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陵
摘 要: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不僅在于課堂教學的轉變,作業設計也急需轉變,從作業設計中依然能找到數學關鍵能力的生長點。在眾多的數學作業中,單元式復習作業是最具有綜合性,也是最能展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甚至是延展式的張揚學習個性,是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重要一環。
關鍵詞:單元復習作業;關鍵能力;自主建構
數學作業是學生再一次深度學習的載體,也是老師獲取學生學習反饋的重要途徑。而相對于目前課堂教學的積極轉變,我們的作業設計仍然比較落后,我們仍一味地使用各種教輔上一成不變的習題,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學生一絲絲學習的勁頭。因此,對應數學核心素養發展,作業設計也應該更趨向關鍵能力的培養。我今天想談的是關于單元式復習作業的設計、蘇教版的數學內容編排是螺旋上升的,一段學習結束后做一個系統而全面的復習對下一段內容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設計單元復習作業時可以遵循以下的一些策略和原則。
一、變被動復習為自主性建構
單元的復習與單一知識點的復習最大的區別就是知識體系的建構,單元復習作業絕不是出幾道易錯題、經典題做一做,而是根據課標對學生數學能力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重難點,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比如有余數的除法單元學完后,我設計了這樣的復習作業:“你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余數是什么嗎?”讓學生在會用算理計算后,還會用畫圖的方式重溫算理得到的過程,深刻理解余數是怎么來的,用數形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
學生在無序的知識點重溫過程中,逐步找到了知識的序,建構起只屬于自己的知識樹。利用這樣的結構圖,上課再分組交流,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再次補充自己的樹狀圖。這一復習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建構。
二、“我完成”變“我編制”,體現主體性
通常的單元復習,總免不了進入刷題模式,但真的是刷得越多,學生就理解得越深嗎?還是在題海中我們把學生的自主性刷沒了,使得學生漸漸失去學習主體意識。故此,在復習作業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改教師出題為學生自主編制,低年級可以是半模仿式的編制,比如一年級下冊100以內加減法的學習結束后,我將本單元的計算題進行了分類,并針對每一個類別,要求孩子模仿編題。那么在中高年級,我們指定某一類題型,讓學生進行編題,當然更開放的,也可以在單元復習作業中設計錯題新編,或者好題推薦。這一系列題目的編制,需要學生融會貫通一個單元的知識,又或是需要對某個知識點深入理解,是數學學習能力的個性化彰顯,突顯出學習的主體性。同時自主編制這一作業設計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三、注重個性體驗,設計趣味性
學生是一個富有活力的生命體,每一個學生的生活體驗、興趣都不同,復習作業的設計要能使學生產生共鳴,透過教材的知識去看包羅萬象的世界,就應該考慮數學學習方式的綜合性和互動性,排除那些機械單一、枯燥的作業設計。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從“趣”上下工夫,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知識帶給生活的趣味。
再比如學習完時分秒這個單元,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1時、1分、1秒有多長,也看到了孩子們獨特的體驗視角。這樣的復習作業深受學生喜歡,它們沒有標準答案,以個體體驗作答,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四、順勢承接,適度拓展
有時一個單元的知識學習比較單一,比較淺顯,知識還不很完善,我們要通過單元復習作業的設計讓學生向后看,看更遠,那么設計作業時就需要適度進行拓展。我們有意無意地設置一些未知,讓學生可以通過動手實踐,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更多知識,向學生展示各種學習途徑。比如在學習完時分秒單元,我設計了自主整理表格。其中時針走1小格課本中沒有提到過,學生想出各種辦法完成這一空格,多數學生能填出12分,上課時當我問他們怎么想的,他們回答我:把60分平均分成5份這樣計算。當然在學習完兩三位數加減計算單元后,我們復習作業中還出現了黑洞數的專項研究,學生從剛開始拿到作業時的困惑,到最后能清楚表達什么是黑洞數,這其中經歷的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真是十分寶貴,也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
單元的復習作業比單一知識點的作業更具有完整性,我們要善于牽起串聯知識體系的繩,讓學生在復習作業中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會自主構建,會自主嘗試,會自主表達,從為教師做題,為自己做題向主動發現問題,積極解決問題,提出更新的問題轉變。教師一方面要找到學生數學學習的“源”,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另一方面要找到兒童自主學習的“泵”,善于營造有利于兒童探究的氛圍。所以,當我們在設計復習作業時心中既要有眼前學習的知識,又要想到未來會影響學生一生的關鍵能力,數學素養;還原、豐富學習個體的數學經驗,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曉梅.如何上好整理復習課[J].小學青年教師,2005(5).
[2]過峰艷.小學數學復習課新模式初探[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3(4).
x編輯 馮志強