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京市玄武湖公園、莫愁湖公園與白鷺洲公園中有多座景觀橋梁,對3個公園50座景觀橋進行了實地調查并研究其周圍景觀環境,發現存在維護管理不到位、形態造型缺乏新意、人性化設計有待加強和植物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最后,針對普遍性問題對景觀橋提出了及時對景觀橋及周圍環境進行維護管理、在傳統的基礎上打破造型常規、關注景觀橋的肌理細部、重視文化寓意營造意境美、結合植物構造“活”的橋梁景觀、注重人性化設計和與城市CI相配合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景觀橋;發展建議;現狀調查;水體公園;南京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8)08-0068-07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 of Landscape Bridge in
Nanjing Water Park
XU Zhi,RONG Han-lin,GAO Hong-xing,YANG Ying-yi,CHRN Yu
(Colloge of Horticul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PRC)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landscape bridges in Xuanwu Lake Park, Mochou Lake Park and Egret Island Park in Nanjing.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50 Landscape Bridges on the spot and studied their surrounding landscape environment,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inadequate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lack of innovative shape, human design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and unreasonable plant configuration. Finally, aiming at the universality of landscape bridge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f timely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landscape bridges and thei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breaking the conventional modeling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exture details of landscape bridges, paying attention to cultural implications to create artistic conception,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humanized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posals that are compatible with urban CI.
Key words:landscape bridge; development suggestion;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water park; Nanjing
景觀橋是在風景區內供人休憩游賞并與周圍環境協調共同造景的人行小橋,又稱風景橋或景橋。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受到利用倒木過河的啟發,開始修建獨木橋和其他形式的木梁橋。受到踏著石頭過河的啟發,人們開始修建敦式橋、踏步橋、過水梁和汀步橋。如今,橋梁的作用也不僅僅是交通連接。景觀橋是凌空的建筑,不僅點綴水面,本身也是園林一景,在景觀藝術上有很高的價值。它也有分隔水面,增加水景層次,賦予構景的功能,在線(路)與面(水)之間起到中介作用[1]。玄武湖公園、莫愁湖公園和白鷺洲公園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江南古典山水園,公園中有多座建造時間、形狀材質、形式、造景作用各不相同的景觀橋。因此筆者調研了南京3個典型水體公園,對原有的景觀橋進行評估,結合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南京水體公園景觀橋現存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和展望,這對景觀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城市形象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調查對象及分布
筆者選擇南京玄武湖公園、白鷺洲公園和莫愁湖公園景觀橋梁為研究對象,橋梁位置分布如圖1、圖2和圖3所示。
2 調查數據及結果
筆者記錄了玄武湖公園、白鷺洲公園和莫愁湖公園景觀橋的類型、植物配置、細部紋樣和材質結構等情況,并對結果進行了分析與比較。
玄武湖公園、白鷺洲公園和莫愁湖公園的景觀橋現狀見表1、表2和表3,3個公園的景觀橋周邊植物現狀見表4、表5和表6。
2.1 類 型
在3個公園中,主要橋梁形式為梁橋和拱橋。直線式梁橋(如莫愁湖公園的橋1)可塑性強、外形簡潔有力,跨度較小,適合面積小的水面。折線式梁橋(如白鷺洲公園橋1)則適用于較寬的水面。拱橋曲線柔美,適合藝術化的園林造景。從功能上講,拱橋保證橋上交通順暢的同時,也保證橋下水路交通的順暢,例如白鷺洲公園多數橋選擇石拱結構,便于游船的通行。
2.2 裝飾雕刻
雕刻屬于風景橋裝飾的一部分,位于橋頭、橋尾、橋面及欄桿處,多為石質。圖案以仙獸仁禽、祥花瑞草為主。例如二水橋(白鷺洲公園橋3)的橋面的中心設有千斤石,是龍鳳呈祥的紋樣,與公園整體風格協調,令游客駐足重溫傳統文化。白鷺洲公園橋1,欄桿上飾有蓮花造型浮雕,欄桿柱頂的蓮花含苞待放,十分生動。狀元橋(白鷺洲公園橋6)飾有云紋,云乃“祥云”,寓意深刻。
2.3 水 體
2.3.1 塊狀水體 塊狀水體平靜開闊,能體現水體的主景空間。水體公園為了營造自然式水體常出現將大水面劃分成若干小水灣的情況,而景觀橋常架在兩個水灣交界處,起到交通和障景的作用。如二水橋(白鷺洲公園橋3),其位于春滿秀閣島與夭桃吐艷島之間的大水面上,極大豐富了水面景觀,為柔軟的水面增添一抹硬朗的色彩。
2.3.2 帶狀水體 帶狀水體以動水為主。帶狀水體曲折蜿蜒,能延伸水體的深度。景觀橋多位于水體拐彎處、園路與水面交叉點,將兩岸的景觀聯系在一起。例如玩月橋(白鷺洲公園橋8),位于蘆風白鷺島與白鷺塔間的水域上,依塔傍水,既起到聯系交通的作用,又構成了豐富曲折、動態活潑的景觀環境。
2.3.3 復合型水體 復合型水體將塊狀水體與帶狀水體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豐富的水面布局。例如浣花橋(白鷺洲公園橋9),分隔了一條細長的帶狀水體與一塊狀水體,使視線有開有合,形成“曠”與“奧”的不同景觀效果。
2.4 植 物
3個公園景觀橋周圍的植物種類較多,各橋周邊的植物搭配均有不同,且主要觀賞期為春夏(見表4、表5和表6)。
3 南京水體公園景觀橋存在問題
3.1 維護管理不到位
由于玄武湖公園、莫愁湖公園和白鷺洲公園建設年代比較久遠,游人過度使用以及風化潮濕的破壞,導致景觀橋出現了涂料脫落、鋪磚缺損等情況,還因為管理不到位,水體水量不足,景觀橋露出了橋梁基部結構。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景觀橋的景觀效果。
3.2 形態造型缺乏新意
縱觀南京水體公園景觀橋,多為仿古石制梁橋、拱橋,這與南京的歷史文化不無關系,但仿古石橋遍地皆是不僅使公園景觀變得毫無新意,也容易使人審美疲勞。
3.3 人性化設計有待加強
南京水體公園中景觀橋的設計都未考慮到無障礙通道,設有臺階的橋有時成為連接兩岸的唯一交通路線,行動不便的人因此無法順暢通行。此外有的橋距水面頗高,且橋下水深較深,在這種情況下設計師為美觀而降低或取消護欄高度,使得設計缺乏安全保障。
3.4 植物配置不合理
景觀橋周圍植物是與景觀橋一起構成景觀節點的要素,而大多數水體公園對景觀橋周邊植物的配植不甚在意,導致植物季相景觀匱乏,造景多集中于春夏,秋冬景色蕭條。并且水生植物運用不足,造景也缺乏地域性。
4 南京市水體公園景觀橋發展建議
4.1 及時對景觀橋及周圍環境進行維護管理
公園管理人員應定期檢查景觀橋的損壞情況并及時進行修繕養護。同時,對于橋頭、橋尾以及橋下植物進行合理修剪和維護,拔除病樹死樹并及時栽種,以免出現大片植株感染死亡增生蚊蟲。水體也需要定期打撈才能維持澄澈,保持優質的景觀效果。
4.2 在傳統的基礎上打破造型常規
水面組織形式往往很難改變,但是在相同的水體形式上呈現不一樣的形態的橋也能使水體公園有自身標志性符號。無論是古典山水園還是現代水體公園,都應結合傳統形式但又不拘泥于傳統形式進行新的創造,打破簡單的梁橋、拱橋造型常規。
4.3 關注景觀橋的肌理細部
肌理與細部能使一座橋更具特色,增加景觀的多樣性與新奇感。景觀橋的肌理質感由材質體現,人們通過觸摸和肉眼感受,從而產生心理和生理的變化。不同環境下不同材質的橋,都給人不一樣的肌理質感。通過不同的砌筑組合和勾縫,能組合出各種花飾圖樣,從而使橋有了多變的肌理紋路。世界上沒有一座不加修飾的橋梁,因地域、時間不同,人們對于裝飾的喜愛也出現“簡單”“繁雜”的循環。從藝術的角度看,一座樸實的橋,在合適的位置加以細部雕琢,能糅合剛柔、虛實、簡繁、光影等變化,從而使橋梁更具魅力。
4.4 重視文化寓意營造意境美
景觀橋橋欄上的雕琢瑞獸,千斤石上的浮雕龍鳳,甚至于橋的名字,這些元素給予了傳統石橋獨特的文化意味,而這種深厚綿延的文化韻味需要傳承發揚。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景觀橋可根據古詩、古畫或神話傳說來進行景觀布置,讓橋上的觀者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更應運用借景、障景等古典園林手法來實現一景多用,提升水體公園的可觀性。
4.5 結合植物構造“活”的橋梁景觀
無論是水面、駁岸還是橋頭岸邊綠地,都可以通過綠色植物種植搭配來溝通協調景觀橋與周邊環境。植物的藝術性創造細膩而復雜,挑選植物以及植物配置需借鑒山水畫繪畫書法原理以及古典文學的描述才能體現詩情畫意,充分利用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質地進行構圖,并結合物候以及植物生命周期的變化,才能使景觀橋及其周圍環境成為活的動態構圖。
4.6 注重人性化設計
由構筑物尺度帶來的物理層次上的人文關懷是人性化設計的基石,除了考慮環境因素外,還應將人的心理、生理舒適度納入考量范圍,同時還應設計延伸至相關配套設施,以滿足人們愈發復雜的活動內容需要。景觀橋的設計中還應體現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即加強無障礙設計。無障礙設計會與用地、形態造型等方面形成矛盾沖突,針對這些問題做出設計改良也是設計師的主要任務之一。
4.7 與城市CI相配合
CI原意為企業形象識別系統,即將企業理念和企業文化,通過統一的識別設計加以整合和傳播,使企業產生一致的認同感,從而營造一種最佳的企業運作環境[2]。因CI具有獨特的感染力、強大的傳播能力,這一概念被引入到城市景觀設計中,即城市CI——城市形象識別系統。“橋梁既是人們所看到的一種由構件組成的力學結構,同時又是具有信號作用和多種象征含義的一種標記”[3]。景觀橋作為城市中景觀設計的一大要素,應該主動參與到城市形象識別工作中去,發揮出作為城市景觀文化符號的組成部分而具有的標識性作用。
參考文獻:
[1] 石萬能. 公共環境中景觀小品的造型設計探析[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27):528-529.
[2] 王 鑫. 城市CI理論對城市景觀設計戰略意義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2010,22(21):57-58.
[3]山本宏. 橋梁美學[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肖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