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國務院國資委印發一號文件聚焦中央企業社會責任,成為了中央企業整體推進社會責任的動員令。此間十年,國資委結合自身職能,從開展理論研究、出臺相關政策、建立激勵機制、營造社會氛圍等方面不斷引導中央企業進入履責快車道。
而伴隨著黨的十九大的召開,中國改革發展進入新時代。新的時代,有新的使命,更有新的挑戰。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如何更好地服務更美好生活的創造?如何在提升競爭力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同步增強……近日,本刊記者對國務院國資委綜合局巡視員劉源進行了訪談。
“質”與“量”取得較大進步
《WTO經濟導刊》:過去十年,國資委推進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劉源:十年磨一劍,自2008年國資委印發《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到2017年首份《中央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17)》的發布,國資委推動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已走過整整十年。十年來,中央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和實踐在“質”與“量”上都取得了較大進步,為在新時代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作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準備。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社會責任導入階段(2008~2010年)2008年,國資委印發《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這是國資委首次就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發布專項文件,標志著國資委正式啟動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該《指導意見》明確了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意義,確立了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規定了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內容,并提出了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措施。《指導意見》對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具有基礎性、開創性和里程碑意義。
2009年,國資委組織召開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會議。這是《指導意見》發布后召開的第一次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會議。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會議要求全部中央企業在2012年底前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一定程度上為中央企業持續有效推進社會責任工作提供了重要抓手,初步探索了長效機制。
二、社會責任管理提升階段(2011~ 2015年)2011年,國資委印發《關于印發<中央企業“十二五”和諧發展戰略實施綱要>的通知》。該《綱要》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以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為載體,成為“十二五”期間中央企業開展社會責任工作的行動綱領。
2012年,國資委開展為期兩年的中央企業管理提升活動,明確了13個管理領域作為專項管理提升的重點,社會責任管理是其中之一。
2014年,國資委啟動《中央企業“十三五” 社會責任戰略規劃》編制工作。提出了“十三五” 中央企業社會責任總體目標:形成一批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較為完善的優秀企業、形成一批引領行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優秀企業、形成一批模范履行社會責任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秀企業。
2015年,國資委牽頭啟動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立法工作。“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立法”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的重要舉措之一。經過兩年多的努力,2017年底,我們完成了有關報告起草、報送工作,提出了“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立法”有關意見建議,圓滿完成黨中央交辦的這一重大改革發展任務。
三、社會責任深化推進階段(2016年至今)2016年6月,國資委印發《關于國有企業更好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這是繼2008年《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之后又一重要文件,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包括中央企業在內的廣大國有企業更好履行社會責任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重要方向,成為國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指導性和約束性文件。
2016年底,國資委設立社會責任專門處室。社會責任專門處室的成立,為更好地服務、支持和指導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奠定了更加堅實的組織基礎。2017年,國資委組織開展了《中央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17)》和《中央企業海外社會責任研究》課題研究,系統研究近10年來的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總結經驗成績、梳理問題挑戰、提出意見建議,推動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再寫新篇章。近兩年來,我們狠抓脫貧攻堅、安全生產、節能減排等中央企業社會責任重點任務,推動中央企業更加深入履責,履責成效進一步顯現。
發揮六大作用,彰顯央企擔當
《WTO經濟導刊》:這十年間,您認為社會責任對于央企在服務國計民生、提升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哪些作用和價值?
劉源:過去這些年,中央企業在改革發展、加強黨建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與此同時,中央企業在全面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同樣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大致可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國民經濟發展中體現了“壓艙石” 作用。中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每年創造的增加值占全國GDP的1/10,提供了大量煤炭、石油、電力等基礎能源,生產了大量公共產品,建設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項目,承擔了一系列國家科技創新項目。中央企業在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增長動能、帶動其他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國民經濟當之無愧的“壓艙石”。
二、在民生事業中發揮了“頂梁柱”作用。服務和保障國計民生是中央企業的重要使命。由于中央企業大多處于國民經濟的關鍵行業和重點領域,不少中央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特別是煤、電、油、氣、運輸、通信等領域的中央企業天然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對社會生活具有重大影響,在民生保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不斷加大電力、石油石化、電信和軍工等國民經濟基礎性、支柱性、戰略性產業的投資力度,五年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7萬億元,較上一個五年增長18.8%。
三、在急難險重任務中發揮了“定心丸” 作用。我國自然災害多發,在抗擊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中央企業始終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出發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堅決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在搶修道路交通、保障供電和通訊、運輸和供應戰略物資、倡導企業志愿者服務以及捐款捐物等方面調動有力、行動堅決。災害救援結束后,繼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用于災后重建,助力災區人民重建家園。2008 年以來,在汶川地震、青海地震、南方雪災、天鴿臺風等一系列地質、氣象災害抗災救災、搶險救援、應急保障等工作中,處處都印刻著中央企業與全國人民攜手奪取抗震救災勝利所走過的奮斗足跡。
四、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了“先行者” 作用。近年來,伴隨一系列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舉措的有效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成效顯著,我國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中央企業通過投資興業、技術合作、股權合作、承擔重大建設項目等方式,有效增強了區域發展內生動力,優化資源空間配置,為區域協調發展,實現資源共享、成果共享、信息共享、人才共享、技術共享和市場共享發揮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動作用。
五、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發揮了“引領者” 作用。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中央企業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進程中,始終走在前列、當好表率。截止2017 年底,中央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可比價)比“十二五”末下降約6.6%,超過國家“十三五”目標進度要求;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比“十二五”末分別下降18%、23%、15%、18%,提前三年完成國家“十三五”減排目標。
六、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生力軍”作用。黨中央將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進行安排部署,明確指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在參與定點扶貧的300多家中央單位中,中央企業占了將近1/3,中央企業結對幫扶246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占全國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42%。據不完全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投入定點扶貧資金超過了75億元。
新時代要找準履責方向和重點
《WTO 經濟導刊》:進入新時代,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面臨什么樣的新形勢?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向和重點在哪里?
劉源:總體而言,新時代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工作,近年來在國家發展戰略和行動規劃上對企業社會責任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
2015 年8 月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對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工作提出兩項明確要求: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有企業,要成為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第二,“國有企業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保護資源環境、加快轉型升級、履行社會責任中的引領和表率作用充分發揮。”這兩點要求明確了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的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另一方面,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石。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發展的基石,是企業安身立命的根本。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只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共筑美好未來。
進入新時代,面臨新形勢,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也要調整工作重點、找準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徑。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也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指明了新方向,賦予了新重點。
第一是參與脫貧攻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2020 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并把精準脫貧作為未來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參與脫貧攻堅是當前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標志性任務。
第二是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作為全球氣候變暖最大的受影響方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參與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中國保障經濟、能源、生態、糧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同發展的責任擔當。中央企業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彰顯矢志綠色低碳發展的責任擔當,責無旁貸,義不容辭。
第三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經過五年的發展,“一帶一路”已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中央企業有義務、有責任在“走出去”、實施國際化經營中發揮“排頭兵”的作用,帶頭執行國家戰略,積極開展海外業務,提升國際市場份額,優化產業鏈和價值鏈,制定切合實際的國際化經營戰略,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實力,參與更高水平的國際競爭,融入世界經濟主流,維護國家和企業良好形象。
總而言之,黨的十九大賦予了企業社會責任新方向、新內涵。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重新定義了企業存在的理由和發展方向。企業應該最大限度地考慮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改變企業自身所處產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狀況,為行業發展、產業升級、社會進步做出應有貢獻。
未來需要不斷深化,眾人參與
《WTO 經濟導刊》:請問國資委下一步有哪些工作安排及計劃?
劉源:過去十年,在國務院國資委持續的引導和推動下,中央企業社會責任理念逐步樹立并不斷加強,富有特色的社會責任實踐也在廣泛開展,應該說成效是明顯的。但是還有很多工作需要不斷加強、不斷改進、不斷深化。進入新時代,國資委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推進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
一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確保完成黨中央、國務院交辦的與履行社會責任相關的工作任務。中央企業首先必須履行好政治責任,要勇擔新時代使命,奮斗當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堅強后盾。國有企業、國有資產屬于全民所有,發展成果由全民共享,必須守護好人民的共同財富,始終把服務百姓、惠及民生、推進共同富裕作為改革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國有企業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要在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上下功夫,這是推動國企改革發展的初衷和歸宿所在。
提升人民獲得感,主要是著眼于解決“不充分”的問題,提供能夠滿足人民個性化、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要創造引領新興需求,提供更便利、更快捷、更滿意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提升人民幸福感,主要是著眼于解決“不平衡”的問題, 重視幫扶困難職工和社會弱勢群體,為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做出應有貢獻。
二是運用考核、督查、督辦等不同手段, 對一些在履行社會責任中出現的重大問題提出批評整改意見,鞭策后進。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既需要正面鼓勵,也需要鞭策監督;既有軟約束,也有硬約束。比如安全生產工作、節能減排工作、科技創新工作,在對央企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中是有體現的,有的有加分項、有的有減分項。
中央企業扶貧工作從2017 年起開始試考核。從考核情況看,確實很大程度地推動中央企業對扶貧工作進一步提高重視,加強與地方的溝通交流, 加強扶貧干部的選派管理等等。通過考核也發現了中央企業扶貧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有的是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有的是相關政策不夠科學合理的問題。今年的扶貧考核工作還將更加趨緊,對一些指標將會更加明晰,要求更加嚴格。
三是持續開展中央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與探索,為更好服務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奠定堅實基礎。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工作既是實務性的,也是具有很強理論性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在企業的多項工作中都有體現。但是, 自覺地、戰略地實施企業社會責任則是需要一個主動推進的過程,也是需要一定的理論指導。
四是不斷總結提煉、傳播交流中央企業社會責任的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不斷樹立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良好形象。中央企業在社會責任工作中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有不少亮點。我們有義務、有責任為中央企業鼓與呼, 不斷地傳播中央企業的好聲音,不斷地弘揚當代中央企業的先進精神,不斷地交流中央企業鮮活生動的特色實踐,讓社會各界更加了解央企、理解央企。
編輯|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