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萍
摘 要:比較閱讀的主要方法是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求同比較的方法可適用于單元總結提升,也可用于單篇文章教學,還可用于主題閱讀;求異比較可著眼于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文本特點的把握、寫作技巧的體會等。恰當運用比較閱讀法,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發展學生的閱讀思維,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比較閱讀;閱讀教學
閱讀能力是初中生語文能力的核心。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不高,迫切需要教師尋找語文閱讀教學的支點,來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語文課程論專家王榮生教授曾經指出:“追求效率,需要兩個必要條件:一是目標明確,二是方法得當。”可見中學語文教學應當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形成閱讀技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我認為,在教學目標明確的前提下,恰當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發展學生的閱讀思維,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同題材作品的比較閱讀,體會不同作者筆下人物的精神品質
選擇不同作家相同題材的作品讓學生加以比較,使學生通過思考、分析找出其中的異同,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我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時,我將與教材配套的《語文讀本》中的老舍的《我的母親》一文放在一起,讓學生對這兩篇文章進行了比較閱讀。學生通過思考探究后發現:兩位母親的共性是都生活在貧困中,都具有淳樸、善良的品格。當身處逆境時,她們都表現出堅強不屈的精神和無畏的氣概。而這兩位母親因所處的生活背景不同,表現的勇敢又有所不同:胡適先生的母親23歲守寡,盡管生活艱辛,卻勇敢地承擔起培養兒子成才的重任,嚴格又充滿慈愛地督促他學習,教他做人;老舍的母親在“刺刀下,饑荒中,保護著兒女”,她并不識字,但給兒子的卻是“生命的教育”。學生通過比較思考,對“母親”這一特殊身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全面了解作家的性格和創作風格
通過對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可以看到他曲折豐富的心路歷程、寫作技巧、作品風格以及思想觀念的發展轉變過程,從而對作家的了解更為全面、深刻。教師如果僅僅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就作品研究作品,就不能讓學生對作家進行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也不會對作家作品的風格形成整體的印象。
比如,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一生寫了很多小說和雜文,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魯迅先生的不同側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表現了作者對自由生活、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同時也流露出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懷念。《藤野先生》則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老師藤野先生的愛戴和懷念,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飽受摧殘的祖國真摯而深沉的愛。
三、同一作品的比較閱讀,深刻了解作品的思想和內涵
在一篇課文的教學中,也可以使用比較閱讀法。如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菲利普夫婦對于勒在不同處境中的不同的稱呼,將它們進行了比較。富有時“正直、有良心、好心、有辦法的人、救星”,貧困時“小子、家伙、老流氓、賊、討飯的”。學生又進一步對于勒有錢時家人“盼”,沒錢時家人“躲”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進行比較,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菲利普夫婦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點,也更好地體會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這一主題。
四、同一體裁的作品比較閱讀,學習寫作方法和技巧
在學習同一體裁的作品時,既可以通過比較抓住它們的相同點,了解一種文體的特點、寫作技巧和方法,也可以比較它們的不同點,從而更全面地了解這種文體,在閱讀中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如人教版八上第三、四單元選編的都是說明文。在引導學生自讀課文《說“屏”》時,我讓學生與上節課剛學的《故宮博物院》進行了比較。學生通過比較分析發現:《故宮博物院》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等基本說明方法,語言準確嚴密;而《說“屏”》除了運用作詮釋等說明方法外,還大量引用古詩詞,使文章更加生動灑脫,有散文風韻,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更好地體會了說明文語言可以準確嚴密,也可生動形象的特點。
五、不同作者的相近主旨作品的比較閱讀,體會作者的不同的思想境界
仕途失意是古代大多數正直的知識分子的共同遭際。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編選了許多古代著名作家因官場不得志而寫下的流傳千古的篇章。如在教授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時,我組織學生將它與柳宗元的《小石潭記》進行比較。這兩篇文章有相似的主旨“樂”,《小石潭記》中寫道:“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醉翁亭記》中“山水之樂”“樂亦無窮”“四時之樂”“宴酣之樂”“太守之樂”……更是以“樂”字貫穿了全文。但仔細想來,這兩篇文章里的“樂”又有所不同,柳宗元的“樂”是因為看到了遠離塵囂,超凡脫俗的自然美景而生發出了真誠的贊賞,但最終還是被“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環境勾起了自己心底由于貶官喪母的憂傷悲痛之情。而歐陽修的“樂”則顯得比較灑脫和曠達,他把與民同樂作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思想意境更加高遠。
以上便是我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比較閱讀的一些方法及角度,當然,比較閱讀的方法具有開放性,可選擇比較的角度還有很多,但只要我們在明確目標的前提下,并長期堅持合理運用比較閱讀法教學,必能使學生“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使他們的文學視野得以拓寬,知識遷移能力得以提高,文學閱讀、鑒賞能力得以提升,學習興趣得以增強。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