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奔 郝子雍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在我國,房顫患者總數超過1 000萬。什么是房顫?它的主要危害是什么?該如何治療和預防?本文將為您一一解答。
房顫有哪些危害
房顫是由于心房產生異常電信號,導致心房極不規則的顫動。房顫的危險因素有許多,包括年齡、肥胖、高血壓、冠心病、瓣膜病等。房顫發作時可引起各種癥狀,患者常自覺胸悶、心慌、心跳加快等不適。然而,房顫最大的危害則是腦卒中(包括血栓栓塞引起的腦梗死和抗凝治療引起的腦出血),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腦中風”。房顫所致的腦卒中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殘率和高復發率的特點,這是關系“生死與殘疾”的根本問題。
房顫為什么會引起腦卒中
房顫時,由于心房不規則顫動,導致左心房內血流減慢、血液瘀滯。左心房內有一結構稱為左心耳,其內有大量分布不均的梳狀肌,瘀滯的血液極易沉積其中無法排空,進而形成血栓。研究顯示,房顫90%的血栓均位于左心耳。血栓一旦脫落,可隨血流流向全身各重要器官,可導致腦動脈、腎動脈、腸系膜動脈栓塞等致殘致死性疾病,其中腦血管栓塞(即腦梗死)最為常見和嚴重。房顫患者的卒中發生率約為常人的5倍。
如何預防房顫引起的腦卒中
血栓及腦卒中事件的預防是房顫治療的根本。目前對栓塞風險的評估主要依靠“歐洲心臟病協會非瓣膜性房顫血栓危險度(CHA2DS2-VASC)”評分(見下表),無論陣發還是持續性房顫,只要血栓風險高(CHA2DS2-VASC評分≥2分),均應長期抗凝治療。華法林是最經典的抗凝藥物,近年來,新型口服抗凝藥(如達比加群、利伐沙班等)也逐漸成為房顫抗凝的主流。
什么是左心耳封堵術
既然房顫患者90%的血栓位于左心耳,那么是否可以從源頭下手,捂住“耳朵”,預防卒中呢?2002年,左心耳封堵術應運而生。它通過微創介入的方式,經患者的股靜脈,從源頭上堵住血栓形成的部位,從而達到不需要長期口服抗凝藥就能預防血栓性腦卒中的目的,同時也避免了長期口服抗凝藥的出血風險。目前全球已開展左心耳封堵術逾3萬例,在全球60余個國家批準使用。
左心耳封堵術有何優勢
傳統的抗凝藥物華法林雖能降低房顫患者腦卒中的發生率,但它的治療安全劑量較窄,易受飲食和其他藥物影響,出血風險高,因而需頻繁驗血,監測出、凝血指標。患者常無法堅持,依從性較差。新型口服抗凝藥雖無需經常驗血,但費用相對昂貴,且目前缺乏特異性的拮抗劑,出血風險仍較高。相比之下,左心耳封堵術從源頭上堵住了血栓形成的部位,術后無需長期抗凝,預防腦卒中的同時,將患者從“缺血”與“出血”的矛盾中解脫出來。大量循證醫學證據顯示,左心耳封堵術預防腦梗的有效性與抗凝藥物相當,而出血事件顯著降低。這無疑是房顫患者的福音。此外,對于合并冠心病或房顫癥狀明顯的患者,還可進行冠脈支架、射頻消融及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聯合治療,一次性告別所有煩“心”事,真正將風險降到最低!
(何奔教授每周二上午有特需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