05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Vegetable Industry in Hunan
LIU Xiao-yan,JIN Long-xin,PI Xiang-hong,LIU Ying,ZHU Qi-ya
(Hun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Changsha 410125, PRC)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and high-efficiency production of vegetables in Hunan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vegetable industry in Hunan Province and its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by using the data from 1995 to 201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3 stages: rapid growth period, low speed steady growth period and fast and stable growth period. The vegetable yield level rises with fluctuation from low position, and the vegetable industry status become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Hunan Province, the vegetable sowing area and yield in broad Southern Hunan region are the highest, and the vegetable yield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region is the highest; From the result of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calculation, the comprehensive dominance index is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region > Broad Southern Hunan region > Dongting Lake region > broad Western Hunan region.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vegetable quality development in Hunan should be guided by market demand. Build the whole vegetable industry chain, pay attention to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links; stabilize the professional vegetable base in cities and towns, ensure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vegetables; optimize the layout, develop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bles.
Key words: vegetable industry; time vari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suggestion; Hunan
蔬菜產業是湖南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南省屬于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境內光、熱、水資源豐富,適合蔬菜種植生產。2016年,湖南省蔬菜播種面積達142.03萬hm2,居全國第4位,總產量
4 196.39萬t,居全國第5位,蔬菜生產的總產值達到1 613.87億元,占農業產值的49.58%,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26.54%,蔬菜產值高于糧食、生豬產值,位居第1位,成為湖南農業重要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國內專家、學者針對蔬菜生產的時空分布特征的研究逐步增多,結果表明,同一區域不同時期,蔬菜生產的空間分布存在一定差異,并根據時空特征分析、闡釋了蔬菜生產格局形成的影響因素[1-5],為各地蔬菜生產布局優化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在此背景下,為更好地優化湖南省蔬菜產業布局,發揮最大的種植效益和經濟效益,筆者通過對湖南省蔬菜時空分布特征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為湖南蔬菜生產布局優化提供決策依據。
1 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1.1 數據來源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該研究采用的湖南省及縣域蔬菜面積、產量、產值等數據來自于《湖南省農村統計年鑒》,主要選擇近21 a(1995~2016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
1.2 分析方法
該文利用相關統計數據來分析湖南省蔬菜產業時空分布特征,描述其發展變化,并根據湖南省蔬菜產業發展現狀,提出了湖南省蔬菜產業發展的建議。采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湖南省蔬菜產業時空分布特征
2.1 湖南省蔬菜產業時間分布特征
2.1.1 蔬菜種植面積、產量持續增長 2016年,湖南蔬菜播種面積占全國6.36%,居全國第4位;湖南蔬菜產量占全國5.26%,居全國第5位?!熬盼濉币詠恚鲜卟嗣娣e規??偭糠€定增長,全省蔬菜播種面積由1995年的45.07萬hm2增加到2016年的142.03萬hm2,增長了2.15倍,年均增長率為5.62%,高于同期全國蔬菜面積年均增長率(4.15%);總產由1995年的1 134.63萬t增加到了2016年的4 197.88萬t,增長了2.7倍,年均增長率為6.43%,高于同期全國蔬菜產量年均增長率(5.54%)。
從圖2可以看出,自1995年以來,湖南省的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總體上都呈穩定增長趨勢。大致可以分為3個不同增長變化階段。
(1)快速增長期(1995~2003年)。1995~2003年,蔬菜面積和產量處于快速上升的狀態,面積、產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9.97%和9.18%,主要原因是1995年全國實施的第二輪“菜籃子工程”建設,重點支持建設了一批包括湖南在內的全國性農區菜籃子基地。
(2)低速平穩增長期(2004~2008年)。2004~
2008年,蔬菜面積和產量由高速增長時期轉入低速平穩增長,面積、產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03%和2.91%。主要原因是蔬菜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水平偏低,產前、產中、產后銜接不夠緊密,輻射帶動能力較弱。
(3)快速平穩增長期(2009~2016年)。2009年以后,蔬菜面積和產量呈現中速上升的趨勢,面積、產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21%和6.31%。主要原因是湖南省從事蔬菜生產、銷售、加工的企業逐年增加,2016年有蔬菜銷售加工企業1 562家,較2011年增加67.8%,產業發展呈明顯聚集形態,有效帶動了湖南省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增加。
2.1.2 蔬菜單產水平低位波動上升 2016年,湖南省蔬菜單產29 556 kg/hm2,與全國蔬菜單產35 701 kg/hm2
相比有較大差距。1995~2016年,湖南蔬菜單產年均增率0.73%,低于1%的全國預期水平,由于湖南蔬菜以露地栽培和分散經營為主的特點,蔬菜單產受自然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因此每年的蔬菜單產經常出現波動。
2.1.3 蔬菜產業地位日益凸顯 2016年,湖南蔬菜產值為1 613.87億元,分別占農林牧副漁總產值、農業產值比重的26.54%和49.58%,高于糧食、生豬產值,位居第一位。1995~2016年,蔬菜產值增加了16.77倍,其中1995~2003年湖南省蔬菜產值年均增長率11.91%,2004~2008年,年均增長率18.97%,2009~2016年,年均增長率14.92%。2010年開始,蔬菜產值超過糧食產值,次于生豬產值,位居第二位,2012年開始,蔬菜產值超過糧食產值和生豬產值,躍居第一位,蔬菜產業成為湖南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2.2 湖南省蔬菜產業空間分布特征
由于不同區縣的資源環境、生產條件、種植習慣、市場流通和區位交通等條件的差異,湖南省蔬菜種植表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各地蔬菜播種面積和單產有一定差異。
2.2.1 蔬菜播種面積 大湘南區域>大湘西區域>洞庭湖區域>長株潭區。從生產規??矗笙婺蠀^域的蔬菜播種面積在湖南省最高,2016年,大湘南區域蔬菜種植面積42.14萬hm2,占全省蔬菜播種面積的29.68%,占大湘南區域農作物播種面積的16.23%,大湘西區域、洞庭湖區域、長株潭區域的蔬菜播種面積差別不明顯,均超過30萬hm2。主要原因是大湘南區域的土地、氣候條件更適宜蔬菜生產,且臨近廣東省,蔬菜種植的自然和社會條件突出。14個地市州中,永州市和長沙市的蔬菜種植面積最高,2016年分別為19.89萬和17.22萬hm2,婁底、張家界市的蔬菜種植面積最少,2016年分別為4.51萬和3.57萬hm2。122個縣(區)中,寧鄉市蔬菜種植面積最高,2016年蔬菜種植面積為4.91萬hm2,種植面積排湖南省前50名的縣中,大湘南區域有18個縣(區)。
2.2.2 蔬菜單產水平 長株潭區域>大湘南區域>洞庭湖區域>大湘西區域。從生產水平看,長株潭區域蔬菜單產水平處于明顯優勢,2016年,長株潭區域的蔬菜單產為36 675.72 kg/hm2,高于全國蔬菜單產水平(35 701.76 kg/hm2),遠遠高于湖南省蔬菜單產平均水平(29 556 kg/hm2)。大湘南區域(31 108.19 kg/hm2)、洞庭湖區域(30 961.76 kg/hm2)蔬菜單產水平低于全國蔬菜單產水平,高于湖南省蔬菜單產平均水平,最低的大湘西區域蔬菜單產為22 446.84 kg/hm2,與全國、全省差距較大。大湘西地區大部分區域是生態脆弱區,土壤耕作性能差,再加上自然氣候條件差異及種植戶的種植水平差異,導致該區域的蔬菜單產較低。長株潭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良好,多數地區發展設施蔬菜,加上土壤肥沃,其單產水平相對其他區域略高。14個地市州中,株洲市的蔬菜單產最高,2016年蔬菜單產為44 753 kg/hm2,最低是懷化、邵陽和湘西自治州,蔬菜單產介于12 696~19 580 kg/hm2。122個縣(區)中,蔬菜單產最高的是茶陵縣,2016年為56 455 kg/hm2,其次是攸縣、醴陵,多集中在株洲市。
2.2.3 蔬菜總產量 大湘南區域>長株潭區域>洞庭湖區域>大湘西區域。由于蔬菜總產量受單產和種植面積因素的雙重影響,其總產量呈現出一定的區域差異,2016年,蔬菜總產量排序為大湘南區域>長株潭區域>洞庭湖區域>大湘西區域,大湘南區域的蔬菜總產量為1 318.09萬t,占湖南省蔬菜總產量的31.40%。長株潭區域、洞庭湖區域的蔬菜總產量分別為1 102.83萬和1 021.87萬t,分別占湖南省蔬菜總產的26.27%和24.34%,大湘西區域的蔬菜總產量最低,為755.08萬t,占湖南省蔬菜總產量的17.99%。大湘西區域雖然種植面積較長株潭區域、洞庭湖區域大,但因單產水平較低,其蔬菜總產量是低于長株潭區域和洞庭湖區域的。122個縣(區)中,蔬菜產量最高的是寧鄉市,2016年蔬菜產量為175.14萬t,年產量超50萬t的縣有25個縣,多集中在大湘南、長株潭和洞庭湖區域。
2.3 湖南省蔬菜產業區域比較優勢測算
2.3.1 衡量比較優勢的主要指標 衡量比較優勢的指標主要有:效率優勢指數、規模優勢指數、綜合優勢指數。規模優勢指數(SAI),用以考察某種農作物在該地區的相對重要性和規模優勢,反映一個地區某一農作物生產的規模和專業化程度。通常認為它是資源稟賦、種植制度和市場需求等因素相互作用帶來的結果;效率優勢指數(EAI),用來說明該地區某農作物在該地區農作物生產效率的相對優勢,指標表述為某種農作物的單位產量與該地區所有農作物平均單位產量的比率與全省該比率平均水平的對比;由于EAI指數存在無法反映某地區、某種作物生產的綜合比較優勢以及市場需求和傳統種植制度上的不足。而SAI則僅表示該地區該作物種植面積和規模在湖南省的比較優勢,卻未包含科技進步等促進作物單位產出提高的因素。因此將效率比較優勢和規模比較優勢幾何平均融合形成了綜合比較優勢指數(AAI)。
2.3.2 數據選擇 選取2016年14個地市州的蔬菜播種面積、單產進行分析計算,數據來源于《湖南農村統計年鑒》。
2.3.3 結果分析 分析結果見表1,從規模優勢指數分析來看,四大區域板塊中長株潭區域>大湘南區域>大湘西區域>洞庭湖區域;14個地市州中長沙市的規模優勢指數最高,常德市的規模優勢指數最低。長沙市、永州市、湘潭市、湘西自治州、郴州市、株洲市、益陽市和張家界市的SAI指數≥1,具有規模優勢;邵陽市、懷化市、婁底市、岳陽市、衡陽市和常德市SAI指數<1,不具備規模優勢。
從效率優勢指數分析來看,四大區域板塊中長株潭區域>大湘南區域>洞庭湖區域>大湘西區域;14個地市州中株洲市的效率優勢指數最高,湘西自治州的效率優勢指數最低。株洲市、婁底市、長沙市、益陽市、衡陽市、岳陽市、永州市和湘潭市的EAI指數≥1,具有效率優勢;郴州市、常德市、張家界市、懷化市、邵陽市和湘西自治州EAI指數<1,在效率方面處于劣勢。
從綜合優勢指數分析來看,四大區域板塊中長株潭區域>大湘南區域>洞庭湖區域>大湘西區域,14個地市州中長沙市、株洲市、永州市、湘潭市、益陽市和郴州市具有綜合優勢,婁底市、張家界市、岳陽市、衡陽市、邵陽市、懷化市、常德市和湘西自治州則處于劣勢。
總體來講,長沙市、株洲市、永州市、湘潭市和益陽市屬于“高規模高效率高綜合”類型;郴州市屬于“高規模低效率高綜合”類型;岳陽市、衡陽市和婁底市屬于“低規模高效率低綜合”類型;張家界市和湘西自治州屬于“高規模低效率低綜合”類型;邵陽市、懷化市和常德市屬于“低規模低效率低綜合”類型。
根據上述方法對湖南省122個縣(市、區)的蔬菜綜合比較優勢進行計算,計算結果顯示,AAI≥1.5
的有15個縣(市、區),以芙蓉區最高(2.15),為蔬菜生產綜合比較優勢顯著性產區,主要集中在長沙、株洲、湘潭、衡陽和郴州等市州的城郊區及長沙縣和江永縣;1.0≤AAI<1.5的有46個縣(市、區),為蔬菜生產綜合比較優勢次顯著性產區,主要分布在長株潭各縣(市、區)及郴州、永州、益陽、岳陽、婁底和張家界的部分縣(市、區);0.8≤AAI<1.0的有30個縣(市、區),為蔬菜生產綜合比較優勢一般性產區,主要分布在常德城區及郴州、衡陽、岳陽、邵陽、益陽和張家界的部分縣(市、區);AAI<08的有31個縣(市、區),為蔬菜生產綜合比較優勢潛力產區,主要分布在懷化市、湘西自治州、常德的大部分縣(市、區)及邵陽、衡陽的少數縣(市、區)。將上述結果利用MapInfo 11軟件制成圖5,由圖5可知,湖南省的蔬菜優勢區集中于湘中地區和湘南地區,向湘西地區逐漸減少。此外,湖南省的蔬菜綜合比較優勢產區與效率比較優勢產區基本相似,說明影響湖南省蔬菜生產優勢產區最重要的因素是種植效率。
3 結論與建議
3.1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優質綠色蔬菜
從1995~2016年,湖南蔬菜面積、產量呈穩定增長,總產由1995年的1 134.63萬t增加到了2016年的4 197.88萬t,增長了2.7倍。蔬菜生產已實現自給有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路菜的消費量將逐步減少,精細菜的消費量將逐步提升,蔬菜的生產、供應應該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因此蔬菜生產應從“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調整蔬菜種植結構,種植營養保健型、安全無公害的綠色蔬菜,為居民提供放心的蔬菜。
3.2 打造蔬菜全產業鏈條,注重產銷銜接
由于蔬菜鮮活易腐、不耐貯運,生產季節性強,為避免滯銷造成資源浪費,更好的滿足市場需求,確保蔬菜產品“賣的出、賣得好”,必須注重產銷銜接,應圍繞生產、流通、消費三大環節,開展標準化綠色生產和初、深加工,加強蔬菜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創建具有影響力的區域品牌,形成立足覆蓋城鄉、流轉順暢的現代蔬菜流通體系,完善農資生產、蔬菜深加工、冷鏈、倉儲、運輸、銷售等全產業鏈條,促進蔬菜生產、流通、加工協調發展,實現蔬菜產銷對接,關聯產業貫通的全產業鏈條格局。
3.3 穩定城鎮專業蔬菜基地,確保蔬菜有效供應
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城郊區土地資源日趨緊張,城區人口不斷增多,蔬菜需求量也增多,為穩定蔬菜市場供應,確保城鎮蔬菜供需基本平衡,保持蔬菜價格穩定,必須有一定的菜地面積保障。根據各地區綜合比較優勢計算結果,各地市州城區及周邊縣市的蔬菜生產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大多高于1.0,綜合比較優勢強,其蔬菜單產效率相對較高,且蔬菜銷售運輸距離短,因此穩定城鎮專業蔬菜基地,才能有效保障城區蔬菜穩定供應。
3.4 優化布局,發展區域特色蔬菜
根據對湖南省各市蔬菜生產的區域比較優勢分析,長沙市、株洲市、永州市、湘潭市和益陽市屬于“高規模高效率高綜合”類型的區域,郴州市屬于“高規模低效率高綜合”類型的區域,岳陽市、衡陽市和婁底市屬于“低規模高效率低綜合”類型的區域,都屬于綜合比較優勢高的區域,這些區域主要以平原、丘陵為主,土地、氣候條件適宜蔬菜生長,應進一步推動蔬菜產業向該類優勢區域轉移,充分利用湘中、湘南地區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區位優勢,這不僅有利于高效合理利用農業資源、規范農業發展空間,也有助于提高蔬菜產業的生產效率。邵陽市、懷化市、常德市、張家界市和湘西自治州市的綜合比較優勢相對較低,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區域特色蔬菜,如湘西則突出“山”字特色,發展夏秋高山蔬菜,張家界可以結合旅游資源發展蔬菜觀光休閑。
參考文獻:
[1] 楊 鑫,穆月英,王曉東. 北京市蔬菜生產及其特征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2016,32(13):182-190.
[2]陳其兵,唐峻嶺,李 平,等. 武威市蔬菜產業時空分布特征及其發展建議[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9):135-141.
[3]任小麗,王鵬飛. 北京市順義區蔬菜生產的時空演變與驅動力分析[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7(4):70-77.
[4]李艷梅,孫焱鑫,劉 玉,等. 京津冀地區蔬菜生產的時空分異及分區研究[J]. 經濟地理,2015,35(1):89-95.
[5]吳文劼. 我國蔬菜生產集聚的時空特征和影響因素分析[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5.
(責任編輯:肖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