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躍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北京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措施》,對本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總體安排。體制機制改革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其中,尤以人才、土地、資金要素配置最為重要,是能否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必要條件。唯有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才能將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探索走出一條具有首都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一、建立榮譽村民制度,進而探索人才下鄉落戶的可行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兩會參加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讓精英人才到鄉村的舞臺上大施拳腳,讓農民企業家在農村壯大發展。城鎮化、逆城鎮化兩個方面都要致力推動。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輔相成?!蹦娉擎偦紫瘸霈F在大城市的郊區,都市人下鄉有意愿,鄉村接收有條件。近些年,本市已出現逆城鎮化現象,下一步要加強對逆城鎮化的正確引導,努力創造條件讓農村的產業留住人,讓農村的環境吸引人,特別是要讓有意下鄉創業的人下的去,讓有意返鄉養老的人回得來。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城鄉壁壘只允許人口單向流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邊界對外封閉,外村人難以真正融入鄉村。建立榮譽村民制度可作為一個探索,對有志到鄉村發展、創業、旅居的人士給予由政府認可、本村頒發的榮譽村民身份,吸引榮譽村民帶著理念、帶著資金、帶著項目下鄉創業、居住。榮譽村民享有一定的村民權益,給予參加社會保障支持,允許參加村集體經濟組織,優先有償使用本村閑置農宅,列席參加村民代表大會。通過建立榮譽村民制度,探索非本村人才下鄉落戶的可行路徑,逐步打破農村戶口只出不進的藩籬,暢通城鄉人口自由流動的渠道。
二、建立周末人才激勵機制,為鄉村振興提供各類人才支撐
鄉村振興關鍵要靠人才,除了榮譽村民的制度設計外,還要吸引更多的其他各類人才參與鄉村振興。要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引進農村專業人才的基礎上,以鄉情鄉愁為紐帶,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律師、文藝人才、退休人員等下鄉服務,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充分調動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好周末個人閑暇時間,建立周末人才激勵機制,周末人才要保證每周至少下鄉服務一天。由組織、人力社保等部門聯合制定周末人才管理辦法,周末人才下鄉服務要經過用人單位同意。下鄉服務可作為個人榮譽評比、提拔使用、績效獎勵的依據,并由用人單位給予一定的補助補貼,體現社會單位對鄉村振興事業的支持;自由職業人員的下鄉服務補助補貼由鄉村振興基金發放。周末人才下鄉服務與本市積分落戶政策掛鉤,根據服務績效與服務時間給予一定的獎勵積分。根據各類人才技能專長,為每個村組建一個周末人才服務團隊,每個服務團隊人數控制在10人左右,并與被服務村簽訂為期3年的志愿服務協議。建立周末人才服務團隊,不僅可為鄉村振興提供專業服務,還將通過同事、家人、朋友等帶動周末下鄉休閑消費,促進城鄉之間人才交流、信息交流、文化交流,密切城鄉互動關系。
三、建立閑置農宅集體流轉市場,盤活閑置可利用土地資源
閑置農宅是鄉村振興的寶貴資源,特別是山區閑置農宅較多,可利用條件較好,吸引力較強。據不完全統計,山區村莊閑置農宅面積占宅基地面積的30%,是不可多得的產業融合發展用地資源。為盤活利用閑置農宅資源,國家明確提出了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的改革方向,2018年3月,北京市農委等相關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引導盤活利用農民閑置房屋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指導意見》,對閑置農宅盤活利用提出了規范性的指導意見。近幾年,本市山區村莊積極探索,通過政府引導、村企合作、自主開發等模式,推進鄉村酒店、精品民宿、健康養老、休閑度假等新興業態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閑置農宅流轉不暢、利用率不高、預期收益不穩等問題。
為進一步加快閑置農宅盤活利用,建議參照承包土地流轉的辦法,建立閑置農宅集體流轉市場,實現閑置農宅的市場化資源配置,充分保障閑置農宅市場價值,增加集體與農戶財產性收益。可依托北京農村產權交易所建立本市閑置農宅流轉市場,加快推進宅基地確權,厘清現狀宅基地權益邊界,制定閑置農宅流轉管理辦法。閑置農宅先由農戶流轉至村集體(住宅合作社),由村集體(住宅合作社)統一到農村產權交易所進行掛牌流轉。閑置農宅流轉合同由原農戶、村集體(住宅合作社)、受讓人三方簽訂,明確三方權益,合同期限20年,合同到期后,受讓人享有優先續期的權利。閑置農宅流轉后主要用于鄉村民宿、共享農莊、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新興業態,也可用作自住。閑置農宅流轉要保障村集體作為所有權人的利益,用于統籌保障村民新增的剛性住房需求。在閑置農宅集體流轉市場不斷培育基礎上,要按照宅基地有序有償退出的改革方向,積極探索房地分離的宅基地改革路徑,進一步促進閑置農宅盤活利用。閑置農宅通過上市合法流轉,有利于保障各方權益,有利于穩定增強投資預期,有利于提升農宅價值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有利于加快改善村莊環境面貌。
四、鼓勵自主規范有序翻建房屋,建設持久耐用的新時代新民居
農村住房是鄉村振興中“生態宜居”最不能忽視的一環,是鄉村振興與否最直觀的體現。本市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保存比較完整的傳統村落較少,現狀農村住房大部分為單層排子房,雖然部分村莊建成了抗震節能的新型住宅,但多數村莊的房屋設計不夠科學、使用不夠方便、形態不夠美觀,缺乏有顏值、能傳承的百年住宅。汪洋同志在一次會議上指出“鄉村振興原則上不搞大拆大建,但也不是原封不動,傳統的村落要保護,一般的村莊也可以新建,但新建的既要繼承歷史、繼承傳統,又要創造歷史、創新文化。”2017年12月,北京市規劃國土委發布《北京市村莊規劃導則》,對農村住宅規劃、設計、建設提出了原則性要求和引導性方向。對于無保留保護價值的農村住宅,在符合村莊整體規劃的前提下,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允許和鼓勵村民通過翻建、改造等形式,自主建設以二層住房為主的百年農宅、百年新村。規劃管理部門要推出適合山區、平原不同特點,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多樣化住宅設計樣板房,鼓勵農戶一房一設計,避免采用單一的的標準化設計方案,打造新時代新民居,展現鄉村振興的新風貌。房屋建設要與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業態相結合,鼓勵發展特色民宿、鄉村酒店、農特產網店等,為促進鄉村創新創業營造良好條件。
五、設立鄉村振興基金,為鄉村振興提供可持續的資金支持
鄉村振興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投入,既要解決錢從哪來,也要解決錢用哪去的問題。要調動政府、企業、個人共同投入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為鄉村建設更完善的基礎設施,提供更均等的公共服務,發展更高效的鄉村產業。要在加大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加大政府投資傾斜、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基礎上,整合政府與社會捐贈資金,以政府資金為主,設立穩定持久的鄉村振興基金。政府資金按年度注入鄉村振興基金,社會資金隨時接受企業、個人捐贈,保持鄉村振興基金相對穩定的資金規模。制定鄉村振興基金使用管理辦法,由政府委托第三方進行運營管理,提高鄉村振興基金使用的靈活性、快捷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鄉村振興基金向村集體、下鄉創業的企業和個人開放使用,主要用于鄉村小型化、零散性、應急性的公益性項目建設,以及企業或個人在鄉村創業支持。鄉村振興基金的使用采用申請制,對于村莊公益性項目無償使用,對于企業或個人創業項目免息還本使用,同時也為改革政府資金投入、管理方式探索一條新路徑。
以上改革舉措緊緊圍繞“人、地、錢”等要素供給,試圖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為鄉村振興引人、騰地、聚資,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建設新時代的新鄉村,通過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雙輪驅動,加快形成城鄉互補、雙向互動、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
(作者:北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規劃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