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璟
9月3日至4日,以“合作共贏,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功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講話,再次向世界昭示中非“攜手共命運、同心促發展”的堅定決心,宣示中國同國際社會一起走合作共贏道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主張。
一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國和非洲,雖遠隔千山萬水,但中非雙方一直是發展道路上的真誠伙伴。
中非友誼源遠流長,過去四十年間雙方經貿合作卓有成效。進入新世紀以來,中非經貿合作依然保持良好發展態勢。2015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倡議實施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投資低迷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度厄克艱、信守承諾,全面落實了“十大合作計劃”中一系列經貿舉措,在幫助非洲國家減少貧困和改善民生,加快工業化、推進非洲一體化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為非洲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當前,中非關系正處于歷史最好時期,雙方有著加強戰略對接和政策協調的強烈意愿,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同非盟《2063年議程》、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緊密對接,為雙方合作注入強勁動力。
澄清中非合作兩大“曲解”
中國已連續9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2017年中非貿易額達1700億美元,同比增長14%。今年1月-6月,中非貿易額達988億美元,同比增長16%。中國近3年對非洲年均直接投資保持在30億美元左右。中非關系的高速發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引來一些對中非經貿關系的曲解。
曲解一:中非合作是中國做“虧本買賣”
誠然,中方曾對非洲進行過不少鐵路、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的援建。但是,現代中非合作形式多樣,援建只占很小比例,投資才是中非合作主流。投資可以達成主投國和東道國的雙贏,既加速非洲當地工業化進程,也有助于中國的裝備、產品等進入非洲。在投資項目的選擇方面,中國也很關注自身資金安全。每個合作項目都會經過嚴格審核項目,以確保項目效益以及貸款方的償債能力。中非經貿關系并非中國不計成本地“撒錢”。
曲解二:中國“一帶一路”造成非洲債務危機
據《經濟學人》報道稱,非洲目前整體債務率為50%。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經濟增速放緩惡化了債務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正在陷入“債務危機”。一些西方媒體開始炒作非洲債務問題,稱“中國貸款加重非洲債務負擔”。印度學者布拉瑪·切拉尼教授在《中國的債權帝國主義》一文中直指“一帶一路”重資產項目,聲稱中國以債務違約為由威逼相關國家做出讓步,促使中國資本控制東道國資源,甚至導致該國喪失國家主權。
上述論斷實經不起推敲。首先,個別非洲國家的債務問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主要不是來源于中國“一帶一路”建設。有數據顯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政府負債構成比例為:38%來自商業銀行、36%的債務屬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邊機構,還有26%的債務來源于其他國家政府。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對非融資債務數量不大,只占到26%當中的一部分。其次,非洲接受中方貸款是源于自身需要,中國融資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眾所周知,任何國家在經濟起飛和工業化初期都會產生巨大的資金需求。關鍵在于債務是用于短期輸血還是長期造血金融式貸款?中非債務是為了解決發展問題而產生的。事實勝于雄辯,中國對非投融資對當地經濟環境改善已經初見成效。蒙內鐵路的建設為肯尼亞創造了4.6萬個就業機會,貨物運輸成本下降近80%,沿線區域經濟得到巨大發展。可見,中國對非的投資非但沒有惡化非洲的債務情況,反而有助于消除貧窮、解決當地發展問題。
看清新時代合作共贏之路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非經貿關系進入了新的時代。非洲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伙伴。“—帶一路”堅持“適應非洲自身發展、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堅持互利共贏”原則,始終“尊重非洲、幫助非洲,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目前,“一帶一路”在非洲輻射埃及、肯尼亞、烏干達、尼日利亞、喀麥隆和南非等20多個國家,達成39個重大合作項目,涉及鐵路、公路、港口和水電站等17類領域。
新時期,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助推下,中非經貿合作正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結合中國自身發展戰略,對接非洲發展規劃,是中非合作的重大問題。
第一,關注非洲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201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非洲各國亦制定了綱領性文件《2015年后發展議程非洲共同立場》。在此背景下,中方發展戰略須充分考慮非洲地區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社會責任風險將成為對非投資的不可忽視風險。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對社會投資責任的認識尚處于初級階段。一些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時不夠重視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一些西方媒體曾對中國在非投資中存在的“責任”“可持續”問題進行詬病,甚至以此為由將中國正常投資行為誣名為“新殖民主義”。近年來,中國企業及政府堅定不移的提升企業責任。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提出“中非綠色發展合作計劃”,明確中國將主動承擔可持續發展責任。在2018年9月3日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做出重要講話。他指出未來在推進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基礎上,重點實施“八大行動”。其中,金融、綠色發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減貧惠民、公共衛生、人文合作等計劃均有助于推動非洲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第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非洲《2063議程》的深度對接。
《2063議程》是非盟2015年通過的一份有關非洲未來發展的長遠規劃,其目標是在50年內建成地區一體化與和平繁榮的新非洲。盡管該議程為非洲描繪了美好藍圖,然而現實情況不容樂觀。雖然非洲過去15年來經濟增長強勁,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如今經濟發展進入艱難時期,2015、2016年經濟增速持續下降至15年來最低。對大宗商品出口的過度依賴、全球經濟不景氣、政治轉型出現困難、中東恐怖勢力向南滲透等因素都對非洲發展構成挑戰。
當前非洲在實現可持續自主發展方面面臨挑戰,非洲迫切需要在各領域加強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合作,共同推進實現非盟《2063年議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同非盟《2063議程》高度契合,中非合作將有力推動這一議程的實現。
目前,非盟已開始落實《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的第一個十年執行計劃。該議程采取以人為本的方針,重點關注農業發展、基礎設施發展和工業化等領域。該計劃還明確了能有效惠及非洲人民的“旗艦項目”,其中包括建設一體化高鐵網絡,非洲電子大學,大宗商品戰略,非洲大陸自貿區,泛非電子網絡,非洲空中運輸市場等建設計劃。中國可以在“一帶一路”倡議五通的框架下,發揮中國優勢行業、產業的作用,在高鐵、單一航空運輸市場、非洲自由貿易區建設、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專家援助等方面與非洲進行深入長期的合作。
隨著“一帶一路”與《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進一步對接,中非經貿合作關系必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編輯|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
作者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講師,上海高校智庫國際經貿治理與中國改革開放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運輸法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