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悅
摘 要:教師的主陣地永遠是課堂,這就要求教師要抓住課堂,高效完成任務。而教師要想打造高效課堂,自身的引領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一將無能,累死千軍。”老師能力有限,學生學起來肯定吃力,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那么如何提升教師的引領能力呢?
關鍵詞:高校課堂;教學;引領
一、鉆研課標把握教學方向
課標應該是確定我們教學方向的關鍵,也是確定教學重點、難點的依據。我覺得不研究透課標就抓不住教學重點和核心,教學會出現偏離,年輕教師會出現知識點遺漏,老教師在教學中不知道如何取舍。下面以八下地理課標為例,說明如何研讀課標。
八下地理課標要求分為兩大部分,地域差異和認識區域。地域差異體現了地理學的區域性,認識各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點,闡明不同區域的地理概況。認識區域分為三大部分,位置與分布、聯系與差異、環境與發展。位置與分布這部分屬于地理的基礎知識,大部分屬于記憶性的知識;聯系與差異這一部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即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環境與發展這一部分強調自然環境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而經濟發展又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經濟發展會帶來一些環境問題。這部分體現了地理學的社會價值,是樹立學生正確的資源觀、人地觀、可持續發展觀的好素材。老師充分理解了課標,在此前提下鉆研教材,才能準確把握教學方向、教學重點和考點。
二、通過試卷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試卷分析是教師了解學情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通過試卷分析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歷次試卷分析,我感覺學生存在以下問題:
1.最大的問題是概念不清。五帶和溫度帶分不清,例如華北平原屬____溫度帶,學生有時答北溫帶,就是概念不清,正確答案應該是暖溫帶。溫度帶劃分依據是各地活動積溫不同,是中國劃分標準,五帶的劃分標準依據是各地光熱不同,是世界范圍內劃分的五帶。耕地類型和耕作制度分不清,例如:東北平原的耕作制度是____學生很容易答成旱地,正確答案應該是一年一熟。
2.由于地理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造成審題不清,答非所問。例如:內蒙古高原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是____,適合發展____。第一空學生很多答草原,而答案應該是草地,草原屬于植被類型,草地是土地利用類型,一字之差,卻差之千里。這說明學生不僅概念不清而且地理基礎知識不牢固,不清楚土地利用類型包括哪些,從而造成這種錯誤。這些概念和基礎知識老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強調。
3.學生存在的第三大問題是錯別字嚴重。我在歷次批卷過程中總結了一些學生易錯的字,菲律賓寫成非律賓,韓國寫成朝國,冬春季寫成東春季,瓊州海峽寫成涼州海峽,陜西寫成狹西等等。對于容易出現的錯別字,教師心里要有數,并在日常教學和復習備考時都要加以著重提醒。
三、教師注重各學科綜合能力
教師在課堂上縱橫捭闔,游刃有余的點撥,光靠一科的專業知識是不能自如的,教師要在多學科領域都有涉獵,才能使點撥和引導趣味橫生。例如:季風氣候中關于夏季風的知識,有關的詩詞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東風就是夏季風,有時間老師可以講講赤壁之戰和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這就要求老師既要有語文知識還要有歷史知識,老師這樣講課學生喜歡聽,也就牢牢地記住了夏季風。
四、分層次對待學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
優等生存在的問題是概念不清,那我上課時多強調概念之間的區別,通過舉例說明讓學生區分開。中等生存在的問題是上課有時開小差,基礎知識不扎實,這樣的學生,老師要多提問,而且提問盡量簡單些,讓他們跳一跳就能夠得著,提高中等生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對地理學習就感興趣了,同時也避免他們上課開小差。學困生存在的問題根本不聽課,認為學習沒用,老師課后和學困生就要多交流談心,告訴他們即使不考大學,學習知識也是有用的。對于學困生,我在知識上要求不高,更注重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因為老師除了教書還要育人。例如,我曾經舉行過“廢舊電池回收活動”,在活動中一名“學困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上學放學的路上撿扔在地上的廢舊電池,有時撿了滿滿一兜子送到我的手里,我真的非常感動,因為我自己都沒做到。“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國家非常重視環境問題,這樣的孩子雖然考試不及格,但有正確的人地觀,這就是教育的成功。
總之,老師的引領能力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老師引領能力就相當于珍珠項鏈的繩子,具體的知識點就是一粒粒珍珠,如果沒有繩子,珍珠會灑落一地,你用手去捧,很容易散落一些珍珠,只有用線串起來,才能很輕松把所有珍珠拿走。而這根繩子就是老師在課堂上的引領能力。
參考文獻:
[1]祝俊英.轉變教學方式,實現課堂教學高效:以初中科學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12(3).
[2]李小康.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J].考試周刊,2011(52).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