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壽蕃
摘 要:自信是學習的動力,教師必須重視和想辦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要熱情地為學生解疑釋惑;要跟蹤了解學生對課程的理解;要理性地對待學生;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信,教師可以大有作為。
關鍵詞:學生自信;教師幫助;學習動力
自信是一種重要的個體心理素質。自信是一種積極態度,是一種精神力量。一個充滿自信的學生與沒有自信的學生,其學習效果會截然不同。自信是學習的強大動力,是成才的一個重要條件。根據筆者多年教學觀察,假如一位學生充滿了灰暗和自卑,還沒有開始和積極嘗試,努力進取,就感覺到自己一定不會成功,那么,縱然面對的是生動活潑、淺顯易學的教學內容,他依舊提不起精神和興趣,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那這樣的教學就談不上高效,甚至連起碼的日常教學都難以持續下去。這充分顯示,老師不僅要努力使學習任務富有趣味,還必須想辦法幫助學生樹立成功的信心。教師應該怎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呢?
一、熱情地為學生解疑釋惑
老師要樂于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懷和幫助,熱情地為學生解疑釋惑,放低姿態,做他們的良師,更要成為他們的益友。毋庸置疑,在日常教學中,部分學生不善于求助,也不善于和老師進行積極有效的交流和溝通,要么膽怯,要么害羞,常常是面紅耳赤,結結巴巴,表達不清楚,或者不到位。這是什么緣故呢?有時是因為感受到了來自同伴的壓力;有時是教師給學生的感覺就是不愿和不能提供更多幫助。顯而易見,每個老師都必須義不容辭、沒有任何條件地幫助每個學生,這是他們基本的職責。學生的日常求學是一個漫長而持續不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以一次的成績而定論學生,也不能一比高下,得出誰最好,誰最差。況且學習中沒有疑難、對初次碰到的一些概念就能深刻理解的學生總是極少甚至沒有。
教師樂于給予學生更多幫助也就意味著:愿意犧牲休息時間與學生多交流,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如在課后指導學生復習功課。許多學生對于教師給予額外幫助的態度是異常敏感的。如果教師看上去有些不耐煩,學生就可能感到焦慮、難堪,從而放棄理解功課的努力。樂于給予學生更多幫助還意味著:容許學生重復作業以至掌握知識,或把布置的作業調整得符合學生的學習程度。不遺余力地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甚至比直接教給學生知識顯得更加重要。
二、跟蹤了解學生對課程的理解
老師要認真檢查、跟蹤、了解、監督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程度。有的學生可能會因為難為情而把自己的無知隱藏起來,因此,持續不斷地監督學生的學習不僅需要許多時間,還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教師經常只顧及接受能力快的學生,而無暇顧及另外那些反應較慢的學生,后者會更加落后,慢慢的,他們也就會失去自信。這是一定要防止和避免出現的問題。
監督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如,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情、反應;監督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的作用;布置不計分的小測驗、書面或口頭測試;檢查學生的筆記;鼓勵學生回答問題等。
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就必須把學生對課程的完全理解作為教學目標,必要時可以縮減課程容量和減緩教學進度。教師還必須積極地持續不斷地追蹤學生究竟掌握了什么。學生心中的疑難慢慢減少了,自信心也就逐漸增強了。
三、要理性地對待學生
毫無疑問,老師要理性地對待學生,不要讓學生感到為難。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既想逃避困難,又想保全面子,如不主觀努力、把失敗看成理所當然、抄襲作業或考試作弊等。遇到這些情況,如果教師讓學生感到難堪(如羞辱一番),這樣只會使學生的心情雪上加霜,只會加重學生為保全面子而逃避學習的現象,而不會有絲毫的積極作用。
四、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作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會把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上。一些教師認為應該強調學習過程,但在自己的課堂上又常常強調學習的結果。不可否認,在各種壓力之下,許多教師被迫把學生的應付考試和成績當做工作重點,而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恰恰是在注重學習過程、個體主動努力而非比較成績水平的課堂里,學生越是愿意付出,其表現也越好,自信心越強,內在動力的作用也越大。
具體策略如:對掌握程度做出等級評定;減少對學生成績的公開性比較;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允許學生按自己的節奏展開學習等。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
總之,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營造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制定好目標,讓學生充分感知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成長、收獲自信。
參考文獻:
[1]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1版.作家出版社,1986-09.
[2]秦靈芝.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J].中國校外教育,2008(8).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