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強
摘 要 網絡劇在近些年不斷引起國內觀眾的注意,其符合現代人生活方式、審美特點的優勢成為大眾生活娛樂方式的選擇之一。前些年受到觀眾青睞而又遭受限制的宮斗劇也將播放陣地轉移至網絡平臺。化身為網絡劇的宮斗劇相較于之前傳統電視播放除卻改變了播放平臺,還更為適應融媒體網絡時代的劇集發展,也在自身的宮斗類型上做出了稍許改變與調整。文章以2018年暑期大火的網絡劇《延禧攻略》為例,探討在融媒體背景下宮斗劇的網絡化之變。
關鍵詞 延禧攻略;網絡劇;網絡平臺;類型變化;未來展望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8-0093-03
2014年網絡劇產量激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絡司公布網絡劇產量:2012年260集,2013年200部800集,2014年達到了1 700集。這是由于此時除了各大網絡平臺自制網絡劇之外,國內許多新老影視制作公司以及制作團隊對網絡劇制作接踵而至,同時收視率蒸蒸日上的網絡劇獲得的廣告回報也不可同日而語。各大視頻播放平臺如優酷、愛奇藝等八家網站紛紛打出“自制劇元年”的口號,制作出近百部網絡劇,其中不乏現象話題級別的優秀作品。因此2014年堪稱“網絡劇元年”。發展多年,網絡劇已不僅限于播放形式與播放終端的不同,而是從制作到宣發乃至劇集播放過程中都與互聯網緊密結合。在此背景下,曾風靡一時的“宮斗劇”在受到不良價值觀、集體跟風等社會輿論浪潮以及法律規定的限制下,在有巨大包容性的網絡播放品臺上另謀出路。沉寂已久又在網絡播放平臺脫胎換骨般的宮斗劇以不同以往的形式、畫風、色調、景別出現于觀眾面前并博得廣泛關注。本文便以2018年暑期檔網絡劇《延禧攻略》為例,探尋自2011年《甄嬛傳》之后爆火的網絡背景緣由,并挖掘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宮斗劇的些許變化。
1 宮斗劇的播放平臺變化
湖南衛視播出的《金枝欲孽》、穿越劇《宮》等的火爆之后,宮斗劇如雨后春筍般批量生產出現。其美艷絕倫的華冠華服,別致精美的后宮景象,妝容精美的古裝男女,妙語連珠的文言夾雜都讓人對不曾面世的后宮生活倍感好奇。相較于以往的以皇帝微服私訪、朝堂正事、謀權篡位為主的古裝戲,以一群性情不一、來路各異的年輕女性組成的宮廷斗爭劇情受到廣大觀眾的關注與喜愛。
然而浮華的影音背后是劃破人性底線的道德倫理的喪失,勾心斗角明爭暗斗的歷史宮廷生活暗暗傳播有悖于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
廣電總局于2011年12月下發通知,自2012年1月1日開始,各衛視黃金檔不得播出宮斗劇、穿越劇,且2012年10月之前不接受批準宮斗劇、穿越劇的立項申請。自那時起,宮斗劇便悄然退出主流劇集的舞臺,直至2018年暑期一部《延禧攻略》又掀起了一陣“宮斗熱”,而此時的舞臺已從傳統電視轉向了互聯網。
爆火的《步步驚心》《傾世皇妃》《甄嬛傳》《羋月傳》等宮斗作品,都是由網絡IP進行改編而成的影視劇。網絡IP劇隨著這股“IP熱”進入公眾視線,即網絡素材影像化的過程[1]。正是有基于網絡IP原本巨大的粉絲基礎,使得改編后的影視作品受到大量追捧,得到巨大流量,避免了前期開發階段的風險。
與網絡播放平臺相結合的《延禧攻略》更是將網絡IP的優勢以更大程度進行發揮。《延禧攻略》并不如同往日其他大IP改編的電視劇,而是根據網絡劇《延禧攻略》同步改編成為網絡小說,實質上將傳統的IP改編之道完全顛倒。大量觀眾因為對網絡劇產生的極大興趣轉而甘愿付費閱讀同名網絡小說,使網絡劇與同名網絡小說《延禧攻略》得到雙贏。
網絡劇《延禧攻略》中除了每天更新的劇集外,未更新的每集劇集都會有相應的情節橋段預先給觀眾觀看,這些情節橋段看似只是一個普通截取的片段,實際上暗示了劇情突然轉變的發展方向,提升觀眾的觀看興趣。
例如當《延禧攻略》只更新到30多集時,主角魏瓔珞依然是一個宮女,而片段預告已經可以看到50集,在這些僅僅只有幾分鐘的片段中魏瓔珞已經成為皇上身邊的妃子并深受皇上的寵愛。這些反差性極大的劇情片段在手機移動端的微博、微信等公共平臺上被廣大粉絲進行轉發,在網絡劇《延禧攻略》的社群中進行傳播,使得網絡關注度進行爆炸式增長。除了引起大量既有粉絲的關注與再轉發,也可以吸引新的愛好者進入社群。其中微博的“熱搜榜”會因為對《延禧攻略》中被大量搜索的關鍵詞而榜上有名從而引起更大批量關注的連鎖
反應。
播放平臺的變化使得新時期的宮斗劇不同于傳統同類劇集,互聯網的巨大包容性也使得網絡宮斗劇《延禧攻略》獲得更大的關注度與更快速上升的收視量,這與新時期融媒體的時代背景難分難舍,也與時代的發展和大眾的需求密不可分。
2 網絡宮斗劇的類型變化
化身為網絡劇而脫胎換骨的宮斗戲融入互聯網基因之后已不同以往的傳統電視播出,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新時代互聯網的新型影視產品,作為影視劇立身之本的劇情節奏、影視色調、場面調度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互聯網思維的影響。
快節奏的網絡劇是相比于傳統電視劇在日常生活中更值得民眾選擇的一種影像藝術形式,將更多篇幅使用在了高潮沖突的營造以及懸念的渲染設
置上。
《延禧攻略》中開場將場景選擇在后宮秀坊包衣繡女的選拔現場,繡女的選拔同皇帝后妃的官女子選拔同時進行,兩個出身不同的女性階層相遇自然會發生摩擦與沖突。一位候選官女子與繡女起了沖突,聰慧機靈的女主角魏瓔珞巧妙化解危機且對仗勢欺人的官女子下套使其落選。這一節奏緊湊的劇情集中在第一集短短的幾十分鐘內,營造了后宮中勾心斗角的艱險環境,也表現了女主角心思細膩、本性善良卻又敢愛敢恨足智多謀的性格特點。在劇情后期的發展中,短短幾集之內通過快速的剪輯表現出皇宮內院風起云涌之下后宮妃子改朝換代的時代宿命,傳達出后宮嬪妃如曇花一現般的青春年華與爾虞我詐的凄慘下場。
快速的劇情發展非但沒有使觀眾感覺不適與反感,反而愈發刺激了觀眾的觀賞興趣,更加符合互聯網時代下觀眾的觀賞習慣。
在互聯網信息發達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審美也悄然發生改變。引起廣大觀眾迷戀的《甄嬛傳》中的女主角甄嬛,將女性的“狠”與“恨”表現至極致,她可以利用自己的親人、孩子、丈夫達成自己復仇與存活于后宮之內的籌碼與工具,表現上看似獨立果敢,實則過猶不及、獨立有余,核心依然是依附于皇權而上位的被動女性形象。
《延禧攻略》一反往常的女性柔弱,從電視劇開場便表現出女主的足智多謀,她利用自己的勇敢與智慧反擊欺負伙伴的官女子,為了姐姐不明不白的死因而甘愿入宮為奴憑一己之力查清真相,為了報答皇后的照拂之恩而完成其遺愿輔佐皇帝成為明君并將兒女私情放置一邊。魏瓔珞的形象更符合當下主流的女性真正的獨立形象,也更能夠激起廣大女性觀眾對心中理想自我的追尋。多線的敘事線索更加成功地塑造了《延禧攻略》中各色人物的形象,也更吸引觀眾連續不斷地觀賞節奏緊湊的大篇幅“宮廷大戲”。
近些年的網絡劇擺脫了沒有精細制作的劇本、優良的設備、專業的制作方式等桎梏,一部部精巧構思的劇本、專業的設備與頂級的拍攝制作團隊都足以與傳統電視劇媲美。
《延禧攻略》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劇情走向的創新,女主角性情的個性,更是在當下文化強國、重視非遺的時代背景下將大量精力放置在了服飾、化妝、道具、后期制作等影視制作上。雖然《延禧攻略》的劇名昭示其將以一種后現代的解構、戲說構成敘述,但其依然巧妙地在細說與歷史的真實、文化遺產之中尋求到了絕妙的平衡點。
雖然《延禧攻略》并不完全照搬古代歷史,但劇情與人物的大部分內容都有史可依,在大量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作。其服化道制作精美,細節考究,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以及非遺文化的營養,受到《人民日報》的點名表揚:“該劇服化道精美,昆曲、刺繡、打鐵花、緙絲技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在劇中有所展現,努力做到情節中有文化,文化中有情節。”[2]
正是《延禧攻略》在融媒體時代下融入互聯網基因,對自身類型乃至制作手法等方面積極迎合主流文化,在娛樂與藝術之間尋求到巧妙的平衡點使得其成為在觀眾眼中耳目一新的宮斗劇作品并深得
喜愛。
3 宮斗類型劇的未來走向
網絡劇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成熟的電視劇類型,互聯網的普及使得網絡劇的觀看人數絲毫不遜色于傳統有線電視的觀看人數甚至遠遠超過傳統電視端。作為具有廣大受眾需求的宮斗劇也找到了一種合適的展示形式,利用互聯網可以將具有觀賞需求的觀眾聚集自主選擇觀看。
互聯網背景下網絡劇將更汲取網絡媒介的技術營養。交互式數字媒體藝術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交互,用戶可以通過個人行動參與作品創作,改變其圖像、影像、聲音等形態,拓展其意義[3]。制作方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的分析功能獲得精準的受眾定位開發IP或原創作品。網絡劇觀看大多在視頻播放平臺,而視頻播放平臺都具有評論功能。觀眾可以將此時或觀影后的體驗通過評論的方式在視頻播放窗口留言,其他觀眾也可以對網絡劇進行評論,同時還可以對其他觀眾的評論進行評論,進行人際間的交互,交流觀影體會。近些年開始,視頻網站的評論升級為實時視頻——彈幕,通過彈幕可以將觀影體驗實時顯示在屏幕頂端。用戶會因此獲得對影視作品的交互式體驗,也獲得實實在在的參與感,能夠在電視劇播放過程中獲得別樣的觀賞趣味,找到志趣相同的社群。
2016年開拍的《如懿傳》除了“宮斗”元素吸引人之外,最為大眾關注的是其中演員的片酬。主演周迅等人片酬被網絡爆料指出超過億元,這一娛樂怪相被央視點名批評。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關于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中指出,要求各級電視播出機構在電視劇購播過程中不得指定演員、不得以明星大腕作為論價標準,在電視劇宣傳工作中不得對明星進行過度炒作[4]。正是因為主流媒介對于娛樂資本不合理的利益分配的抵觸,以及題材不受限擦“紅線”,不尊重歷史事實隨意篡改等問題,使得不少宮廷劇如《如懿傳》《贏天下》等受到播出限制。在2018年暑期末在網絡平臺播放的《如懿傳》因節目制作成本被片酬壓縮,使廣大受眾對《如懿傳》不禁失望。
尼爾·波茲曼提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的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5]。這種現象尤其可以在早期的宮廷劇中發現,其中的服飾妝容簡陋,造型布景漏洞百出,經不起考究,觀眾僅僅沉浸于電視屏幕上一張張人工雕琢的面龐而忽視了真正屬于電視藝術作品最重要的元素。《延禧攻略》正是將大量精力投入前期的劇本開發,服化道等細節的雕琢,將中華非遺文化帶入年代相符的清代宮廷,將真實的歷史人物客觀性加工使其血肉豐滿,將鏡頭精心剪輯色調調整整體充滿質感,貼切廣大受眾內心緊跟時代步伐對人物事件認真設計,最終制作成成功的娛樂與藝術兼容的電視劇作品,也是市場與政策相平衡的電視產品。
某些網絡劇作為影視藝術,在追求效率的制作過程中缺乏了深度的思考,追求速度的路上不僅丟失責任與義務,更是在藝術的道路上背道而馳,娛樂性,淺顯化成為了網絡劇的標簽。早期的宮斗劇影射了現代職場乃至社會生活中的爾虞我詐,暗中傳遞了對現實進行逃避的“穿越式”消極避世措施。
未來的影視作品應更加符合主流的文化需求,為人民帶來價值觀積極向上的影視作品從而引導民眾,而不是將社會少數的丑陋陰暗展現其中。宮斗劇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將更符合主流價值觀,以獨立自主更具人格意識和自我覺醒的主人公進行敘事,而非作為附庸和傀儡僅借助于外力而奇跡式成功的非現實主義作品。
4 總結
中國的影視作品已經入融媒體發展階段,無論是網絡劇還是網絡綜藝、網絡大電影都有著無比光明的發展前景,雖然相較于傳統媒介還有不少短板與不成熟,但經過市場與政策的雙重博弈終將找到自己合適的定位與受眾。宮斗劇作為歷史題材電視劇中的新形態也同樣有發展不成熟的問題,其中的價值觀與對歷史的重視尤其需要改進。網絡劇與宮斗戲這兩種新興影視類型的結合在目前僅僅處于嘗試階段,受眾應對其保持信心并勇于指正批評,方能為國內影視作品注入新鮮血液并為影視市場樹立創新先例。
參考文獻
[1]張允,姚玉嬌.“互聯網+”時代網絡IP劇的傳播研究,現代傳播,2016(6):85.
[2]李小桔.《延禧攻略》在愛奇藝播出[N].人名日報海外版,2018-07-23(7).
[3]孫為.交互式媒體敘事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46.
[4]新華網.中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關于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EB/OL].[2016-08-27].http://www.xinhuanet.com/legal/2016-08/27/c_129258322.htm,2016.
[5]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南寧:廣西文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