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漢油8號為材料,研究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對直播油菜產量、經濟性狀和抗病性(菌核病)的影響。結果表明:當施氮量為12 kg/667m2,密度在2.0萬~2.5萬株/667m2之間時,漢油8號的產量較高、群體結構較為合理;繼續加大施氮量和栽培密度,油菜單株營養生長勢弱,容易造成倒伏,且角果總數難以保證,油菜菌核病發病嚴重,加大了機械化收獲的難度,對產量有直接影響。
關鍵詞:油菜;直播;施氮量;栽培密度;產量;抗病性
中圖分類號:S143.1; S35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8)10-0036-03
Effect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Direct Seeding Rape
XUE Yan1,LI Ying1,CHEN Qiao2,SHEN Guo-peng1,WANG Feng-min1,XI Guang-qing1,
SUN Xiao-min1,LI Jia-cheng3
(1. Hanzhong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Hanzhong 723000, PRC; 2. Han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zhong
723000, PRC; 3. Seed Management Station of Xixiang County, Hanzhong 723500, PRC)
Abstract: Hanyou No.8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economic characters and disease resistance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of direct seeding ra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Hanyou No.8 was higher and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more reasonable when 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was 180 kg/hm2 and the density was between 300,000 and 375,000 plants/hm2. Continue to increase nitrogen application and cultivation density, the vegetative growth per plant of rape is weak, it is easy to cause lodging,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pods is difficult to guarantee. The occurrence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s serious, which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mechanized harvesting and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yield.
Key words: rape; direct seeding;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planting density; yield; disease resistance
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國種植范圍廣泛[1]。傳統的油菜種植主要采用育苗移栽,通過調控播期、密度、施肥等農藝措施來提高產量。隨著近年來農村青年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傳統的油菜種植方式受到影響,油菜種植面積也大幅縮減,嚴重制約了油菜產業的發展。為了適應新形勢,國家逐步加強了油菜機械化生產研究[2]。
菌核病是危害油菜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據統計,我國常年因菌核病導致的油菜減產在10%~80%[3]。由于化學防治易引發環境污染等問題,近年來生產上重點提倡利用栽培措施來防控油菜菌核病的發生[4]。漢油8號是漢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甘藍型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油菜新品種。該品種具有高產、穩產、品質優良、多抗等特點,2012年通過陜西省審定和國家審定。為了充分發揮其高產潛能,于2017年9月繼續開展與其相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旨在為今后的生產實踐提供指導和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及材料
試驗在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宗營鎮新校村進行,試驗地土壤肥力中等,前作為水稻。供試油菜品種為漢油8號。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裂區設計,每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25.6 m2,行距40 cm,株距根據各處理密度要求而定。試驗主區為施氮量(A),共設2個處理:A1,10 kg/667m2;A2,12 kg/667m2。副區為栽培密度(B),設5個水平:B1,1.5萬株/667m2;B2,2.0萬株/667m2;B3,2.5萬株/667m2;B4,3.0萬株/667m2;B5,3.5萬株/667m2。
1.2.2 測定指標及方法 主要農藝性狀調查:在成熟期(5月上旬)每小區隨機連續取樣10株,分別測定株高、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數、單株總角果數、每角粒數、千粒重,并分別測定小區產量。病害(菌核病)調查:每小區在中間位置連續取樣100株,調查各級病枝數,統計病枝率和病情指數,計算發病率和發病指數[5]。根據產量結果及抗病性,綜合篩選出漢油8號直播最適宜的施氮量和密度。
試驗數據采用Excel和DPS數據處理軟件進行整理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處理油菜產量的比較
由表1可知,在施氮量相同的條件下,在一定范圍內油菜產量和密度呈正相關關系,超過適宜范圍繼續加大密度,反而導致產量下降。以A2B3處理(施氮量12 kg/667m2、移栽密度2.5萬株/667m2)的產量最高,達到262.46 kg/667m2;主因素A1的不同密度之間差異顯著,主因素A2的不同密度之間差異不顯著;施氮量增加對產量的影響比提高密度對產量的影響更顯著;當氮肥施用水平較低時,密度對產量的影響顯著;當氮肥施用量提高到一定水平時,繼續增加密度,產量提高并不顯著。
對不同施氮量及栽培密度的產量結果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主因素A(施氮量)之間的差異顯著(P<0.05),副因素B(密度)之間的差異不顯著,密度和肥料間的差異也不顯著。
2.2 栽培密度及施氮量對油菜產量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密度處理之間的產量差異不顯著,最高產量與最低產量之間平均值相差21.54 kg/667m2;不同施氮量間的差異達顯著水平,兩者平均值相差11.74 kg/667m2。因此,要使漢油8號的產量達最高,施氮量以12 kg/667m2的較適宜;從節本增效的角度考慮,直播密度以B2(2.0萬株/667m2)和B3(2.5萬株/667m2)較為適宜。
2.3 栽培密度及施氮量對油菜經濟性狀的影響
油菜產量是由單株有效角果數、每角粒數、千粒重3要素構成[6]。由表3可知,隨著施氮量的增加,油菜單株的生長量增加明顯。而栽培密度對油菜各性狀的影響沒有明顯規律,株高以B4處理最高,為169.40 cm,但各密度處理間差異不明顯,株高均在166 cm左右;分枝部位以B1處理最低,為71.75 cm,以B4處理最高,為90.25 cm;B1~B3處理的一次有效分枝數在4.0枝以上,而B4和B5處理的低于3.9 枝;單株總角數以B2處理最多,為175.30 粒,其次為B1處理,為170.20粒,而其他密度處理的單株總角數較低,在102.00~147.65粒之間;B1、B3、B4處理的每角粒數在20粒以上,其他密度處理的低于20粒;各密度處理的千粒重差異不明顯,在3.50~3.58 g之間。從各性狀的變幅來看,單株總角數的變幅最大,為70.86%;其次是分枝部位和一次分枝數,變幅分別為33.41%和32.31%;千粒重的變幅最小,僅3.80%。
2.4 栽培密度及施氮量對油菜抗病性的影響
栽培密度和施氮量這2個因素對油菜菌核病發病的影響趨勢是一致的。如表3所示,隨著施氮量和種植密度的增加,菌核病的發病率和發病指數均隨之增高。由此可見,在施氮量較大、過于密植的情況下,油菜單株生長不良,再加上郁閉度過高,容易誘發菌核病;當施氮量較低(10 kg/667m2),密度低于3.0萬株/667m2時,植株生長健壯,抗病性較好,發病率和病情指數都較低。
3 結論與討論
氮肥和密度是調控油菜群體發育的2個重要因素,直接影響著直播油菜的生長發育、經濟性狀和產量表現[7]。直播油菜的個體發育相對較小,合理的密植能協調群體和個體生長,有利于植株干物質積累,是直播油菜高產的基礎[8]。隨著油菜栽培密度的增加,雖然對油菜單株的部分經濟性狀(如株高、分枝數和單株角果數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抑制,但植株高度和分枝數整體的減少及分枝部位的提高更有利于機械化收獲,降低成本[9]。
增加施氮量可以明顯促進個體發育,增加分枝數、總角數及角果粒數,提高產量,但菌核病發病率和病情指數也隨之增加。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氮肥施用量整體偏高,作物生產投入大,肥料的不合理使用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影響農產品安全。因此必須在一定肥力范圍內,減少施肥量,通過提高密度來代替施肥增產,以密補肥,同時有利于提高油菜植株的抗病性及品質[10]。
試驗結果表明,當施氮量為12 kg/667m2、栽培密度在2.0萬~2.5萬株/667m2之間時,漢油8號的產量較高、群體結構最為合理。超過適宜范圍繼續增加栽培密度,單株營養生長勢弱,容易造成倒伏,且油菜菌核病發病嚴重,對產量有直接影響。
參考文獻:
[1] 榮維國,劉道敏,郝 睿,等. 不同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對油菜產量的影響[J]. 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3,27(1):25-28.
[2] 湯楚宙,官春云,吳明亮,等. 油菜機械化生產中農藝與農機相結合的探索與實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7(16):674-677.
[3] 汪 雷,劉 瑤,丁一娟,等. 油菜菌核病研究進展[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3(10):85-93.
[4] 鄭國寶. 不同栽培措施對油菜“浙油50”菌核病及產量的影響[J]. 安徽農學通報,2016,22(16):42-49.
[5] 黃 琴,葛躍武,顧慶紅,等. 不同藥劑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15,(22):129-132.
[6] 張曉龍,何俊龍,宋海星,等. 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對直播油菜重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的影響[J]. 中國土壤與肥料,2014,(5):70-74.
[7] 朱 珊,李銀水,余常兵,等. 密度和氮肥用量對油菜產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響[J].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3,35(2):179-184.
[8] 陳紅琳,陳尚洪,沈學善,等. 栽培密度對四川盆地丘陵區移栽油菜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12,28(30):142-145.
[9] 薛 艷,李 英,張成兵,等. 栽培密度對機直播油菜漢油8號產量與抗病性的影響[J]. 湖南農業科學,2016,(7):36-38.
[10] 曾 宇,雷雅麗,李 京,等. 氮、磷、鉀用量與栽培密度對油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2,18(1):14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