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葳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資源。人才集聚是一種規模經濟現象,是市場優化人才資源配置的結果,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才集聚戰略和政策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部分發達國家以政府和市場為吸引人才的主導力量,擁有一些人才集聚模式的成功案例。因此,剖析和借鑒國外典型國家及地區較為成熟的人才集聚模式經驗,或對我國人才集聚模式的選擇和作用機制的建立有所啟示。
一、國外典型區域人才集聚模式的基本特點
受經濟發展程度、地區經濟傳統以及政府職能定位的影響,不同地區的政府在人才集聚過程中的定位也有所不同。具體而言,根據國家人才集聚方式和特征,發達國家人才集聚模式主要可以歸納為市場主導型、政府主導型以及政府與市場雙規制三種。
(一)市場主導的人才集聚模式
以市場為主導的人才集聚模式,充分發揮了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而政府發揮輔助作用,承擔服務人才的角色定位。目前美英等發達國家普遍采用了該種模式。其一,以高校為依托的美國硅谷模式是市場主導型人才集聚模式的典范。硅谷被譽為世界人才高地,其前身“斯坦福大學工業園”,是創新創業頂尖人才的高度集聚地,孕育了多個世界“現象級”的高科技企業。與此同時,完善的法制體系為創新知識提供了收益保障,“金手銬”的人才激勵機制強化了核心企業的創新熱情。其二,英國所構筑的人才集聚模式則更能體現全球化開放的自由市場理念。英國政府崇尚開放式的人才引進策略,在精英意識影響下所形成的實用主義人才觀、垂直向上的人才流動體制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公平公正的人才環境。
(二)政府主導的人才集聚模式
以政府為主導的人才集聚模式,可以使創新基礎較為薄弱的國家在短時間內完成人才集聚,推動人才戰略的發展。日本筑波科技城模式是政府主導型人才集聚模式的典范。最初為了緩解東京城市壓力,日本政府通過制定優惠人才政策,引導大量科研人員遷至筑波地區,而后逐漸形成了筑波地區人才集聚現象和封閉式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通過頒布《筑波研究學園都市建設法》等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科研技術開發過程的保障機制;另一方面,政府通過財政資金的投入政策,逐步為科研人員營造良好的研發環境。但由于受政府完全主導,筑波科技城模式逐漸顯示出弊端。例如,科研管理體系的過分垂直化傾向、科研團隊個體間交流程度的降低以及科研人員研發積極性被政府規劃的強制性所抑制等。
(三)政府與市場雙軌制的人才集聚模式
此模式介于市場主導型與政府主導型之間,兼備了市場自發機制調節的高效率特征以及政府宏觀政策調控的快速性特征。德國政府作為世界科技創新領先國家,采用了政府與市場雙軌制,強化了世界人才的集聚效應,提高了國家科技創新的核心競爭力。德國所采用的政府與市場并重的人才集聚模式,更加強調政府宏觀調控政策對市場的優化作用。為了吸引全球科技創新人才,德國聯邦政府通過設立多方面的項目、完善《移民法》,來增加人才引進數量,提高人才引進效率。在人才培養方面,德國政府采用政企雙軌制培養方案,提高技能型應用人才素質;在人才激勵方面,德國政府采用科研績效評價系統,鼓勵人才的海內外流動。
二、國外人才集聚模式的評價及實踐啟示
雖然國外眾多人才集聚模式的應用已經較為成熟,但是鑒于中國本土化情況以及我國人才戰略與發達國家存在客觀差距,例如:區域發展不均衡所帶來的人才分布不均衡、央地分權制度所帶來的政策銜接斷層以及傳統用人機制的禁錮等,如何發揮市場與政府在人才集聚模式中的合力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焦點。
一是發揮政府與市場各自優勢,編織科技創新系統“密網”。人才作為主要的創新要素,政府與市場在區域創新人才集聚過程中承擔了不同的作用。其一,明晰市場與政府在推動創新中的功能定位。政府應當完善頂層設計,通過財政資金的投入,完成對創新科研環境的優化。其二,強化政府與市場的協同作用。以市場運作機制為資源配置主體,多措并舉建立政企雙軌制的人才培養機制、市場化公平化的人才評估體系等體制機制。
二是制定多元化人才政策,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多元化的特色人才政策是順應當今世界人才競爭趨勢的有力法寶。其一,尊重人才流動的客觀規律。放寬移民政策,吸引海外高精尖人才的眼球。其二,制定差異化人才吸引策略。如美國憑借創新產業集群優勢以及高度市場化的激勵手段吸引人才;而英國政府則通過對外國際交流,提高對世界人才的吸引力。其三,強化產業對人才的吸引效應。通過強調科技創新的產業化應用,配合設立專門引進海外人才的政府機構,提高政府在集聚海外人才過程中的效率。
【本文系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創新課題(重點委托課題)“智慧鄉村旅游中農民創業素質智能培育平臺建設研究”(XSPCX01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