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娟
做了幾年的企業CSR經理,經常會收到一些NGO介紹其公益項目的郵件,誠懇請求支持。 每一個項目都是很多公益人的心血,所以通常我都會認真回復,了解更多的項目細節或者說明暫時沒有合作意向的原因。
拒絕是門學問,既不能傷了對方的心,也得有理有據讓對方了解自己的立場。 因此想把自己的工作體會寫出來, 幫助更多公益人更有效率地找到企業合作伙伴。 實際上,企業篩選CSR項目的套路非常直接,就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三重標準:Good for Planet; Good for People; Good for Profit。
Good for Planet
我們共享一個地球, 所有的商業運營都必須在不損害環境、社會和社區的前提下進行。這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底線,也是商業活動必須遵循的價值標準。
在企業社會責任領域,這一底線可逆向詮釋企業選擇公益項目的標準:公益項目需要解決來自環境、社會和社區領域的一些現實問題; 或者,這個項目可以在這些領域產生可衡量的正面影響。
那么問題來了:所有的公益項目都是為了解決特定的環境、社會和社區問題誕生的,企業在這個標準下怎么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項目呢?
這就要分析企業在這些領域內關聯度最高的結合點,這和企業的經營范圍以及運營和市場分布密切相關。
例如,隨著大家對快遞行業迅速發展產生的包裝垃圾問題的關注,各大電商公司和快遞公司必須在其公益項目中體現對這個環境問題的企業社會責任。1月23日,劉強東在達沃斯論壇宣布京東正在與其商業和科研合作伙伴一起探索打造綠色供應鏈,先期投入10億人民幣成立“京東綠色基金”,共同努力推進行業內的供應鏈低碳節能應用。
依此類推,做醫療健康產品的企業會更青睞與健康以及健身、營養相關的項目;制造交通工具的企業會選擇與安全教育和出行安全相關的項目。
另外,企業運營和市場分布也會影響企業如何篩選合適CSR項目。 比如很多制造公司都位于工業園區,遠離市區。 那么他們對自己社區的定義會結合員工的集中居住地,以及當地政府或園區管委所轄區域做界定,對這些居民社區和管委會扶持的公益項目,企業會優先考慮支持。
Good for People
對企業而言,理想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不僅應該對需要受助的人群產生積極的影響,也需要對自己最重視的利益相關方產生影響,所以People的定義里還包括企業的客戶群、員工、合作伙伴以及管理部門。
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都希望一個CSR項目能讓多地員工共同參與,建立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和促進團隊的協作;以女性為主體客戶群的化妝品公司,也會首先考慮圍繞女性賦權和女童教育相關的CSR項目;做母嬰用品的公司當然希望自己的項目能在媽媽們心里留下正面的品牌印象。
例如今年4月,天貓超市宣布兩年內建立1000個職能母嬰室, 這是天貓的公益項目也是它加強新零售領導地位在公益領域內的嘗試; 化工行業里的陶氏化學公司,長期贊助中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并對賽事和學生們的職業發展提供多方位的支持。
Good for Profit
企業的首要任務是盈利,這是企業的本質,無可厚非。只有企業不斷的壯大,處于良好的盈利模式中,才能拿出更多資源支持公益項目,為更多的人提供就業崗位,給當地社區帶來更多利稅。 因此,企業考量一個CSR項目的適用性時,項目對自己業務的潛在貢獻和聲譽影響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隨著企業CSR戰略的升級和演進,很多企業的CSR都脫離了初期以捐助為主的慈善范圍,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己所專長的技術和產品直接解決問題,并在過程中強調和多方利益相關者共同合作,達到品牌建設以及推動社會進步的共贏局面。
可口可樂的“凈水計劃”是一個典型的共贏案例: 自2012和壹基金共同發起這個項目后,“凈水計劃”結合可口可樂自身的價值使命, 以及專業的技術和與原理,利用自己覆蓋全國的運營網絡, 為農村學校安裝凈水設備和發放水杯,開展水和衛生健康教育; 之后的幾年加入這個項目的合作伙伴不僅來自各地志愿者協會,也有可口可樂在制造和零售環節的重要合作伙伴, 包括螞蟻金服等;消費者通過掃描可口可樂產品上的項目二維碼,即可參與線上項目和直接捐款。
公益項目不分優劣,對企業而言,只有合不合適的分類,是否符合自身的價值定位和運營范圍,是否能最大程度影響利益相關方,是否能對企業的聲譽和業務產生潛在的推動作用。任何一個公益項目如果能兼顧這三點, 都是非常優秀的項目選擇, 做為項目經理的我們,也可以自信地申請立項和爭取公司資源支持。
編輯|胡文娟 wenjuan.hu@wtoguide.net
作者單位:陶氏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