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格
摘 要 互聯網的普及為群體輿論的形成提供了平臺支持,然而信息發布渠道的多元化也導致信息真實性難以審核,前后不一的反轉新聞和輿論反轉成為近年來互聯網傳播中的新現象。文章結合影視戲劇中“反轉劇”的機理,選取2016—2018年具有代表性的反轉新聞案例,通過個案研究總結歸納互聯網反轉新聞傳播運作的一般規律與關鍵動因。結論認為,雖然反轉新聞的根源在于有效信息的缺位,但新聞反轉的戲劇性依舊是文化消費時代對網民產生天然吸附力的因素。網民對反轉新聞的創作和消費,本質上是對故事的渴求和圍觀。
關鍵詞 反轉新聞;后真相;信息;戲劇;輿情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8-0001-05
1 文獻綜述和研究方法
2016年,“后真相”(Post-turth)一詞被牛津詞典評為年度詞匯,該詞被定義為“個人情感和信仰的訴諸要比客觀事實的陳述在塑造輿論上更有影響力”。根據牛津詞典的調查數據,“后真相”以往并不常用,2016年使用頻度增長2 000%。與此同時,國內新聞界出現的高頻詞“反轉新聞”與之形成一種遙相呼應的關聯,在信息發布渠道多元化的互聯網時代,我們接近真相的道路卻愈加曲折,“羅一笑事件”“格斗孤兒”“湯蘭蘭案”等典型的反轉新聞曾引起廣泛關注和深度討論。
“反轉新聞”的釋義,應從“反轉”說起。“反轉”本是股市用語,指股價朝原來趨勢的相反方向移動,分為向上反轉和向下反轉。當其與“新聞”相結合時,并非指新聞事實發生反轉,而是指網民所接收到的相關“事件信息”發生反轉,從而導致輿情的顛覆。
反轉新聞的共同特征是事件持續發酵過程中輿論的兩次甚至多次建構。因多種因素的介入,導致已趨集中的意見迅速向對立面逆轉并趨同為占優勢地位的一致意見。通常情況下。反轉新聞有一個或多個標志性的“轉折點”。轉折點前后呈現出網民的認知與事件的真相背道而馳。
關于反轉新聞的研究,國內學者主要分為兩個方向。
一是從傳播學角度對反轉新聞的成因和傳播模式進行分析。有的研究以具體的案例切入,提出網絡輿情反轉中存在“參照點效應”,網民所選取的參考標準很有可能影響他們對事物的判斷。有的學者對反轉新聞的產生原因進行歸納,認為反轉的不是新聞事實,而是網民所接收到的信息。
二是從媒介管理的角度對媒體報道失實現象進行歸納和建議,有的文章指出媒體的失范是導致反轉新聞頻出的原因之一,缺乏調查和專業素養的撰稿者對新聞事實進行碎片化截取和挑選,再進行情緒化解讀以博取眼球。也有學者從反思的角度觀察媒體的職業操守和責任意識,認為反轉新聞背后是媒體所面臨的公信力危機。
縱觀前人的研究,對反轉新聞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新聞傳播領域,而反轉新聞作為具備情節性的社會事件,其發生過程中有當事人、知情人、媒體、公眾等多方的參與,宏觀上來看一則反轉新聞的發展過程,具有自發而生的戲劇性。本文結合影視戲劇的故事模型,對反轉新聞的發展模式做出宏觀上的總結和歸納,以期探究其內在邏輯,并試圖找出反轉新聞吸引眼球的根源。
值得一提的是,反轉劇這一藝術形式在影視創作中已有成功模板。劇情中的反轉由編劇提前設置,通過前后主人公命運的顛覆或邏輯線索的翻轉增加戲劇張力,塑造一種“意想不到”的懸念。而現實中的新聞事件,則憑借“信息不對稱”“關鍵信息缺位”等因素為制造反轉提供了空間。可以說,新聞中的反轉并非人為預設,而是在媒介和大眾的互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從2016—2018年度的反轉新聞案例中選取有代表性的個案,進行深入分析和歸納,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反轉新聞的共性,并結合影視戲劇創作中的“反轉劇”故事模型,尋找現實與戲劇的相通點。
在對網民輿情做出判斷和整理時,本文參考了清博大數據平臺所提供的輿情數據,通過量化分析對新聞的輿情態勢轉折點做出判斷。
2 反轉新聞的故事模型特點
通過對大量反轉新聞的案例進行歸納和分析,本文認為反轉新聞的情節發展有模因可循。開端上,反轉新聞發端于社會沖突,且矛盾雙方處于難以調和的狀態,由此構建起一個單線敘事模式;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有其他人員或機構參與進來,由此帶來信息的補充和顛覆。
2.1 信息發布渠道單一
反轉新聞大多屬于民事糾紛或事關民生的事件。在其開端,事件的牽涉人并不多,因而構成相對封閉的敘事環境和簡單的單線敘事結構,給片面信息的傳播提供土壤。信息發布渠道的單一,導致信息失實的可能性增加。我們會發現,在“羅一笑事件”“格斗孤兒”以及深圳四胞胎等反轉新聞的開端,單一媒介所造成的信息謬誤已經為之后的反轉埋下了伏筆。
2.2 道德領域行為失范
反轉新聞常常伴隨著輿情的“過山車式”起伏,最開始引起網民過激情緒的原因往往是當事人的行為違背了社會期待甚至突破道德底線,比如“格斗孤兒事件”中,第一家進行報道的媒體梨視頻發布了一條視頻,展現兩個14歲男孩在鐵籠中纏斗扭打的場景,并介紹這是兩個失去雙親的涼山孩子,被成都一家格斗俱樂部收養后,平時需要練習綜合格斗,偶爾參加商業演出。報道一出便引發了無數網民的征討和譴責,認為這樣的“收養—培訓”機制殘酷而功利,對孩子幼小的身體和心靈造成傷害。道德上的譴責讓事件一圈圈發酵,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官方媒體也紛紛加入了報道議程,從而使該事件成為全國網民關注的新聞。本身,“格斗孤兒”的新聞標題已經暗含著情緒引導的取向,孤苦伶仃的留守兒童和血腥暴力的格斗活動聯系在一起,自然使網友聯想到壓迫、壓榨、利用等關系鏈,為少年們的處境和未來感到擔憂。網民紛紛質疑俱樂部利用兒童牟利,殘酷訓練、剝奪受教育權等,俱樂部的創辦者恩波陷入了道德危機。
而另一種失范的方式,是當事人或者媒體采用隱瞞、夸大、發布片面信息的方式欺騙受眾。“羅一笑事件”和“深圳四胞胎事件”都屬于當事人人物設定崩塌后的反轉,羅一笑的父親羅爾在微信文章中塑造了一個“急切救女而無能為力”的形象,得到超過200萬的網民捐款,卻在之后被爆料有3套房2輛車,具備較好的經濟能力。深圳四胞胎家庭塑造了一個其樂融融的6口之家,卻意外被發覺還有一位不受重視的“大女兒”,在家只能睡廚房的伸縮床,其父親重男輕女的態度引起網民反感。
無論是事發前的行為“失范”還是當事人隱瞞、欺騙網民的行為,反轉新聞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網民對道德審判的期待。新聞中當事人的行為通常不構成法律層面的犯罪,因此國家機關無法干涉,而網民期望能夠通過輿論壓力督促社會力量對“失范”的行為做出糾正和懲罰。因此多數反轉新聞背后,反映了網民伸張社會正義的良好心愿,在法律和道德之間的模糊地帶,網民自發組織、動員形成一股合力,對有悖社會文明的行為進行譴責。
2.3 有單方面的可信證據
看似確鑿、實際失實的信息,是博取信任、煽動情緒,從而形成反轉新聞的必要條件。縱觀2016至2018年度反轉新聞案例,筆者發現借助看似權威可信的媒介是反轉新聞能夠博取信任的重要因素。“格斗孤兒事件”曝出時媒體提供了眼見為實的視頻影像,“14歲麻省理工神童事件”則是由政府部門官方微博(@萊陽市教育體育局)發布,“湯蘭蘭案”則是通過社會影響力較大的澎湃新聞和《新京報》發稿從而走進大眾視野。
通過以上反轉新聞我們可以發現,最初消息源的權威性通常能夠對網民的輿論引導起到關鍵
作用。
一是通過視頻影像記錄,向網民傳遞出“真實還原現場”的態度。
二是通過政府部門官方渠道發布信息,在消息渠道上披上權威的外衣。
三是憑借媒體的公信力或細節詳實的文稿來提升證據的可信度。
2.4 輿情在轉折點快速逆轉
反轉新聞通常有一個明顯的轉折點,在此轉折點的前后,輿情在短時間內發生反轉。輿情的反轉,背后反映的是信息的反轉,轉折點這一關鍵節點通常是一次重要信息的補充或幕后真相的揭露。參考圖1,我們會發現“格斗孤兒事件”的轉折點是局面視頻拍下了孤兒們含淚按手印被遣送回大涼山的畫面。他們對記者說:“不打拳就回家吃洋芋。”孩子的眼淚和失望激起了輿論的反轉,網民調轉槍口,開始指責當地政府部門為了消除丑聞斷送了孩子的前程,也有人譴責梨視頻片面的報道扼殺了孩子們的夢想。
清博大數據系統對網民的情緒走勢進行了分析,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7月20日“格斗孤兒”的視頻發布出來以后,迎來了一次輿情的集中討論,這一階段的關鍵詞有:大涼山、孩子、未成年人、義務教育、商業等。網民的負面情緒主要集中在對孩子生活狀態的擔憂,認為商業化的格斗比賽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利。而在8月16日局面視頻發布孩子們被帶回涼山的視頻畫面后,輿情立刻迎來反轉,此時的關鍵詞有:圣母、洋芋、命運等。網民開始質疑,抱著脫離現實的“圣母情懷”將孩子們“解救”送回大山是否真的幫助了他們,只能吃洋芋的山里生活、教育資源的缺乏和貧困的環境并不能許諾孩子們一個未來。
3 反轉新聞的反轉方式
反轉新聞的反轉方式通常體現為強弱勢地位的反轉和主人公命運的顛覆,巨大的反差形成強有力的戲劇沖突,這類新聞事件由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對圍觀的網民而言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3.1 矛盾雙方的強弱勢地位反轉
地位的反轉出現在涉及多方的糾紛事件中,指隨著事件發展,原先的“強者”與“弱者”身份進行對換。以“湯蘭蘭案”為例,被性侵的湯蘭蘭和被判刑的數十人,究竟誰有冤情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10年前的舊案,法院早已有了定論,湯蘭蘭從7歲開始遭到父親、爺爺、叔叔、姑父、老師、村主任、鄉鄰等10余人強奸、輪奸。14歲時,湯蘭蘭給公安局寫了一封舉報信后,身邊親人和鄉鄰鋃鐺入獄。2018年1月30日,澎湃新聞的長篇報道《10年前,14歲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進監獄,然后失蹤了……》企圖為“湯蘭蘭案”進行重新定性,文中采用大幅筆墨描述了親人進監獄后的痛苦遭遇,以及湯蘭蘭在報案后向家人索要5萬塊錢來平息事件的細節,并在文末公布了湯蘭蘭轉戶口之后的戶籍信息,呼吁網友一起“搜索”此人。次日,新京報評論員的一篇時評《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這么“失聯”著》,再次在文中表現出“可能是冤判”的傾向。
此刻已有許多網民在媒體的議程設置下,對“湯蘭蘭案”的審判結果產生質疑,但另一方面,社會對澎湃新聞記者泄露當事人戶籍信息的做法表示譴責。2018年2月1日,黑龍江五大連池政府辦公室官方微信號“五大連池發布”發文回應此案件,稱其母湯某秋在出獄后串聯炒作,企圖翻案。政府官方的微信推文可看作該事件強弱勢地位的“轉折點”,湯蘭蘭自此完成從“冤告家人”強勢地位到“受害者”弱勢地位的轉換。而其母和眾多親戚、鄉鄰逐一出獄后,湯蘭蘭所面臨的威脅和“圍剿”也令網友擔心。
3.2 主人公的命運反轉
主人公的命運反轉指的是事件主體的真實身份、狀況等和大眾的預期相反。在“羅一笑事件”中,主人公的命運反轉是之前“愛女心切卻又窮困窘迫”的父親形象與之后有房有車卻不愿意盡全力救女兒的父親形象之間的對比。在“深圳四胞胎事件”中,主人公命運的反轉可看作之前熒幕上所展示的相親相愛的家庭與之后重男輕女、仇視社會的家庭氛圍之間的對比。
無論是前文中矛盾雙方強弱勢地位的反轉,還是主人公命運與形象的顛覆,由信息缺位造成的誤讀與更正,使真實的社會新聞蒙上了戲劇化的色彩。一波三折的劇情,起起伏伏的人物命運,反轉新聞在無劇本的情況下,通過輿論的施壓、多方力量介入,將事件的發展一步步推向高潮。網民的期待心理來源于對未知的好奇,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么,難以揣測事件發展會走向何處。“反轉”的故事模型,已經廣泛運用于影視戲劇編劇領域,究其根源,人們為什么喜愛反轉劇,在于其“戲劇性”的超現實性。平淡是現實生活的常態,反轉劇卻給受眾提供了追求極致和刺激的體驗機會。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社會輿論場的生態,人人都掌握便捷的發言渠道時,“反轉新聞”更像是眾人合作創作出來的一部戲,貼切地詮釋了“人生如戲”的含義。
4 反轉新聞的內在動因
形成反轉新聞的根本原因是判斷信息的缺位,而在網絡新聞事件中,關鍵信息的補充有3種途徑:新聞當事人的發言、第三方的揭露和媒體的調查挖掘。由此可見當網絡新聞受到全民監督時,輿論壓力會促進有效信息的持續披露。
4.1 通過第三方補充關鍵信息導致反轉
因第三方補充關鍵信息導致的反轉是最常見的模式,“羅一笑事件”中,其父親羅爾曾寫過一篇感人至深的長文《羅一笑,你給我站住》,文中稱自己“無法承擔重癥室的費用”。文章流傳網絡不久,網友對羅爾家庭背景進行了曝光,稱“其岳父母均為大學教授,豐衣足食。其本人經營廣告公司,是深圳廣告界知名人物,有3套房產、2臺車”。該文章所透露的信息與羅爾本人所形容的自身經濟狀況不符,網友對其前后矛盾的說辭感到憤怒。
而深圳四胞胎的家庭丑聞則在其上綜藝節目不斷擴大影響力的過程中暴露出來。深圳四胞胎自出生以來,一直活躍在各類綜藝節目的舞臺上,他們的家庭也向網友展示出和睦、幸福的形象,但在采訪中父母從未提過自己還有一個女兒。2016年1月,四胞胎一家參加北京衛視改造裝修節目《暖暖的新家》時,攝影師的鏡頭記錄下了一個從未在大眾眼中出現過的“姐姐”,本來住在“儲物間”的姐姐,在改造后新家里只能住廚房的伸縮床了。網民瀏覽四胞胎的父親微博,發現他曾向其他網友支招通過姐弟“假結婚”的方式讓房產過戶到兒子名下。熒幕后重男輕女的陳舊思想和性別歧視讓網民憤怒,北京衛視所記錄下的四胞胎家庭現實生活狀況以及其父的微博言論成為重要的補充信息,致使網民的態度從祝福變成譴責。
4.2 通過當事人揭示幕后真相導致反轉
基于多數反轉新聞都是源于有效信息的缺失和失實,當事人的檢舉、揭發成為推動反轉的重要因素。由此形成的矛盾與對抗效果也大大增強了新聞的戲劇性,使此類新聞迅速獲得大量的關注。2017年8月10日,北京地鐵十號線上一位大媽怒懟cosplay女孩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開來,代際溝通、小眾動漫文化等話題引起網民的討論。截至14日上午11時,該視頻的播放量已經達到2 991萬次。接著一名叫做“誠子絕贊摸魚”的網友發布微信群聊截圖,稱該大媽教育cosplay女孩這一段戲碼皆是事先設計好的,在視頻中展現了某公司的廣告海報,該行為純屬營銷炒作。在輿論壓力下,視頻中的cosplay女孩扮演者發微博承認自己收了廣告公司300塊錢拍攝此視頻。由此廣告公司炒作的真相水落石出,輿論也從聚焦于兩代人的代際溝通問題轉而對廣告公司的低劣營銷手段進行譴責。
4.3 通過權威機構核查導致反轉
通過政府機構的介入、核查并發布調查結果來形成的反轉新聞也不在少數。及時更新、澄清事實信息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政府輿情工作的重要內容。當某一新聞主體的言論和行為受到大眾質疑時,官方權威機構的情況說明則顯得尤為重要。
14歲麻省理工神童的事跡的第一個有力的反駁信源來自校方,2017年12月8日,環球時報記者稱,從麻省理工學院本科生錄取辦公室官方了解到的消息是:麻省理工學院不存在主動簽約學生的情況,并提供了郵件截圖作為憑據。第二個權威信源來自信息的發布者萊陽市教育體育局,12月11日,萊陽市教育體育局官方微信終于發布消息稱:“由于我們核實不嚴,導致12月1日發布的‘萊陽第二實驗中學李某某與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成功簽約為失實消息。”經不起推敲的神童鬧劇就此謝幕。
而2018年初發生的另一起反轉新聞則更加復雜,自澎湃新聞將“湯蘭蘭案”重新拉回大眾視野中后,這起被定性為“集體性侵”的舊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討論和關注。由于涉及刑事案件和司法審判,大眾能夠獲得的有效信息有限,同時漫長的審判過程也難以全部還原,在找不到事件的受害者湯蘭蘭的情況下,除了湯母及其家人的說辭,法院和當地公安機關的信息也成為重要的判斷依據。當輿論失去明確的方向時,2月1日,黑龍江五大連池政府辦公室官方微信號“五大連池發布”對“湯蘭蘭案”做出回應,稱湯母出獄后串聯同村人借助媒體炒作,企圖通過輿論向政府部門施壓并翻案。政府官網的回應,將法律案件收歸法律管轄,同時也為焦灼而迷茫的民意打了一針鎮定劑,撲朔迷離的“湯蘭蘭案”走上法律程序審判的正軌。
5 結束語
本文對近年來網絡中出現的反轉新聞類型進行了歸類、歸因分析。一方面,新媒體環境下發聲渠道的多元化和民主化,為失實信息的傳播創造了條件,而反轉新聞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有效信息的缺位造成的。另一方面,文化消費時代的互聯網狂歡,體現了網民對新聞“故事性”的天然需求,在得到一些關鍵詞后,網民根據既有的經驗和成見對故事脈絡下判斷,而這一預判很可能與事實真相不符。
信息的失實和網民的錯判,是互聯網海量信息的沖刷下無法避免的事實。面對近年來越來越頻繁的“反轉新聞”,一方面媒體應當從信息發布環節進行更嚴格的把關,減少片面、失實信息對網民的誤導,盡力還原事件真實全貌。另一方面,我們或許不必過于悲觀,如今的網民早已不是“魔彈論”中嗷嗷待哺的羔羊,他們具備信息的甄別能力,在許多新聞案件中通過理性分析和輿論風向推動事件的良性發展。而每一個新聞“反轉”的節點,都體現了網民對真相的察覺,剝去表面的成見,反轉新聞的背后往往體現著人性的復雜和現實的無奈。不以劇情化的套路去消解這些復雜的成分,才是對新聞事實最好的尊重。
參考文獻
[1]張華.“后真相”時代的中國新聞業[J].新聞大學,2017(3):29-33.
[2]呂遠.“英雄的歷程”——好萊塢主流故事模型分析[J].新聞戰線,2010(10):97-103.
[3]錢文霞.從反轉新聞看媒體公信力危機[J].新聞戰線,2016(9):15-16.
[4]周夏萍.后真相時代:傳播新技術下的“斷層”及審視[J].新聞記者,2017(11):33-34.
[5]胡翼青.后真相時代的傳播——兼論專業新聞業的當下危機[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
28-35.
[6]彭小萍,盛安陵,董柳.看反轉劇如何“反轉”——韓國反轉電視劇《情Man 轉轉轉》敘事結構的分析[J].東南傳播,2009(5):156-157.
[7]劉潔,韓紅梅.意外是如何形成的——反轉手法在單線敘事電視短劇中的應用分析[J].電影評介,2010(7):22-25.
[8]黃鴻業.“輿情反轉”新聞的成因及其規制[J].青年記者,2015(3):22-23.
[9]陸學莉.反轉新聞的敘事框架和傳播影響[J].新聞記者,2016(10):41-49.
[10]張華.網絡輿情反轉現象中的“參照點效應”——基于對“大學生掏鳥窩獲刑十年半”微博輿情的研究[J].新聞界,2016(7):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